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产业智能官
用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场景中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的认知计算和机器智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DT驱动业务、价值创新创造的产业互联生态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植物星球  ·  发现了狗牙蜡梅之美 ·  3 天前  
植物星球  ·  樱花树上长了木耳和灵芝,采不采? ·  2 天前  
植物星球  ·  雨水是春的开始 ·  4 天前  
第一财经资讯  ·  两年消失8000万张!信用卡业务春寒料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产业智能官

【产业互联网+区块链】产业互联网:区块链下一阶段的主战场

产业智能官  · 公众号  ·  · 2020-01-06 06:36

正文

原创: 转型家虎哥 转型投资家

2017 年大火的区块链,随着全球监管加强的呼声和数字货币价格的狂跌,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仿佛在暗夜潜行。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区块链出路何在?能不能取得突破?悲观者已经离场,而坚定信仰者仍在不懈探索之中。
(一)区块链发展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
如同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区块链的发展必须解决技术优势和场景选择这两个问题。
技术优势表征新事物的竞争力。对传统事物具有比较优势,新生事物才能有存在的空间。否则,大家为什么要冒风险去接受一种新生事物呢?区块链是不是能够让用户用得心情舒畅?或者让用户变得更高、更快、更强?这些主要依靠技术优势。
区块链技术当然有其独到之处,它的分布式账本、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都为技术派津津乐道。所以,当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面世之后,大家都眼前一亮,纷纷称赞这一天才的构思。后来,以太坊增加了智能合约功能,使得区块链应用更为方便。但由于其高冗余的特点,以及POW机制下算力竞争的机制,运算效率一直比较低,为用户所诟病。目前,商用环境下公链TPS仍然不过数千次,与web2.0强大的运算效率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领先的机制和功能与落后的运算效率形成鲜明对比,影响了区块链的高并发应用。试想,你买一杯饮料会接受长达数分钟乃至数小时的转账时间吗?
场景选择表明新事物的有用性。有一个古代笑话,说的是某人去学一种极高明的武艺——屠龙之术,费尽千辛万苦学成之后却找不到龙可杀,只能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有恰当的使用场景,新技术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会飘到哪里去。
从使用场景的角度反观区块链的起源,真可以说是“衔着金钥匙出生”。怎么讲?我们比较互联网诞生的历程就一目了然了。
据说,互联网最早产生于美国大学,有人把若干计算机连接起来,就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后来,这项技术被军方看中了,用于军事信息的沟通。20多年后,在科学家、经济学家和谋士们的共同推动下,克林顿前总统才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高速公路是有了,可车还没有影儿呢。一直到这个时候,互联网的民用场景,无论C端还是B端,都乏善可陈。
笔者在80年代上国内的工科院校,读的是工业管理工程专业(这个专业在美国被称为industry engineering,中文应叫“工业工程”)。“系统工程”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必修课,也免不了要使用计算机。当时,有一门选修课大约叫“计算机联机实验”,选者寥寥——计算机是用来编程计算的,联机有什么用?大家还是热衷于在单机上建模跑程序,伴随着“长城0520”缓慢的运算渡过不眠之夜。
而作为区块链第一个应用——比特币孚一创世,就自带强大的加密货币场景,而且短时间内即得到百万用户的拥趸,并迅速风靡全球——彼时区块链的概念还没有产生呢。
中本聪虽然杳如黄鹤,但他行文简洁的比特币白皮书却振聋发聩。在今天这个时代,一种“民(间)科(学家)”技术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即便不能说绝无仅有,也可以说世所罕见了。学者们认为,比特币中代表着一种新的技术组合和技术逻辑,这种包含分布式记账、非对称加密技术和共识机制的东西应该有一个类别意义上的称谓——区块链。
区块链既然不是一个孤立的应用,模仿者自然就不算抄袭,他们在中本聪思想影响下,开辟了一个新的行业。这个行业中,有些人仅仅关注分布式数据库和数字加密这些技术,被称为“链圈”。另一些人仅仅关注加密货币,热衷于炒作这种带有一定稀缺性的东西,被称为“币圈”。
可见,区块链的迅速崛起和它找准了第一个应用场景密不可分。但这个场景目前正在出现严重的问题。
(二)加密货币场景进退维谷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区块链在一路高歌之中突然“凝绝不通声渐歇”。
