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肥肥猫的小酒馆
好酒无需招牌。欢迎关注知乎最高赞答主肥肥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奴隶社会  ·  送你一顶帽子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肥肥猫的小酒馆

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焦虑——分享5个高效学习方法

肥肥猫的小酒馆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3-27 21:23

正文

言语炼金术

本文作者朱聿欣,为知乎经济板块下的高赞答主,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曾为国内外多家媒体撰稿。现居纽约,于哥伦比亚大学就读。



本文转发于我的好朋友,朱聿欣的公众号【言语炼金术】,转发已获原作者授权。



罗辑思维大热的时候,我一集都没有看,因为之前一直对这些跨界人士做的知识平台抱有偏见,认为都是一些口舌之快,夺人耳目,缺乏学术论证方面的严谨。


高晓松已经算这个圈子里最有文化的一拨人了吧,然而他在《晓松奇谈》里有很多观点缺乏推敲。


比如有一集他提到德国税法会对结婚后收入较低的一方扣重税(一般是女方),本质上是劝妇女辞职回家带孩子。后来经我查证,这个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图片来源于pixabay


今天偶然间听朋友说起,罗振宇最近新开发了一个知识学习型的app,大概的运营模式是产品商为用户提供名目繁多的一年时长的学习课程,用户根据自身需要酌情付费购买。


薛兆丰教授也是主讲嘉宾,大概有7万多人买了他的课,单价是199元,这样算下来,他仅凭这一套课,就赚了1千500多万。


这个数字让在海外多年的我惊讶于当今国内自媒体经济的体量,也感慨这真是一个知识变现的好时代。


好奇心驱使下,我就去搜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随便点开,正好是节目停播前的最后一期,讲的主题是“学习焦虑和学习方法”。


他在里面提到的,恰好与我的个人学习经验有所重叠,所以我以读书笔记的方式,发在这里以惠诸君,文章略长,希望大家耐心读完。



1.体验消费的年代,知识为王


在这个体验消费盛行的时代,没文化的人比较可悲的一件事是,花同样的钱,跟有文化的人消费一样的东西,你得到的价值就是比人家低。


我本科读澳洲时,当地旅游商们就很会营销这类体验消费了,经常打出一些标语:


“火车上的perth,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


“塔斯马尼亚学浮潜,感受那一片蔚蓝的海”


“昆士兰,黄金海岸上的明珠”


然后一大群中国游客被忽悠来到澳洲,穿了大拖鞋去个海滩,在景点前留个影,跟去一趟三亚没什么两样。


真正会玩的人,去了一趟澳洲,会知道悉尼歌剧院顶部的屋顶不是贝壳也不是风帆,而是掰开的橘子瓣;


会知道墨尔本最著名的那条雅拉河,最开始只是条臭水沟;


泳衣在新南威尔士被叫做“crossies”,在维多利亚被叫做“bathers”,在昆士兰州则被称为“togs“;


袋鼠是一种只能朝前移动的生物,而澳洲国徽上的袋鼠,则象征了澳洲人勇往直前的精神;


因为勇往直前之前不怕死的精神,袋鼠也是当地人民爱吃的盘中餐;


国内小清新们在咖啡馆里爱点的 flat white,是大土澳发明的;


处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底层的Wi-Fi,也是大土澳发明的;


还有,墨尔本的天气其实很糟糕,糟糕到会让你怀疑那群把它评选为世界上最宜居城市的评委,每年来评选的时候住的是这个城市的哪里。


花一样的钱,别人去旅游,得到是对当地风土人情以及文化的全方位了解,而你只能朋友圈“晒讲究”,每每差旅酒店,拍九张图,指点江山,评一下这家顶楼龙虾好,那家不如利兹卡尔顿,sad.




2.    知识的爆发性增长,现代人将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知识焦虑


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和知识大融通的时代,每一秒都有无数新知识被发明。在古代,知识总量非常少,所以一个人能够吟诗作赋,考个进士,都已经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秀才了。


到了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各类新发明层出不穷,教育学界开始实施分科治学——化学,物理,数学,宗教学,让各方面有所长者研究专精的领域。


包括我国九年义务制教育中的文理分科,其实也是为了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减轻大家的学习负担。


在现代社会里,各类社会协作关系极其复杂。


比如早上你用滴滴叫车,见到司机;到了单位,见到领导和同事;


中午用软件叫个饭,见到外卖小哥;工作闲暇玩个游戏,连线网上王者荣耀的各路队友,一局结束后在群里各自吐槽一下对方的开黑技术;


晚上跟女朋友约个会,陪她逛逛商场,见到兰蔻/雅诗兰黛/娇韵诗/香奈儿/娇兰等各大品牌柜员,期间拿了无数张名片,甚至有些还要求你微信扫码自家网店;


晚上回家见爸妈,对二老说今天工作很圆满,又学到很多新知识;


睡前浏览无数个段子微博,在毫无所获和黑眼圈中睡去。


跟这个都市的每个上班族一样,这样琐碎的社会协作交流让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在急剧碎片化,而在传统观点里,学习新知识,需要的恰恰是一整块的时间。


在新知识有如海浪般袭来的时代,现代人很难甚至无法整合出一大块时间专门用于学习,这导致了他们面临着极大的学习焦虑。


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一些类似于“3天教你学会编程““1个小时教会你写作”“5天快速瘦腿”的技能速成文章特别受欢迎。




3.    如何应对知识爆炸时代的学习焦虑:2/8原则


我们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是建立在农耕文化之上的,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态度往往是:精耕细作。


