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出现在马化腾的“乌镇饭局”上
不过,程维后来把补贴大战的起源归结为“擦枪走火”——起初他只是从腾讯那拿了1500万费用,作为补贴,鼓励用户使用微信支付。
没想到,原计划三周花完的费用,上线半天就见底了。
显然,不管是腾讯还是滴滴,都低估了补贴的力量。
疯狂涌进的订单塞满了滴滴原本的40台服务器。在程维求助之下,马化腾调集了腾讯技术人员,一晚上准备好1000台服务器,双方合作赶工7天7夜,重写了滴滴的服务架构。
此时,快的已经在阿里支持之下火速入场,后者不愿看到微信支付的崛起。快的喊出了减免金额“永远比同行多一元”的口号,
战事也随之变得更加疯狂。
鏖战一直持续到5月,最疯狂的时候,两家撒出的补贴费用单日达到2000万美元。
王刚后来回忆那段日子:来不及喘气,天天都是高潮。
持续高潮的代价就是,滴滴在那个春天烧掉了14亿,快的烧掉了10亿。
烧到最后,谁都扛不住了,补贴的效果也触到了天花板,5月,友好信号开始在滴滴和快的之间传递,你降一点补贴,我再跟进一点,直到5月17日,战事正式告一段落。
类似的补贴打法,1年后被程维用在了与Uber的战场上。
进入中国市场前,Uber 释放的信号很强硬。创始人卡拉尼克提起了朱啸虎在2012年带着程维上门寻求投资的旧事,当时Uber 提出的条件是40%股份,双方就此谈崩,于是也有了卡拉尼克后来的那句宣言:
“要么接受Uber占股40%的投资,要么被Uber打败。”
热衷战争史的程维将此举视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卡拉尼克俨然成为船坚炮利的入侵者,“要么就割地40%,要么就打到紫禁城kill you”。不过,在程维看来,
中国和中国互联网已经不是1840年,我们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补贴战硝烟再起。
卡兰尼克为中国市场准备了10亿美金的补贴预算,滴滴方面也备足了弹药——2014年入职滴滴的柳青在资本市场有着长袖善舞的能力。
第二次补贴战打了一年多,盈利成为最不重要的事情,到2016年夏天时,Uber在中国市场的亏损已经超过2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