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大连  ·  大连英博发布离队公告 ·  昨天  
新闻大连  ·  大连英博发布离队公告 ·  昨天  
津云  ·  U20国足,两连胜提前出线! ·  3 天前  
津云  ·  U20国足,两连胜提前出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有些事与你有关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22-10-03 11:00

正文


01


每次参加老师的督导,报告个案的学员会很详细地报告来访家庭的各种细节,比如父亲是怎么样的人,母亲是怎么样的人,他们的关系如何,他们来自怎么样的原生家庭,甚至他们的孩子如何。但是听到一半,老师通常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


“我已经知道了足够家庭的信息,现在我想的问是,那你做了什么?”


通常到这个时候,学员就开始支支吾吾说不清了。他们大多会说一些理解、倾听、或者“让父母好好沟通”之类笼统的话,很少有咨询师能很直接地讲出他们在咨询里很具体的干预动作,并清晰地说出这种干预对这个家庭起了什么样的效果。


老师问的这个问题,当然不是为了要为难咨询师。理由其实很简单:


“因为我不是要督导家庭,我督导的是你。所以我不需要了解那么多家庭的信息,毕竟我不是帮你去做咨询。但我需要知道你做了什么,以及做的效果如何。”


我知道咨询师为什么不容易讲出他们做了什么。既然带来的家庭有需要解决的难题,他们自然就会把目光聚集到他们身上,看看家庭的问题在哪里,以及家庭如何处理他们的问题。他们习惯性地把目光聚焦到家庭身上,而忘了看他们自己。


只有最成熟的咨询师,才能够发展出米纽庆所说的 “一个坐在肩上的小人”,一边看着家庭,一边看着自己。



02


老师的提问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发: 谁是要改变的人,那就把问题变成跟谁有关。


咨询师觉得要改变的是来访者,就会聚焦于“来访者做了什么”;老师要改变的是咨询师,就会聚焦于“咨询师做了什么”;如果有一天有另外的人要来评估这个督导的效果,那他聚焦的重点就会变成为了帮助咨询师:“这个督导的老师做了什么”,有没有达成她的目标。这时候,就轮到督导老师来接受挑战了。


除非你能把事情变得“与我有关”,否则你就很难真的知道如何改变它。 如果咨询师不自觉地把来访者的问题跟自己的操作分离了,他就会变成一个“天真的改良者”,在家庭门外指指点点,并误以为找出了问题就是解决了问题。


其实不只是咨询师。如果你把自己带入咨询师的位置,而你要处理的问题是你的伴侣,你的工作,甚至是你面对的现实世界,你也很容易陷入那种指指点点的角色,很容易找出别人的错误,而忘了去寻找这件事的哪部分“与我有关”。


为什么我们不容易想到这件事“与我有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我有关”是一把双刃剑。


当想到这件事“与我有关”时,我们很自然容易想到的是“谁的责任”、“谁对谁错”,这也激发了我们的防御情绪,就像“与我有关”变成了“是我的错”。


而忘了它可以是一种无关对错的思维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寻找出路,发现改变的可能性。 正因为这件事“与我有关”,我才有机会去改变嘛。


但找到“与我有关”的部分,也并不容易。



03


前段时间我去做一个公司做一个关于“改变”的工作坊。这个工作坊探讨的是如何在确定改变的目标后,识别和突破改变的阻力,帮助我们发现,我们存在的哪些心理误区阻碍了改变的发生。有位男士分享他的案例。


他说:“我的目标是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到位。”


可是在讲到什么阻碍我们实现目标时,他并没有说自己,而是说:“因为手下的员工都是新来的,缺少足够的经验。”


我问他:“那你有没有想其他办法啊?”


他说:“我想了啊,我们还从其他部门调来了人手。可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帮忙的,就算工作做得不够细,我也没法对他们严格要求。”


接着他又说很多工作很难的理由,问我怎么办。


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你说的困难都是很客观的。可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听你这么讲的时候,我自然的反应并不是思考怎么办,而是:你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现在的工作标准,真是太不容易了!”


大家都笑了。这位男士也笑了。他说:“我也是真心想要找办法,可是想来想去,好像也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


我心里有些歉意。大家笑他的时候,可能以为我在揶揄他。其实我并没有。当我说他不容易的时候,我是真心的。不过因为这是一个学习“改变”的课堂,他所使用的并非改变的语言,所以大家就忍不住笑他。甚至这位男士讲工作困难的用意,也并非跟改变无关,他只是想告诉我,“这些方面我都想过了,走不通”。


只是,他的语言从“求改变”,不自觉地变成了“求安慰”。


作为一个咨询师,我并不觉得“求改变”和“求安慰”有高下之分。实在改变不了,能有安慰也很好啊。可是我知道,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思考,就会获得什么样的反应。如果这位男士的目标是改变的话,他所用的语言,恰恰把他给限制住了。


“求安慰”的语言和“求改变”的语言有很多区别。比如,求安慰的语言会更强调困难,而求改变的语言会更强调出路;求安慰的语言总是在陈述自己做不到的理由,好像是在说自己已经尽力了,而求改变的语言会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