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了对限额以上(年营收200万以上)餐饮企业的上半年调查数据,结果显示上半年利润大幅下降了88.8%至1.8亿元,这一数字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殊不知,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一季度亏损4.54亿元,而二季度则盈利6.34亿元。
根据北京统计局的资料,
2024
年
1-6
月,北京限额以上的
2628
家餐饮企业,利润总额
1.8
亿元,利润同比下降了
88.8%
,利润率更是降至
0.37%
的低点。
数据是真实的,但分拆季度来看,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利润的下降主要发生在2024年一季度亏损4.54亿元(去年同期盈利6.56亿元),上半年盈利1.8亿元,这意味着二季度盈利6.34亿元(去年同期盈利10.35亿元)。
根据数据显示,自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业的经营状况正逐步改善。实际上,仅就二季度的表现来看,其盈利能力在过去五年中仍处于领先地位。
包括2020年和2022年,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业利润亏损总额超过66亿。2023年初,消费市场经历了一次回暖,形成了一个高基数,但随后市场又开始出现疲软。
尽管如此,整个北京餐饮行业仍在稳健发展,结构性调整也在积极推进,尤其是六月以后营收有抬头趋势。一些门店面临困境,而另一些则在逆境中寻求扩张。餐饮老板的悲欢,本来就不相通。
问题仍不容忽视,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业上半年营收下降了
2.9%
,然而利润却大幅缩水
88.8%
。
营收的轻微下降,表明消费总量大致保持稳定,但利润的急剧下滑,揭示了饮业在价格战中不得不降价以求增加销量。
在2628家被统计的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中,利润总额仅为1.8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利润为6.86万元,利润率仅为0.37%。如此微薄的利润率使得行业极为脆弱,难以抵御任何外部冲击。
综合行业来看,我们注意到高端餐饮市场遇冷。例如,享有“外滩十八号”光环的高端餐厅L'Atelier 18宣布暂停营业,而台湾著名品牌鼎泰丰也宣布关闭其在华北地区的14家门店。
可以明确的是,尽管餐饮消费总体保持稳定,但行业内部及不同区域间的分化日益明显,竞争愈发激烈。
目前,餐饮业面临的房租、人力和营销成本不断攀升,而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关注度也在增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餐饮店经营的困难。
在市场分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观察到无论是高端餐饮还是平价小馆,都采取了相似的策略——降价竞争,普遍的做法是推出平价套餐。
诸如麦当劳、肯德基以及星巴克等知名餐饮连锁企业,已经开始推出经济实惠的套餐选项。
中式餐饮也相继推出了9.9元的烤鱼、9.9元的鸡腿、9.9元的牛肉、13.9元的自助……很多餐饮品牌只能背水一战,卷入价格战。一批财大气粗的连锁品牌,也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降价。
而长期打价格战的结果是“增收不增利”,行业越来越“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是全行业的“数字繁荣”。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了7.1%,持续成为推动商品零售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另一方面是创纪录的“关店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1-6月,超过100万家餐厅倒闭,这一数字等同于去年全年倒闭餐厅的总和;餐饮业的经营难度日益加剧,闭店率达到了历史新高。
困难是有的,但风浪越大鱼越贵。餐饮企业正在“疯狂”卷价格,而供应链更完善的团餐企业及冻品企业在这一轮的竞争中优势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