在这里,笔者并非单纯指向去年下半年币市的大跌,任何一种可以公开交易的东西出现价格起伏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常见的股票、债券一类的东西,当其价格下滑到一定程度,市盈率会提醒投资者其收益风险比已经高于其它投资品种,发出强烈买入的信号。通俗地讲,如果股票、债券对应公司或者项目不出现问题,对他们的投资在价格上总有下限。加密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共识——也就是大家认不认。项目本身没有收入、利润这些东西,一旦共识坍塌,它就是废纸一张(准确地讲连废纸都不如)。对于加密货币这种不对应收入的资产,其价格的下探从财务角度没有贴现率可以支撑,如果信仰坍塌、信众作鸟兽散,价格的下跌是没有下限的。
加密货币面临的不仅仅是价格下跌,更主要的是它的应用场景面临法律治理方面的问题。
以美国证监会为代表,全球的金融管制部门对于加密货币这种新生事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
首先是认定困难。加密货币到底是什么东西?这可不单纯是给它下一个定义的问题——虽然给一个正在生长的新东西下个定义也并不简单,更主要的是没法对它归类。
所谓监管,一靠法律条文,二靠实践认定。比如,新发现一种生物,会跑会跳,能吃能喝,我们就把它认定为动物,当然就适用于《动物检疫法》一类的法律规范。可比特币一类的东西,说它是金融资产——证券,它没有股息、利息;说它是实物资产,它又没有实物形态;说它是虚拟资产——软件,它又没有著作权,甚至完全开源。可见,把它认定和归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一个办法是修改和制定法规。在涉及金融领域,别说是一个不好认定的东西,就是一个在实践中已经清晰的东西,针对它立法也殊非易事。我国在《基金法》的立法中就走过了漫长的过程,最后还是缩小了范围,只规范了证券基金,才让这部法律得以面世。但既然是权宜之计,当然就有后遗症。只要看看现在有多少机构自称搞基金就知道了。近些年以基金名义搞“庞氏骗局”爆雷无数,与法律界限不清晰有一定关系。你不对基金下全面定义,法律上不搞全覆盖,就有空子可钻。但如果当时坚持搞一部全面的基金法律,那么,达成共识的时间可能依然遥遥无期。所以,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既然搞不清加密货币是什么,能归到哪一类,美国证监会采取了一个目前监管上可行的办法。办法的核心是你首先要宣称你发行的Token是证券,那么我当然有权管辖你,你也就自动适用证券监管的法规,就可以归为“异类资产”并进入相关持牌的交易所交易。于是,从2018年下半年,STO掀起了一波小小的波澜。一些传统融资渠道性价比不高的项目,试图借STO通道实现融资。甚至也有项目借STO之名,并没有通过合法交易所通道完成交易流通的例子。
由于本文重点不是STO,对于其细节的介绍和分析可能是另一篇文章的任务了。这里只想探讨一些本质性的问题。对于 security token 而言,它实际上映射的是资产(既包括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也包括实物资产,如房地产),每一个 security Token 对应的是一个资产份额。这种做法与广义或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没有本质区别。与 utility token payment token 相比,security Token 当然多了现有证券法规体系的保障(不包括套用STO概念),但无论是交易效率还是方便程度,比证券市场早已存在的种种资产证券化有明显提升吗?人们为什么要在选择一种既然受到法律保护还要在链上发行的证券呢?也许将来有一天,新新人类们只喜欢这种方式而不再接受传统的证券,但起码在当下看不到更多的意义。
(三)社群和共享经济的兴起尚需时日
区块链另外一个场景来自消费互联网的两个领域:社群和共享经济。
社群是在特定场景下人际关系弱连接的开放组织。社群经济和社群组织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形成了巨大的应用。近些年,以 Facebook 为代表的 一批社群企业纷纷登陆资本市场,就是最好的明证。但一些明显的弊端也随之暴露无遗,比如隐私的问题、社群成员激励的问题。
在社群经济方面,区块链至少有两个优势超越了互联网。第一是去中心化,由此对隐私保护和数据确权产生积极影响。没有一个无所不在的平台企业窥探你的隐私,也不能随意出售本应属于成员的数据,因而建构在区块链上的社群具有革命意义。第二是通证的激励作用。互联网社群的基本逻辑是使用价值归成员,价值或者收益归平台,抹杀了社群成员应有的经济回报。区块链社群一反“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的盈利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共同分享价值的模式,大家的经济利益完全一致。
在共享经济方面,区块链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互联网共享平台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走的是抽成的盈利模式,本质上是中介。它的获客能力越强,垄断性就越明显,对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的盘剥就越严重。换句话讲,使用者和提供者越依赖平台,它的抽头就越高。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表面上与使用者和提供者是合作关系,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博弈关系。区块链共享平台则完全不同,由于通证指向整个共享社区的价值,因而平台创世者与所有社区成员都趋向于把社区做大,实现不断增长,利益上是一致的。可以讲,区块链共享才是真正意义的共享经济。
那么既然区块链有这样明显的优势,那现在为什么没有得到立竿见影的发展呢?
