专栏名称: 童书妈妈三川玲
分享新生代家庭教育资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童书妈妈三川玲

7个人7封信:穿越时空,抱抱那个彻夜不安的自己,说一声“没关系”

童书妈妈三川玲  · 公众号  ·  · 2019-05-20 10:49

正文


好想告诉当年焦虑不已的自己:孩子是会按自己的节奏长大的。


“妈妈不许进来。”4岁3个月的女儿把我往外轻轻一推,一个人转身进了卫生间。门随后“咔”一声关上了。

我先是一愣,很快反应过来:小家伙已经能独立使用大人的马桶了!我扭头看先生,他也正看着我,两个人默契地相视一笑。

“好想告诉曾经焦虑不已的自己,孩子终归是会按照自己的节奏长大的。”我说。先生在一旁也感慨万千。

过后,我在手机备忘录上给曾经的自己写了一段话:


刚脱掉纸尿裤的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几乎所有妈妈曾陷在育儿过程中的某个“坎”或者某个所谓的“理念”里痛苦不已,可 在孩子逐渐长大之后,我们云淡风轻地回过头才发现,当时那个焦虑不安、事事难安的自己真有点萌蠢好笑!真想把现在的“经验之谈”传授给当年的自己!


以下是几位妈妈写给过去的自己的一封信,希望这些“过来人言”对正在纠结的你也有用。


给2年前的 V

会如厕只需静静等待


V,你好。


这时候的你一定在为2岁3个月的女儿如厕问题焦虑不已吧?


是啊,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难绕过去的一个问题。毕竟你已经给小家伙报名托班了,再过3个月她就入园了,可她还脱不掉纸尿裤。


你的焦虑不仅来自入园的适应问题,还在老人对你的指责:都是因为你坚持不让把屎把尿,才导致孩子一直依赖纸尿裤。

有时候,你会怀疑可能真是自己的错。 你甚至怀疑所有育儿书中关于18个月孩子括约肌发育成熟后,开始引导如厕的论断是有问题的。


因为你从孩子1岁半就开始不断尝试:你给孩子看了很多的绘本、动画片、图片,给她讲如厕的故事,甚至带她去观摩小姐姐怎样在小马桶上上厕所,你为孩子准备了很多个可爱的塑料小马桶和用于大人马桶上的儿童马桶圈,可一切无济于事。


她要坚持站着大小便。甚至在大小便的时候拒绝别人靠近,远远地躲在窗帘后,门后面。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女儿入园后并没有因为如厕问题影响新生活的适应,她3岁左右彻底解决了如厕问题,4岁的她有了比较清晰的性别意识,能独自一个人使用大人的马桶。

所以,我想对你说,这根本不是你的错,孩子有她自己的成长节奏,静静等待就好了。

给2年3个月前的 Z

“敏感期”没那么神秘


亲爱的Z,


你学习育儿知识的认真劲儿真是不输当年高考、考研时。你学到了一个新的名词——儿童成长敏感期。


孩子吃手,那是“口欲敏感期”,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顺序来做事,那是“秩序敏感期”,这些“敏感期”的认知让你如释重负,更自如应对孩子各种“古怪”的行为。


此前很纠结各种“发展敏感期”,回头看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是很快,你发现你也因为“敏感期”感到焦虑起来,比如“语言敏感期”。“过了语言敏感期,再教就晚了” “怎样才能不错过孩子的语言敏感期?”


被各式各样的育儿公号推文轰炸的你,猛然发现,孩子学习第二语言最佳时间早就已经开始。自己不能好好陪伴孩子,老人天天把孩子交给沉默的玩具,缺少语言交流的孩子怎么办?别人家孩子已经能用英语跟大人对话了,自己家的ABC都说不利索……

发现了没有?焦虑的情绪并不在于“敏感期”本身,更多的来自“对比”和语言学习机构的“焦虑式营销”。


其实,孩子的语言学习特别顺其自然,只要想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



给3年前的X

孩子吃糖不是洪水猛兽

亲爱的 X


你在一旁看呆了,内心像被什么东西重重撞了一下。你从来没想过,孩子的眼中能发出饿狼般的光芒。糖果对一个2岁小女孩的吸引力能大到如此地步,你真的万万没有想到。

成为妈妈和你成为记者的那一刻的感觉很相似,都仿佛觉得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初为人母,你暗下决心,要为女儿抵挡住一切不好的东西。这被你定义为“不好的东西”的清单上包括:糖果、垃圾食品、电子游戏等。但是,孩子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这样的“严防死守”总会“漏洞百出”:你不让吃,不让接触,总有其他人要让她吃,让她玩。在家里,老人虽然不敢明着给,但背后偷偷纵容一下,你是管不住的。到了朋友家,别人给的,你又怎么能一次一次拒绝?

