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慢慢熟悉韩老师的这一路,可不就是离不开一个「神」字么?
神秘的民间中医
如果说通过六个人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那认识一名高水平的中医大夫,
中间绕不过去的一道大概就是患者了吧?
最初得知韩老师,就是源于中医圈一个颇有名气的大夫以及他所知的一位经久不愈的病患。得知这例各大医院均束手无策的棘患被治愈,我们都对这位
「神秘」
的民间中医充满好奇。
初次拜访,韩老师正在切脉看诊,我惊讶于他看起来如此年轻,我能想见的一个医生的该有的「精、气、神」都一览无余的呈现在他的脸上,面容通透,气色极佳,语态轻缓,大概这就是
让患者看一眼就会安心
就诊的一位中医大夫的神态吧。我们一行人围坐在旁,韩老师继续门诊,时而和同行的医生们围绕病患讨论一番,往往临证完毕还要耐心细致地交待怎样食疗、怎样运动、怎样调整心态……
方脉同用、针药并施
渐渐熟悉之后,才发现韩老师还
「神」
在他的临证手段——方脉同用,针药并施。「方脉中医」韩老师往往在病人还未开口前,就根据望诊和脉象将主诉等症状了然于胸,「针灸大夫」韩老师基本上也是几针下手,针到症减。
一个中医大夫会灵活运用脉法、方药、针法
等等,换作在古代应该不是稀罕事,可是在现在这个越来越细分的中医江湖,就算不是罕见,至少也不多见。要知道,「方脉中医」和「针灸大夫」甚至是跨界啊。
「疾」中生智
而韩老师的针灸,可谓又是一
「神」
,神奇在与众不同:拿准穴位就用手法来做各种强刺激,感觉病人一旦得气即马上拔针,除一些特殊病例以外,一般不采取留针的方式。每个穴位施针,可能连一分钟也不用,治疗一位病人也才三到五分钟,病人有时被刺得酸痛难忍,事后又会感觉无比舒畅。
我曾忍不住询问韩老师,为何会有这样不同的针刺手法?只见他微微笑道:「以前在老家义诊的时候,病人多得屋内屋外都是,根本没有那么多床可以用,那就只能随机应变,采取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针灸只要得气
,除了一些疑难病外一般不留针,结果发现很多病症完全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听完不禁感慨,都说「急中生智」,这简直是
「疾中生智」
啊!
医者仁心
除了「智」,韩老师的针里还有着「仁」。曾有一位重症患者,患处已坚硬如石,偏偏又在患处前后起了大片带状疱疹,真是痛上加痛,患处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韩老师
没有丝毫芥蒂,
一心诊疗,为其开方施针,还采用了我只在倪海厦老师那里听说过但从未见过的方式:把棉絮拉开铺在患处,用火攻来治疗带状疱疹。
烧完以后韩老师亲手一点一滴为病人患处轻轻擦上油,眼神特别地坚定而温柔。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仿佛千年前孙思邈笔下那位大医就在眼前。
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药王他老人家看到这一幕应该也会很欣慰吧。
而这位病人的带状疱疹,一次治疗就基本痊愈了,也没有留下神经痛的后遗症。
那些年,大医之德是怎么养成的
和韩老师渐渐熟悉,心中的疑惑也点点增多:
疑惑这样运用自如的针法怎样习得?疑惑他对中医学习有怎样的解读?疑惑这样的大医之德是走过怎样的路修成的……
终于有了机会,在韩老师难得空闲的一个午后,我们一群人围坐在韩老师周围期待着解疑答惑。
「
韩老师,现在的针灸真的是
门派林立啊,
有主张
先扎百会提升阳气的;
有主张
每次针灸最后一定要扎尺泽排毒的;
有的针灸体系
是建立在十二正经,
有的是
讲奇经八脉,
有的又说
循经取穴不如阿是穴?
到底哪个体系是对的?
