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老师在2019影响力峰会上的演讲内容。来源:春暖花开(ID:CCH_chunnuanhuakai)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有两种感受一直在交织着。
第一是感慨,这种感慨我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我们有一个开放市场和政府的组合,让我们把财富的力量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水准。
可同时我也很忐忑,忐忑的是,在过去的40年,浮躁、泡沫和欲望组合在一起,人们内心实际上很难安宁。
今天很多人都在讨论创业、新的商业模型时,会在意风口期,会在意红利。
如果你决定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事,其实红利不红利应该不是你讨论的事情。
你的商业模型以及你最终追求的一个东西,其实没有风口期。
我想会在意这些东西,肯定是因为你内心不够安宁。
在今天,我们都说不确定性,都说眼前的状况很难理解,都说看不透,都认为难以预估的风险、更多的动荡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回问自己,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对未来、对自己有一个认识?
今天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不仅仅是不确定,所有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更大的挑战是,我们过去几十年所熟悉的标杆与价值判断,在被重整和颠覆。
这个过程当中,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可以信赖的选择?
我在不断地理解这个过程的时候,想得最多的故事是西西弗斯的故事。
这位国王因为触犯众神遭到惩罚,惩罚的方式是不断推一块巨石上山,可是快到山顶的时候巨石就会跌落,然后他就继续推,继续跌落。
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内心最大的感受是,我发现其实西西弗斯很安静,他跟这个挣扎能够融合在一起。
当他跟挣扎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挣扎没有把他灭掉,相反,他战胜了自己,也战胜了这个巨石,也战胜了这个惩罚。
在今天,对于我们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直面它的勇气,而是你有没有认知和理解它的能力。
要认知和理解它,我们要回问自己的内心:
我是否拥有一个非常大的内在空间,得以保持内在的稳定性,并因此感知这个世界,从而与它相处。
我其实是花很长时间不断地去修炼自己,有些时候可能会采用一些相对特殊的方式,比如说会每年选一个时间安静下来,禁言、禁声,甚至禁思。
采用这样的方式去倾听内心,用自己的稳定性去感知整个世界,然后跟它相处。
我们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我们不能够跟不确定相处,甚至我们认为每一个变化都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变化在今天其实是常态,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去跟它真正地相处下来,然后你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你的稳定性。
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是:「
我们生活在移动的技术世界里边,但是移动的并不是设备,其实移动的是你」。
其实所有外在的变化并不是促成你变化的那个原因。
正如《六祖坛经》讲道,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帆动的时候,其实非帆动,非风动,而是你心动。
在今天,真正需要的是定义你自己的意义与价值,这全赖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是由其他人决定。
老子在《道德经》开场的第一句话就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道可道,非恒道。
换个角度说,「道」并不是一个必须尽力遵循的理想的状态,而是一条通过我们自身的选择、行动与努力不断去开拓的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个人其实都可以重新创造自己的「道」。
我用两句话去展示2019年,一句话就是,向内求得力量。一定要寻求你的稳定性、你的定力,然后去寻找你内在的力量。
2012年到现在的互联网技术给大家的冲击太多、太大,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是完全被颠覆掉的。
但是不管外界怎么变,我还是希望你能够向自己内求去得到一些力量。
但同时,我们今天还要做出一个选择,也就是
第二句话,你应该向外寻得更大的连接和共生。
如果我们不打开来,我们实际上是没有机会的。
就像我自己一样,我其实是一个管理学者,但是这次峰会我还是受邀参加,因为我很想倾听一下,经济学界和关心经济学界的学者们讨论的话题到底是什么,结果我深受启发。
如果我们不去做更多的连接,我们可能不会得到更多的理解,也就很难找到新的机会。
当我们今天遇到这样大的变化的时候,我们能做的事情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选择。
你做你的选择,未来就在你这里。
那我们怎么去做选择?我用这两句话去表达我主要的观点的时候,也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1、建立长期主义的价值观
在一个巨变的环境当中,唯一可以超越变化的,其实是长期主义,并不是机会主义。
我们现在非常多人去判断风口期、红利期,或者所谓的商机,但这不能帮你,如果你认为那就是一个机会的话,那你仅仅是机会主义者。