关键在于用户习惯和技术进展。正如前文所述,无论区块链社群还是区块链共享平台,都面临效率低下的问题。如果说炒币者因为暴涨的预期尚能忍受效率低下的话,社群和共享平台的普通用户很难忍受低效率的交易和应用。再加上通证钱包有关助记词、密钥等一系列额外复杂的操作,真的是麻烦极了。
从2017年到2018年,笔者参与了多个区块链项目孵化。这些项目大多属于社群和共享经济领域。区块链项目孵化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帮助项目方设计商业模式,特别是找到区块链和通证的应用场景。每每我们的方案的定位和逻辑都会得到项目方的交口称赞,但一旦进入实际运行阶段,抱怨之声就会不绝于耳。主要就是效率太低和使用不方便。我们常常开玩笑说,移动互联网把中国的用户惯坏了,他们不能忍受系统的延迟和繁琐。但其实用户永远是对的,要想占据主流的商业应用,今天的区块链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产业互联网突破在即
产业互联网是消费互联网之后,又一个风口。种种迹象表明,这个风口一点也不比持续了20年的消费互联网小。去年以来,马化滕等互联网风云人物纷纷力推产业互联网,绝非偶然。
如果我们把互联网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那么,上半场的主题是“创业”。二十年来,多少热血青年念兹在兹、前赴后继的无非是要开创一个网上新世界。这个阶段到今天基本完成——互联网新世界的框架、要素和关系已经比较清晰和完备了。但这个时候出现了产业界的“数字鸿沟”——线上经济体和线下经济体之间在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应用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下半场的主题从互联网的角度是“扩散”,从线下经济体的角度就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在我们已经深度应用的消费互联网之外,构建产业互联网,并且将这两个互联网实现连通和协同。不做严格的学理考据,我们基本可以把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看成是一回事或者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大家注意过没有,一直以来,广大企业引入新技术、新模式的动力要强过普通消费者。这个道理很简单,消费是为了舒服,为了快乐,没有迎接挑战的主观意愿(除了一少部分高度迷恋新东西的“技术控”)。而B端则不然,特别是商业性目的性超强的中国企业,莫不对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实现弯道超车孜孜以求。
中国是一个产业大国,中国人对财富创造的渴望,让产业界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具有持续的热情。从90年代开始的信息化,近十年以来的互联网+,到目前方兴未艾的数字化转型,一波又一波,都是这种不懈追求的体现。
另一方面,近几年外部环境的窘困,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给企业增加了转型的压力。无论是普遍性的产能过剩,还是此起彼伏的中美贸易战,加上互联网企业碾压式的降维打击,传统企业重压之下,也本能地在寻求突破。
那么,产业互联网包括哪些领域?与区块链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连接”的角度,产业互联网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层次:机器互连、人机互连和生态互连。
机器互连主要指向物联网。要在过去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机器泛在、开放、远程、实时的连接。过去自动化时代也有连接,比如工业以太网,但那只是少量设备的有限连接。相比之下,物联网在深度、广度、实时性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5G时代到来以后,我们可以在广域网上把所有机器连接起来,实现全自动工厂,3D打印、无人工厂和远程实时在线监控不是梦。特别是支持从价值链的角度,把原属于企业内部的流程解耦并予以全面外包,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某种程度上讲,专业化最后一道屏障因此而打开,物联网将支持更广泛的分布式生产,整个生产环节会呈现出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局面。
