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银行螺丝钉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年春节以来
,港股科技类品种迎来了一波快速上涨。
有朋友问,
港股科技类指数有哪些,都有啥特点?
不同的港股科技类指数,投资的时候该如何挑选?该如何搭配,来降低整体的波动风险呢?
针对大家的这些疑问,螺丝钉也通过直播课,进行了讲解。
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添加
@课程小助手
微信,回复「
0218
」即可观看直播回放。
(提示:回复后可以耐心等待几秒哦~)
2025年开年以来,港股科技类品种表现非常亮眼。
截止到2月17日,恒生科技、港股科技均上涨超20%。
港股通科技指数,近一年涨幅高达80%以上。
这种短期的快速上涨,也引来很多朋友的关注。
大家比较关心的是,
上涨后的港股科技类品种,还能不能投资?
如果投资的话,有哪些指数可以考虑,具体该如何挑选呢?
跟A股类似,港股常见的指数,主要也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宽基指数。
通常是按照上市公司的市值规模来选股的,会包含各个行业的股票,覆盖范围很“宽”。
第二类是策略指数。
通常是在宽基指数的基础上,用了某一种投资策略,覆盖的行业也会比较广泛。
策略指数丰富了我们投资的选项,满足了很多投资者个性化的需求。
第三类是行业指数。
也就是仅覆盖了某个行业的股票,例如消费、医药、金融等。
最常见的行业指数,是11个一级行业。
每个一级行业,其实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也是跟着社会发展的。
第四类是主题指数。
所包含的股票,跟某个主题密切相关,例如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等。
主题指数,通常会横跨多个行业,但达不到宽基指数的行业覆盖程度。
科技类品种,就属于主题指数。
它并不局限于某一个行业:
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中概股,很多也都属于科技类品种。
中概,是中国概念股票的简称。
中概股,以主营业务在内地,但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公司为主,多为互联网公司。
所以像港股H股、中概互联、恒生科技、港股通科技等,都属于中概类品种。
港股中,科技类品种相关的主题指数,包括以下三类:
其中,第三类相对比较小众一些。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前两类。
▼港股通科技和恒生科技
港股科技类股票的代表指数,主要包括:
这也是港股科技类指数当中,目前影响力最大,追踪的基金数量较多的两个指数。
二者有啥区别呢?
相比于恒生科技,港股通科技增加了港股医疗类品种,类似恒生科技+恒生医疗的效果。
这两个指数的基本信息和选股规则,如下图所示:
▼中概互联和中国互联
港股互联网类股票的代表指数,包括:
如果只投资港股科技里的互联网公司,就可以重点考虑这两个指数。
它们之间的区别,
主要就是在于成分股的比例。
中概互联主要集中在头部互联网公司,像腾讯、阿里,占比非常高。
而中国互联,每个股票持有的比例,则是相对会更均匀一些。
这两个指数的基本信息和选股规则,如下图所示:
以下是2014年底以来,港股通科技指数与同期恒生指数的走势对比图。
可以看到,港股通科技指数,长期是跑赢了恒生指数的。
如下是港股通科技指数的历史走势图。
可以看到,2014年底以来,港股通科技经历了三轮牛熊市。
▼第一轮牛熊市:2014年底-2016年1月
第一轮是从成立1000点开始起步,到2015年牛市,短期里大幅上涨。
之后遇到股灾,大幅回落,到2016年初,几乎回到2014年的起点。
▼第二轮牛熊市:2016年1月-2019年1月
2016年初,港股出现了当时近10年的最低估值。
随后2016-2017年港股逐渐上涨。
港股科技指数也上涨到2500多点,两年上涨150%。
在2018年遇到贸易摩擦,2018年下半年市场回到5星。
港股科技指数也大幅下跌超42%。
▼第三轮牛熊市:2019年1月至今
这段时间,主要是成长风格上涨较
多。
港股科技指数大幅上涨,接近3倍涨幅。
到2021年之后,市场进入这轮熊市。
在2022年,遇到了美股中概股退市的危机。
当时咱们也提到过:美股中概退市,不影响公司的基本面。
可以回到港股二次上市,走港股投资。
不过市场在恐慌情绪下,在2022年10月,砸出了当时港股的最低估值。
当时A股大盘下跌30%-40%,但港股是腰斩级别以上的下跌。
2023-2024年,市场恐慌情绪过去。
港股之前跌的比A股多,反弹也比A股早了两年。
▼
考虑限购问题
港股通科技和恒生科技,可以走港股通渠道,不太容易遇到限购的问题。
而中概类品种,里面有一些美股,过去几年经常遇到限购。
如果没有特别的偏好,港股通科技或者恒生科技是更普世的选择。
▼
考虑个人偏好问题
中概类品种的特点是,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占比特别高。
如果特别看好这几家头部公司,可以考虑中概类品种。
这几个品种的估值也可以参考估值表里,港股科技指数的估值情况。
如下,是追踪港股通科技和恒生科技的指数基金。
这两个指数
相关的基金,数量会多一些,场内、场外也都有,可以根据大家的喜好来选择。
如下,是中概互联和中国互联的指数基金。
这两个指数很出名,历史也比较长。
可是追踪它们的指数基金,数量相对却很少。
这其实跟它们重仓股的比例有关系。
尤其是中概互联,第一大重仓股的比例能达到20%-30%上下。
在十几年前,像这种重仓少数几只股票的指数,还允许开发。
到了最近几年,相关要求就严格了很多,指数中的成分股要足够分散才可以。
▼搭配价值风格进行投资。
科技类品种
属于
典型的成长
风格
,
上涨下跌的弹性
比较大
。
港股也有成长风格与价值风格轮动的特征。
如下,是2022年以来,港股通科技指数与港股红利指数的走势对比图。
可以看到,
前几年
港股通科技下跌比较多,而港股红利这样的价值风格品种,整体则往上走的。
反过来如果遇到牛市大涨,比如2019-2021年,当时港股通科技指数的涨幅,就比港股红利指数高很多。
所以,在投资港股科技类品种时,一般可以搭配价值风格,来降低整体的波动风险
。
▼
单个行业/主题品种的波动较大,投资比例控制在15%-20%以内比较稳妥。
作为行业主题类的品种,港股科技类指数对应的波动也不小。
我们在投资时,还是要控制好比例。
以港股通科技指数为例,在2021年2月到2024年2月这段时间,就出现过73.33%的最大回撤。
在「银行螺丝钉」公众号,每个交易日晚更新的估值表,可查询当前螺丝钉星级、常见指数估值。
点击进入「
今天几星
」小程序,首页点击「指数估值表」按钮,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