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来,小学的课文并不一定要完全真实,而应当允许虚构,毕竟小蝌蚪也没有真的在找妈妈。小孩子要的是价值观,而不是事实。
然而,世界上的文体多种多样,为何非得采用纪实性的文体去讲完全是杜撰的故事?只要倡导的价值观正确,就忽略手段的非正确,是典型的唯目的论。
要讲虚构的故事,就用虚构的文体去谈。要以历史事件、名人事迹为蓝本,那就尽量客观真实。
人物传记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会让孩子下意识的模仿。很多故事会在小孩子心中根深蒂固,甚至当做经典去传播。培养价值观确实是首要任务,但如果支撑价值观的东西全都是虚构的,又怎么保证价值观能够稳固?
小学课本,自然无需像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那样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但是也应当经过仔细斟酌甚至是“吹毛求疵”。毕竟这决定了一个孩子迈入文明社会时接受到的启蒙是否正确。回头看看,有多少人价值观的崩塌,是因为发现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充满了欺骗?
前一段时间,网友曝光教科书上有黄色网站链接,再加上这段时间的假课文风波,一次又一次猝不及防的打脸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孩子到底都是在读着什么样的课本长大的?
孩子长大了,总怪他们没有常识,没有科学精神,没有分辨能力,但如果从小都在用这样的教材进行学习,编教材的人是不是也要承担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