我们做经营的人,其实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件事情有价值地持续地做下去
。
那些能够超越时代、超越变化的优秀公司,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是他们对于爱、信任和承诺,能够交付给顾客。
我本人就是一个知识工作者,我认为知识是有价值的,我对知识的这种自信帮助了我过去的30年,我认为它可以继续帮助我所陪同的企业再过30年,甚至40年。所以并不存在短期有没有机会的问题。
在巨变的环境下的挑战和诱惑是非常多的,越是在这样的一个动荡的时候,越是要坚守。
因为只有坚守企业的基本假设符合长期发展利益,保有长期主义的价值观,才会有机会。
所以在今天,不是机会变多变少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笃定和坚持够不够的问题。
2、从预测判断转向不断进化
今天我们可能要训练自己一个能力,这个能力就叫做从预测判断转向不断进化。
任正非
说过一句话让我深受影响,他说
在今天来讲,方向大致正确,关键在于执行和效率。
这恰恰可以告诉我们,带领一家公司成为全球最强企业的领袖,他对于未来的选择是什么。
很多人已经习惯通过预测、判断,然后再去做选择,但是
今天最重要的不是做预测,而是你能不断地进化。
我们回看人类、回看宇宙,人类有今天,不在于我们人类最初就知道我们在宇宙中拥有什么样的位置。
人类有一个优点是能够有错就纠正,所以不断地在进化,因为不断地进化,我们才得以在自然宇宙当中活到现在。
怎么样去调整自己不断地进化,其实非常关键。
如果你过去有核心竞争力,不要停在那个地方,因为核心竞争力会成为你的障碍。
在今天你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把你的核心竞争力放掉,然后去学新的东西。
当你可以不断学新的东西的时候,其实你就可以不断地迭代自己。
我们所学的所有的知识,你要不断地验证和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这也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
3、致力于不可替代性
很多人问我「我怎样才能寻求在今天的机会,我的定力可以帮助我做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能被迭代的人,绝对不是因为技术,一定是因为被顾客淘汰;绝对不是因为机会不够,而是因为自己的价值贡献不够,你自己淘汰了自己。
就比如说我进入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其实是整体下滑,然后大家就会问我说,这个行业好像机会不大。
我告诉他们,如果这个行业你已经做了几十年,都没有能力让它恢复价值的话,我也不认为你再做其他行业会有价值创造。
所以核心不是在于行业,而在于回到市场去问,顾客要的价值我们是不是创造出来了。
所以我自己在服务企业或者带领企业时,我非常坚持的一个观点就是,
作为经营者,创造顾客价值应该是你的信仰。
如果你具备了这个信仰,其实你就不用担心你会被淘汰,因为顾客永远跟你站在一起。
我不认为互联网淘汰了一部分传统企业,我也不认为所谓虚体经济冲击了实体经济。
在我看来,会淘汰你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做顾客。
要做到不可被替代,就是看你怎么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你是不是踏踏实实地、很专注地、心无旁鹜地去为你的顾客创造价值。
所谓的去库存,应该是顾客的选择,不是企业自己的选择,如果顾客已经淘汰你,那你一定是要被淘汰掉。
我不认为大家没有机会,我们只需要问,我们跟顾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4、从固守边界到伙伴开放
互联网技术带来一个我们最需要接受的变化就是平台化跟云化。
包括我自己也在提醒自己,不能只是会在线下教课,我必须有能力在线教课,我必须接受平台化和云化的最根本的要求。
平台化和云化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就是开放、连接与协同。我们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企业的人,要懂的一件事情就是企业的边界。
在边界里边,组合各种要素的效率和成本比别人快,企业就有竞争力。但是今天互联网最大的变化是,组合要素的效率和成本在企业外部更快,互联网打破了边界。
当你能够向伙伴开放的时候,其实你就可以真正做连接和协同。
我在看海尔的整个组织变革当中,有一个案例给我的启发非常大。
海尔有一个平台叫做生态伙伴开放平台,在平台上有40万个解决问题者,这40万人不是海尔的人,是全球各大研究机构科研人员。
这40万人就在为海尔解决1000个领域的问题,包括它现在所出的很多新兴的产品。
我想任何一个企业,很难在边界内拥有40万个科研人员,很难在边界内去解决1000个领域的创新问题,但是海尔通过一个开放平台做到了。
这就是今天你要学的,从固守边界到伙伴开放。
5、构建共生态
开放边界之后要做什么?
我今年有一本新书叫《共生》,我特别在意这样的一个组织形态的原因是,在今天,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独立存在,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独立解决问题,任何一个企业也不能够独善其身。
那么为什么共生又可以变成现实?
因为真正的平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使我们有能力让大家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当能够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拥有了无限的去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当能够拥有无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有了一个共生的概念。
长久的价值创造是命运共同体带来的集体智慧结晶,共生的逻辑是让组织形成命运共同体、拥有集体智慧的重要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