这不,就是去个吃饭,店老板看到小姑娘可爱就顺手抓了一把糖果给人家,你能怎样?好吧,就这样允许她吃一颗吧。你想着,答应了孩子的请求。


小家伙小手激动到发抖,剥着糖果纸都有点费劲。终于剥开,正往嘴里送的时候,圆圆的糖果居然从指缝滑了出来,掉到地上,并打着转滚到远处。你正暗自庆幸时,孩子飞一般冲过去,迅速将掉落的糖果捡起并塞进嘴里。动作之快,你根本来不及反应过来去阻止。

你正想呵斥,准备去掏孩子嘴里沾着灰的糖果,她屈身,全身颤抖,小脸憋得通红,眼里闪着光,两只手死死地捂住嘴不让你得逞。你被眼前的这一幕震撼到了,愣着神看着孩子吃完了一颗沾满灰尘的糖果。

▲ 嘴里含着糖的孩子,笑容格外甜。


“我有什么权利阻止孩子品尝糖果带来的甜蜜?”你扪心自问。


你终于意识到,其实吃糖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吃完糖刷牙,偶尔吃吃糖果又何妨?嘴里含着糖的孩子,笑容格外甜。

归根结底,我们无法为孩子抵挡住一切“不好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教孩子如何和这些“不好的东西”相处。

给4年前的S

家里乱一下没有关系


亲爱的S,想抱抱你。


快好好坐下休息一下吧。下了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你面对的却是家中乱糟糟的景象: 孩子的玩具衣服到处乱放,孩子用的玩具奶瓶还没有洗干净消毒……


你非常抓狂,哄睡完孩子后,你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将家变成干净整洁的模样。可你的身体却异常疲惫。


S的朋友圈记录,下班后很疲惫,但总感觉还有一堆家务要处理。


你相信家中整洁的样子对孩子影响很大,你坚持每天都要给孩子的东西“消毒”。


你对老人充满怨气,抱怨她只顾天天带孩子出去玩,家里一点都不收拾。


你对无法快速搞掂眼前的一切感到焦虑。

是的,过度焦虑和精力损耗后,你不仅在家精神状态极差,工作中,你也总是力不从心。

亲爱的,其实家里乱一点没有关系,妈妈拥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才更重要。我们不需要做一个全能妈妈,承认自己有很多的“无能为力”也很好。孩子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脆弱,不需要每一样东西都要做到“无菌”,也能健康安全地长大。

另外,告诉你一个治理家里乱象的小绝招哦,你可以把工作分配给家中其他成员呀。


注意,是要明确告诉他们需要做具体什么事情,而不是抱怨式地说“你们怎么就不能帮忙收拾一下家”。你会发现,一旦有了清晰指令,就连家中的“小不点”也懂得如何收拾自己的玩具呢。

给4年前的VV

每个妈妈喂养方式可以不一样

亲爱的VV,


哈,你又在“安利”母乳的好处了。


朋友说孩子六个月想给断奶,你简直抓耳挠腮急得不行。苦口婆心说了半天感觉没说透,你还不断发推文给对方。你想让对方相信,你一个“草牛”妈妈都能逆袭成“奶牛”,母乳喂养并没有多困难。

在你家老大出生前,你就已经接受母乳喂养的理念,并下定决心杜绝给孩子吃奶粉。没想到,月子里你过得异常艰辛。孩子哼哼唧唧不睡觉,婆婆和妈妈都在劝你应该给孩子加奶粉。你却像一只被激怒的母狮子,近乎咆哮般拒绝了老人的建议。


于是,孩子一天到晚都挂在你身上,因为育儿书和所有支持母乳喂养的公号都告诉你:孩子天生自带饭碗,而且母亲的乳房是“智能”的,“只要孩子多吸总会有的”。


可那时的你,乳腺管发炎,只要孩子一吸,整个乳房像无数根针同时在扎那样疼。你咬牙忍着泪,坚持抱着女儿不断让她吸,因为你相信再好的通乳师也不如眼前这个小家伙管用。


▲ VV朋友圈记录出差背奶的历程。


可是一整个月子,孩子睡不好,体重几乎没有增长,你自己也精疲力尽。这中间你也怀疑是不是自己错了。你非常内疚、自责,但你还是坚持不停地让孩子吸。2个月过后,乳腺终于被吸通,奶水哗啦啦流,你也成人别人眼里的“奶牛”。上班后,你经常出差,你经常天南海北地飞,每一次总要背回一大箱冰冻的母乳回来。

经历过痛苦折腾的你,近乎魔怔,坚信“每个健康的妈妈都有奶”,于是,你见着新手妈妈都要千方百计劝对方进行母乳喂养。这种倡导过于强烈,近乎“道德绑架”,让你和亲友都变得很累。

我想告诉你,朋友家的孩子还是加了奶粉,断掉了母乳,不过人家也长得也很健康聪明可爱。其实啊,只要孩子能健康成长,加奶粉就加呗。让妈妈和孩子都舒适才是最好的喂养方式。你可以不顾一切坚持,也可以学着欣赏别人不同的哺喂方式,放下执念,或许你会感觉更好。