然而在这个知识快增长的年代,如果你不是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建议你把学习知识的模式调试为“游牧式学习”,即为,哪里水草丰美,我们就往哪里去。


2/8原则就是,用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去学习某个领域百分之八十的知识。


这么做的原因是:第一,该领域余下百分之二十的内容,其精深程度,就好比金字塔的顶端,就算倾注一生也难以参透;


第二,这样高效的学习模式做有助于实现跨界学习,而下一个科技和商业热点异军突起的地方,恰恰是各大金字塔边缘的跨界领域。



 

那么在这个知识急剧碎片化的年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主要有以下四点:


1.    跟有口碑的牛人学习


这点我们在学生时代就深有体会,看一整页《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习题讲解,也不如问你隔壁那个常考高分的同学,对方三言两语,就能让你豁然开朗,所谓跟牛人学习也是这么回事。


我在本科第三年的寒假曾经回国去北京学GRE,当时我的老师是《就要你命3000》那本大名鼎鼎GRE词汇书的作者。


后来考高分,并不是因为我词汇量多么大,也不是因为我多刻苦,仅仅是因为这个老师给我建立了应对此类考试一个很好的方法论,让我在入门后的学习能事半功倍。


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互网络,而知识存在的真正场景是在牛人的大脑之中。


在现代社会,如果依旧沿袭印刷文化时代倡导的仅仅通过阅读书本学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一套,那么只能获得知识之形,非其神。


知识最美妙的那一刻,我坚信是在于交互的过程中,传授者点燃学习者脑海中思维引信的那一秒。

 

此外,有一些老道理是颠扑不破的,比如高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综合交互式(听别人讲解)与非交互式(自己阅读学习)的。


学生时代时,好学生上台介绍学习经验,都会说这么一句:先自己通过书本预习一遍,再听老师在课上讲一遍,这样所学的知识就能记得比较牢固。



 

2.    采用纲举目张式的学习方法记住知识点


各类知识繁复多样,你需要在脑海中自己编织概念的篮子,把不同的知识放到不同的篮子里,这就是所谓的“纲举目张”。


一件东西之所以显得脏而无用,其实只是因为它放错了地方,比如饭放在地上那就是残羹冷炙,放到碗里就是美味佳肴。


碎片化知识的学习,最关键的一步在于要将碎片分门别类,让它碎而不乱,所以我们在浏览网页时要善于建立各类书签,还要在旁边加一句概念化的备注,这样当你把书签里的内容再次提取出来时,记忆能够迅速回温。


在平常学习中,我们也需要通过各类学习软件记录自己的学习进程。知乎上有很多这类软件的推荐,推荐大家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口碑产品。

 


3.    把所学的新知识缝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教育就是忘记了学校所学的那一套后,你还留下的那些东西。


新知识最先进入你大脑里的时候,往往是以一种蛋黄散开的方式,混沌不清。


而你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把你学到的那些缝合到你的思维树上。


当你学会了足够多的新知识以后,就能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哪怕你以后把某个知识点给忘了,你依旧能凭借自己积累和锻炼出来的能力查找缺补漏。


这种能力,也就是罗辑思维里讲到的“缝住知识的这一针”,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所有的知识忘掉之后你留下来的那些东西”。


锻炼缝合能力的方法中,最有用的一种是,在学习新知识后,用自己的方法跟别人讲一遍。


什么叫“用自己的方法跟别人讲一遍”?


举个例子。比如我中学学物理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个哲学迷,他那一天学完“重力势能”这个概念后,对我说过一番话:


重力势能只取决于你初始的高度和最后的高度,至于你走过了怎样的路径,并不重要,人生也是这样。


这句富有哲思的话我当时听得心中一震,记到了今天。


当初学习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的时候,有一个爱跳舞的女生说,协方差就是两人跳舞舞步的协同程度,如果一起朝前或者朝后,协方差就是正数;


如果一个朝后一个相反,协方差就是负的。


如果各自不动,协方差为0。


相关系数就是标准化的协方差,剔除了两人跳舞时舞步尺寸大小不一致的影响。


结合你自己的经历和爱好,把学习的新知识,用你自己的内行话,跟别人讲一遍,这样你才能把新知识,真正缝合到你的内里。


4.    设立正确的目标


这个算是老生常谈了,但实际上很少人能够很精准地设立自己的目标,很多人往往是 立场/感受/意见装一脑子。


比如:我要成为更好的人,最近很多人都在学大数据学编程,我也得去学;健身练马甲线好酷啊,不行,我也不能落后;哎呀,这个朋友又出国去玩啦,我应该也学门外语,去见识一下更广袤的世界。


营销界有一句著名的话,消费者不需要钻孔机,他只需要看到自己家墙上的几个孔。


所以你并不需要变成一个很好的人,你只需要想自己当下缺了什么。


真正把事情做成的人,往往是目标/方法/行动装在脑子里面的人。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少想多做。


按照行动的方式去思考,在初步行动的结果中获得反馈,并且由此调整自己的后续行动。


知识在行动中才能存活,它不是你空想时聊以自慰的空中楼阁,它是在你决定行动时向目标物扣动的那一指板机。



写在最后



碎片化的学习在当今的时代已经无可避免


知识的原貌其实就是碎片化,我们现在学到的所有教科书上的知识,都是经过了长久的时间积淀才成书立著的。


希望大家在这个时代里,当一个善于跨界化和碎片化获取新知的终身学习者。


这篇文章算是我看完罗先生的视频后一篇比较私人的读书笔记,所以仅仅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写得匆忙,潦草如烟,但若引发了你的一点小启迪,也不枉我们在文字中相逢的这一秒。



聿欣敬上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言语炼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