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人生当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像马云那样的机会,或者说像姚明那样的机遇。机遇这个问题,有时候可遇不可求,不是每个人都能接触到一个大平台或者撞到一个大的发展机遇。
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脚踏实地,在自己最平凡的每一天的生活当中找到一点快乐,找到一点成就感,这样才是比较实际的。
当然,你自己做出努力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说马云,我曾经当过外经贸部副部长,当时马云在外经贸部电子商务中心工作,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作人员。
有一天我以部领导身份去电子商务中心检查工作,有四五个人来汇报工作,汇报完了以后我做了一些点评。
后来马云的阿里巴巴要上市,他到北京来找我,请我出任上市后公司的独立董事。马云说,我在外经贸部时就见过你,你那天听完我们几个人汇报以后你还记得你讲什么了?我说我不记得了。
他说,你就讲了几句话,还说几个人当中那个瘦瘦的年轻人汇报得最好,英文讲得也不错。这就说明马云当时讲话当中肯定有些火花、有些智慧和亮点打动了我。
马云后来找到了机会,但是他自身的努力和自身的素质还是很重要的。
每个人只要把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勤奋,哪怕没有碰到这种大的机遇,我觉得还是会过得很充实的。
人过得很充实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每天睡觉睡到十点多的人,你给他再好的工作,他也不会感到高兴。
每个人都希望追求成功,但是对成功的标准不要设置得太高,设置得太高的话,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巨大压力,在奋斗的过程中也得不到什么快乐。
最主要的是你要能享受这个奋斗的过程。
降低成功的标准,并不是说降低对人生的要求。
成功并不一定就是名或者利,这句话已经被很多人说过,但是大家还是朝着这样的一些目标前赴后继地迎头撞去。
家长也都这么想,望子成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那么成功的标准就越来越高。比如要考上重点高中这才叫成功,考上重点大学才成功,出国留学要到哈佛才能够成功,这个太过分了。
我和国外名校的老师、校长接触得比较多,所以常常有很多的家长来找我,让我给他们的孩子写推荐信,到哈佛或者耶鲁。
我说这对孩子要求太高了吧,美国名校每年在中国就招这么几个人,现在认识的人来要求推荐,不认识的也来要求推荐,光我推荐的人美国名校就收不下了,这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压力?
基辛格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一直记得。他说,
一个人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可能很悲哀,但是一个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以后,发现这个目标不是自己所要的那样一个目标,这可能是更大的悲哀。
我觉得他这句话讲得很对,就是说设定目标出现了偏差,在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以后,却发现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这该有多么可悲。我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一个男孩追求一个女孩,他认为如果追求不到这个女孩会是他人生的一个悲剧。
但如果他把这个女孩追求到以后,发现这个女孩不是他原来想象的那样子,这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悲剧。
所以设定成功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会有追求,人不可能没有追求,但是怎么样把追求的目标设定得更加现实,更加符合自己的能力,这就显得非常重要。
有一句话叫胜任愉快,就是你胜任了以后你才愉快,一个工作再好,你自己不胜任,你就会很痛苦。
我原来一直想做最好的翻译,我当时把给国务院副总理、部长做翻译设定为自己的目标,但是后来突然有了一个入世的大机会,李岚清同志说要找一个可以用英文跟美国人吵架的人,我就一下从翻译这样一个平台,走到了中国的贸易首席谈判代表的平台。
我并没有一开始就准备设定这样一个目标,更别说做中国的贸易首席谈判代表,这个不太可能的,这个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人生就是设定一个实事求是的目标,等待机会的来临。当然这种机会可能是万分之一,可能是百万分之一,但是有可能落到你头上,这样的时候你就接受这样一个机会,获得成功。
这是个目标高低的问题,然后是时间的问题。中国自古说三十而立,于是大家都觉得30岁的时候一定要成功,要成名,不然就晚了,出名要趁早啊。真的是这样?
我觉得“30岁不成功就完了”这句话反映了很多的问题。首先要问:什么叫成功?你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你说30岁我就要当总统,那对不起,你很可能就完了,在这个年龄就当总统的好像没有几个人。
其次,这个想法反映了一种非常糟糕的心态。跌倒了还可以爬起来,成功的目标没有实现还可以继续努力,没有那么夸张,说实现不了就完了。
对待这些东西要保持着一颗平常心,那些大人物、成功人士往往能保持一个平常心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