当然,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第二个孩子哺乳从一开始就非常顺利。

给6年前的F

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前提是

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亲爱的F,


拿着获批的辞职信,你从领导办公室出来,神清气爽。你终于可以每一天都陪着孩子,不再错过他成长的任何细节。一直压在你心底的愧疚感终于一扫而光。

如果可以,我想让你撕掉这纸辞呈。毕竟半年后,全职在家的你濒临崩溃,于是重新找工作,逃一般滚回工作岗位。

当然我知道,历史不可以改写。

近些年,亲密育儿方式很流行。孩子三岁以前一定要和妈妈有亲密的联结,否则很难有“安全感”,母亲的陪伴将“影响孩子一生”。


不知何时起,你对这些理念坚信不疑。每每工作忙碌的时候,你内心总会生出对孩子的亏欠:自己白天缺位会不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都说妈妈的陪伴无可替代,可为什么我要把孩子交给老人?

工作过后可以再找,孩子成长的瞬间错过了可就永远找不回来了。在孩子周岁时,你说服了自己,成了一个全职妈妈。按照此前的设想,你辞职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孩子去看世界。于是,你一个人带着娃出发了。

一轮旅行下来,你并没有收获预想中的充实感和成就感。你的身体很累,内心还发虚。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此后,随着工作停掉,你的收入为零,你发现你并没有做好准备迎接家庭地位下滑这个现实。没有了每天早晚高峰的奔波之苦,你要面对的是孩子吃喝拉撒的琐事,越来越找不到意义感。切断了社会联系,你仿佛一只困在笼中的野兽,情绪随时处于一点即爆的状态。


你越来越怀疑自己的选择。于是半年后,你又重新梳妆打扮,回到了职场。

你的尝试失败,你认识到了陪伴孩子、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内核是什么。所谓的“只有母亲才能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论断,你再也不会相信。孩子的成长中,有爸爸妈妈和祖辈都参与的童年其实挺幸福的,这样建立的安全感甚至更牢靠。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明白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妈妈,就是24小时陪着孩子也无法给予孩子安全感,而从职场中获得自信的妈妈,不需要时时和孩子在一起,也一样能赋予孩子强大的能量。


给7年前的W

你躲避不及的事或许会带来惊喜

W,你好,


我是7年后的你。我知道你现在很纠结,你害怕把孩子和姥姥送回湖南,回来后会带回一口“湘普”(湖南普通话)。


身在北京,你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人找不出你身为湘妹子的痕迹。孩子在北京出生、成长,你很介意孩子姥姥的口音影响了孩子的发音,总是试图去纠正老人的乡音。当然,事情并不会总按你的意愿进行,不但老人的乡音改不掉,孩子在老家待了9个月,回京后果然一口湖南腔。

W的女儿从小就听姥姥的湘音。


想对暗中抓狂的你说,放宽心吧,孩子的口音上了幼儿园后就很快“洗掉”了。更出乎你意料的是,你这边防着孩子姥姥的湖南口音,另外一边,孩子的姑姑满口东北话更是感染力超强。于是,她总悄悄模仿姑姑说东北话。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孩子从小沉浸在多方言的环境中,她能够在多种语境中随意切换,甚至因为会说方言,在同学中变成了一个独特优势。

是的,这样的意外之喜还有很多。比如孩子学英语上外教课时,你和其他家长一样,很希望外教老师能相对固定。可事实是,孩子所在的班恰好因为特殊原因一年换了好几个老师。


你很着急,但因为自己是这家机构的员工,不想给东家“添乱”,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很多年后你发现,这样的经历竟然也给孩子带来不少的受益,她现在对各种不同肤色、口音的人“见怪不怪”,很愿意和各种不同国籍的人交朋友。


写在后面的话:


身为二胎妈妈,我发现,虽然二宝的降临会让家中事务呈几何级增长,但内心深处却要淡定轻松许多。都说“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看来前辈们的总结真是有趣又精辟。

最初在育儿论坛和育儿群听到“照猪养”,我理解为这只是二胎妈妈“苦中作乐”,调侃生活。毕竟要处理两个孩子,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很多,因此,二胎妈妈往往只能在“鸡飞狗跳” “一地鸡毛”的繁忙生活中被迫放养老二。

经历了近一年的“二孩生活”,我逐渐明白这句话其实并没有那么消极。放弃“照书养”,其实是“过来人”妈妈在反思孩子成长过程和自我成长之后,与生活讲和,与自己和解的结果。敢于“照猪养”,是因为生活的经验消除了妈妈们心里的很多的未知和“不确定”,同时也让妈妈们内心变强大,因此,大家有更多时间重视自己的成长,也更容易接受孩子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生物产业信息平台  ·  西海岸将建最大海洋基因库 14个项目集中签约
7 年前
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网  ·  工信部发布第10批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目录 159款车型上榜
7 年前
bigsec岂安科技  ·  河马在线 | 第七期(2017.11.20)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