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消息,2017年,中国市场将建成的芯片工厂数量为14家。到2018年,中国半导体行业设备投资将超过1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生产设备投资国。不过最近据行业人士观察,中国的多家12英寸芯片厂建设项目暂时搁置。此前,市场上有人认为,中国的半导体投资出现了过热,各地正在建设太多的芯片工厂和生产线。
中国的半导体投资是否真的过热呢?在前不久举行的“2017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暨第六届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大会”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魏少军认为,在集成电路领域现在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在局部地区、局部技术节点上,我们存在着产能过剩,需要各方在投资时小心谨慎。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基本与其持同样观点,他说:“从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有效供给看,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技术能力,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不但谈不上产能过剩,而且离庞大的市场需求还相差很远。”
魏少军表示,2014~2016年,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连续增长,特别是去年设计、制造、封装测试3个环节的销售额都首次超过了1000亿元,并且设计首次超过了封测业成为行业最大的业态。面对快速增长的数据,魏少军强调,我们很多的数据,是基于在华外商企业的贡献实现的,例如芯片制造业,如果将韩国三星的增长去掉,数据就没有那么高了。“封装业其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对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不能视而不见,但是我们要冷静看待自身产业的发展,并没有数字上显示得那么好。”他说。
众所周知,多年来我国集成电路存在巨大缺口,一直需要大量进口,去年连续第四年集成电路进口超过了2000亿美元。对此,魏少军坦言:“我们在集成电路上面临的长期矛盾将是需求旺盛、供给不足。这个判断我想在未来很长时期适用,我个人悲观预计10年内无法改变这一现实!”
在分析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发展时,李珂认为,下游应用持续增长拉动了集成电路产品庞大的市场需求。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2016年汽车电子应用市场增速为34.4%,成为集成电路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其次,“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连续两年带动国内工业控制对芯片的需求增长,排名第二;第三,在网络通信领域,虽然手机市场看似趋于饱和,但2016年手机产量21亿部,增长了13.6%,对芯片的需求不言而喻;最后,在消费电子领域,国内无论是液晶电视还是智能电视,对芯片的需求也保持平稳增长。
就进口而言,虽然2016年国内集成电路进口额为2270亿美元,下降了1.6%,但是2016年整个中国进口商品总额下降了7.7%,集成电路商品在中国全部进口商品中所占份额反而进一步提升,从2015年的14%增加到2016年的14.2%。魏少军指出:“虽然我国芯片设计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主要产品还处在中低端,在大宗战略性产品上建树不多。服务器CPU、桌面计算机CPU等基本上全部依赖国外,我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零,而这部分进口产品的价值大约超过1200亿美元。”
李珂同样认为,从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有效供给可以看出,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技术能力,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不但谈不上产能过剩,并且离庞大的市场需求还相差很远。
(内容摘取自中国证券报 《集成电路遍地开花 局部过热非整体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