人机互连主要指向人工智能。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人机实际上是脱离的,人干人的事,主要是预测、分析、规划、决策这些智力性工作;机器去干执行性的工作,根据既定的计划与排程,控制生产的过程。而人工智能深度进入工业以后,将替代一部分人的智力性工作,或者与人合作完成智力性工作,更包括把人的能力进一步延伸,干那些原来干不了、干不到的工作。比如,以CPS(信息物理系统)为代表,人工智能直接用于排程、排产,就是在生产组织方面的革命性进步。GE的Predix平台可以远端在线收集设备的实时状态,并对企业设备的运行维护提供技术指导。在工业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企业的运营模式将会发生巨变,大规模以需定产、自动排程将极大地节省生产成本,“拉式”生产将取代“推式”生产成为大规模生产的主流。
生态互连主要指向区块链。利用区块链技术和机制,把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起线上的紧密连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里面区块链具有明显的优势,大有可为。这种连接,把线上的高速度和可靠性结合到一起,生态合作高效、无忧。进一步,这种生态互连还将极大地激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收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如果区块链在这一轮产业互联网浪潮中,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就能够得到经济界的广泛接受和认可,社会上就不会再有“区块链老虎不咬人”,只能发币、炒币这样令人尴尬的评价。笔者把区块链用于企业的转型升级称为“区块链转型”。由B端到C端,从区块链转型入手,是我们现在能够把握的一个主流方向。
区块链转型的场景之一是企业间集成。
过去我们搞企业信息化,一直围绕着企业内部价值链做文章,从孤立部门应用到部门之间的集成与整合,以ERP和service+总线的方式,应该说基本得到了解决。但与客户之间、与上下游之间、与各种服务商之间,这些B端合作还依赖于线下。原因何在?不是说网速不够快,数据不够全,主要问题是企业间缺乏信任,一要解决对账问题,二要解决保密问题。比如在企业一个采购活动,一般在甲方企业内部要走复杂的流程,首先要定买不买,再定买谁的,具体签合同又要批一下,之后是验收,最后付款,我把它比作“装子弹审批一次,瞄准审批一次,扣扳机审批一次,退子弹壳审批一次”。每一个审批环节,都要提供对方的数据,实际上甲方在一遍又一遍地与乙方“对账”,不停地核对信息。这种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之间缺乏信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间协作的效率。
那么把我的数据库和流程与你对接起来不就好了?做企业特别是在大企业工作的人都知道,这相当允许对方撬门破锁,把自己完全裸露给对方,我还有什么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可言?
现在我们用非对称加密来解决哪些数据可以提供给对方,哪些数据不提供给方。用分布式记账解决双方审核、对账问题。用智能合约把流程串起来——某些场景下我不需要知道你的数据,你只要告诉我哈希值(不管背后的数据多么大,多么复杂,哈希值是一样的),告诉我yes还是no,我就确信你背后一定有真实的数据和流程支撑。
延伸一下上面提及的场景。其实,人工智能真正的价值在于协同分析与计算。如果一个企业完全掌握某一事物的所有维度的数据,也就是它拥有完整数据的所有权,进行数据协同分析当然非常方便简单。但只要多个维度的数据为不同企业所有,甚至为用户或其他生态成员所有,问题就严重了,谁愿意把数据拿给别人使用呢?被传播出去怎么办?被挪作他用怎么办?与收益相比,风险可能更大。这时候,区块链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分析环境,数据是加密的且不离开本地,方便地实现协作计算,让数据上的合作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块链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基础设施。
区块链转型场景之二是大规模分配。
所谓大规模分配,既表示参与分配的个体数量众多,也表示参与合作的面广。不但对企业内部分配,还要对合作者、客户、员工进行分配。不但能够事后分配,还能事中进行实时、动态的分配,甚至可以每天进行分配,而不是秋后算账。不但分配产品(比如积分换商品)、收入、利润,还能分配价值——能够折成股权,让帮助过企业的人分享企业的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植物星球  ·  发现了狗牙蜡梅之美
3 天前
植物星球  ·  雨水是春的开始
4 天前
第一财经资讯  ·  两年消失8000万张!信用卡业务春寒料峭
2 天前
大数据D1net  ·  机器学习不仅仅是算法
7 年前
林海读资治通鉴  ·  读《资治通鉴》1606——打破平衡是很危险的
7 年前
微信文章·运动健康·排行榜  ·  微信文章·运动健康·排行榜-20171104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