」
求学心切的人已经忍不住问道。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些都是宝贵的临床经验。真正要学习好针灸,不能被各门各派的独家绝技看晃了眼,
最关键的还是先入门
,然后选择一个途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从低点到高点,一步步扎扎实实地攀登。」
「要知道,即使有的人能够把《伤寒论》,把《黄帝内经》都倒背如流,把人身上的300多个穴位,全部背下来,甚至是已经掌握了针刺手法,来了病人还是无效,这是为什么?
因为有针无方,有方无法 。
针灸也是有方的,掌握「方」的前提还是要明理法,针灸可以说是中医入门一个重要途径。」
「
我以前练针,是先把一叠草纸捆成纸垫子,反复在上面捻针练指力,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全神贯注练够30个小时。这就好像练乒乓球,必须要练习击打过万次,练到这个数量级别,在质量才会上一个台阶。后来,慢慢用洋葱、马铃薯来代替纸垫子。老师都会先标记一个点,然后我必须一针中的,扎进很里面!到了放暑假,别的同学都去玩去了,我还要苦哈哈练习针灸。哪怕是现在回家,我也歇不了,不是我到老师那里去,就是老师来我这里来练互扎,说是复习巩固,其实他也是手痒了。」
说完忍不住自己笑了起来,也让在座的我们对传统的师徒关系心向往之。
而说到这里,韩老师不禁回忆起儿时父亲求学拜师的点点滴滴。
「我父亲拜师时真是吃苦,师父家里要盖房子,我们就去三十里外的河里拉沙子,搬砖头。北方的冬天户外有零下三十多度,父亲就光着膀子为师父家里打煤球,打的手上都是血泡,回来睡一觉继续打,把师父家里需要的一年的煤球打完了。人家教给你东西,当然要知恩图报。当时家里还开着药铺,为了帮家里干点活也不耽误学习,我常常一边两手捧着书,一边两脚踩着药磨子。」
这段儿时的回忆,既真实而又鲜活,孩提时代就知道抓住每一个可以精进的机会,韩老师这一身治病救人的本事,就是从中医童子功一步步练就的吧!
而韩父也终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先后拜地方名医孟炳文大夫、贾老亚大夫为师,侍诊、研学,传承了一家之长,文革中后期京城的数名中医大家下放山区小邑,父亲有了更多拜师学艺机会,医技大长,
随临床经验日积月累,能治疗风、痨、臌、胀等大病,
一时声名鹊起。
而从小耳濡的韩老师,更加珍惜一切学习的缘分,后来有幸跟随一位修行的师父习得针灸之术。
薪火相传
「现在的人太幸运了,花点钱就能得到知识。可是往往越容易得到的,越难以珍惜。所以我说任何一门学问,包括中医,要学习就得有一定的门槛,知识是无价的,时间也是宝贵的,你舍得花你的时间、你的钱财去跨过这道门槛,你也会更加珍惜所学到的知识。」
并不深奥复杂的言辞里透露出一股股真性情。
人群中终于有人按耐不住了。
韩老师笑了起来,圆圆的脸上弯出两道浅浅的月牙,谦虚的说道:
「等我有所成就的时候再收徒吧,现在才疏学浅啊。师父要是能找到徒弟,把自己一辈子的学识都传授出去是很开心的。收徒弟要看缘分、看气场、看悟性…….」
「韩老师,您太谦虚啦!」
「韩老师,等等我啊!」
「我们现在好好学还是有机会的吧?」
「哈哈,是啊,赶紧都学起来!」
大家七嘴八舌,摩拳擦掌,都想做那个有缘人……
正如油麻菜所写的那样,那年,韩老师没有微信,现实生活中他也很少上网。韩老师常说:
「哪里总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让你离不开手机呢?有那么多的经典好书要读,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时间已经不够用了,上网虽有便利之处,但时间难免会无谓的流失了。现代生活对外物的依赖太多,还是需要多找找自己内心的东西。」
朴实无华,却发人深省。
如今,韩老师虽然有微信,但是
韩老师的时间被临证和读书瓜分之余,每年仍然定期去藏区义诊。
这次能抽出宝贵的时间在正安讲授课程,实乃中医学习者之幸。
不知道您是否有缘和韩老师相聚一堂,同行一程,甚至更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