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步主义
所谓进步主义,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但也要用全力去好好生活,进步是一种状态。本号题材较广,因为Po主真性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2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2 天前  
甘肃公安  ·  节日我在岗丨海报里的年味是守护 ·  2 天前  
甘肃公安  ·  节日我在岗丨海报里的年味是守护 ·  2 天前  
粥左罗  ·  粥左罗圈·贝壳查询总表(2025.1.31日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进步主义

这七种迹象,暗示你的生活正慢慢变好

进步主义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12-09 23:53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转眼,离2017年的结束只有22天。


有人调侃: “我2018年的新计划,就是完成2017年计划的、一定要做完的、2016年没做完的事情。”


年底事务繁忙,不少人因为忙得底朝天而陷入无尽焦虑:新的一年会更好吗?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玛蒂达问,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这样。


里昂回答说,总是如此。


真实的人生其实不尽然,看起来人人都离不开烦恼的旋涡,但一些迹象已经表明,生活正在慢慢变好。



一、学会规划时间



有些发明,初衷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最后却占用了越来越多的时间


比如购物APP ,比如资讯APP。


拿起手机打开购物软件逛一逛,刷刷微博看看新鲜事,10点上床准备睡觉,结果刷到了半夜。


某宝提供的物品太多,你陷入选择困难症。微博娱乐信息太多,明星离婚出轨的消息看不够。


讯息接受超过一定程度,人就容易陷入焦虑。


花了太多时间在这些海量信息中流连忘返,产生了一种每天都能从中获取很多知识的错觉。


某天醒来才发现,其实看过的东西,你一件也想不起来。



无意识地刷手机,不过是为了转移注意力,逃避眼前要做的事。但最终,人还是要为那些悄悄流走的时间买单。


想让生活慢慢变好,必须尽量去摆脱那些无聊的娱乐八卦。


知乎上有个话题:“是什么一下子结束了你的长期拖延?”


有这样一个匿名回答:


“突然有一天睡梦中惊醒,今年我已经30岁了,如果我再不努力,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以前因为不懂事,变成了现在的我,过着现在的生活。但是如果因为以前的不懂事,我的后半辈子都得为此买单,我不甘心。”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再漫无目地耗时间,说明你已经开始学会控制自己,规划时间。



二、找准了前进方向


“不喜欢眼前的,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是最具普遍性的迷茫。


许多人思考了许多年,还是没有想通透,于是一边寻找,一边妥协,将就了自己。


看《奇葩大会》的时候,有位叫刘楠的CEO让人印象深刻。


她职场生涯的前半段,和许多人类似:名校毕业,进了外企,做了白领。


但刘楠感觉自己不快乐。


“天天做PPT,做汇报”,她深知自己不喜欢这种流程化的工作。每天重复性地劳动,让她感到恐慌,于是她辞职了。


生完孩子后,她开始创业。


“为什么我要创业?我希望生活在自己想生活的世界里,但是可能等不及别人来创造这个世界,所以我就自己去做这个世界。“


她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在还有勇气的时候,敢以“试错”的方式来确定人生。



无印良品的社长松井忠三曾说:“面对工作,若只像少年棒球队的孩子一样,笼统地抱持着我要努力的心态,是最糟糕的。”


因为努力的前提是,你已经找准了方向。


之所以犹豫,如果不是因为不勇敢,就是因为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所以当有一天面对选择时,你不再踟蹰不定,那一定是生活变好的信号。



三、懂得 照顾自己


近年来,都市年轻人过劳猝死的新闻层出不穷。


很多人彻夜不眠地努力,痴痴地相信“没有经历通宵的奋斗不是人生”,以“见过凌晨四点的公司”为荣。


数据显示,白领阶层中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高达60%,10小时以上的占25%,超过12小时的占15%,而他们的每周平均锻炼时间不超过3小时。


工作都很拼,会好好照顾自己的没几个。


不吃早饭,没时间就啃个面包,外卖方便面是首选。


但工作努力和照顾自己,不完全冲突。


今年9月,网友@卡卡Prancil 在微博分享自己的经历。


9月2日的早晨,博主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后脑勺剧烈疼痛,并冷汗直流。


被送往医院之后,ct扫描结果显示博主脑内多处出血。之后9天,他每天打20多瓶药,止血、吸收水肿、冲脑,几乎吃什么都会引起呕吐,吐到黄胆水都出来。



博主在自述最后,给出了3点忠告:


1.一定要规律作息,朝六晚十。我长期熬夜到1点多才睡,第二天又早早起来工作。熬夜的伤害其实长期潜伏在你身体里,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


2.调节工作/学习压力。可能因为在工作上越来越给力,收入越来越高,所以越来越忙。我想到的也只是尽力去做好,终于把身体给拖垮了。大家一定要权衡,量力而行。


3.一定要多多运动,不能老是躺着。医生说我的血管太脆弱了,没有弹性,长期缺乏运动。无论是怎么样的运动,一定要动起来。


算起来,坚持这些,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坚持按点吃饭,每天锻炼身体,清晨的粥总比深夜的酒好喝。


身体不行的人,是走不到最后的。



四、 对生活的人和事更加包容



活到一定岁数,渐渐发现,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奶奶去世后,德善看到爸爸和姑姑们没有流一滴眼泪,觉得大人们太冷血。直到所有人散场后,她看到爸爸和姑姑们放声大哭。


成年人那些真心的难过,都是背着人群偷偷流泪。


很多时候,片面的批评与责备,是不理解导致的不宽容。


“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就是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理由很简单,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而你,不一定懂得他们的生活。”作家亦舒说。


年初,有网友在微博中晒出了一张外卖订单,备注内容是:“送餐小哥,我没那么着急吃饭,送餐路上请安全第一。如果超时可提前按已送达,或与我联系。辛苦了,谢谢你……”


记者采访这位网友时,她表示,看了“外卖小哥送餐超时,电梯里急哭”的视频后,她很有感触。


“如果不是因为职业态度问题,外卖小哥送餐迟到是可以体谅的。因为各个外卖平台都有详细的送餐规则,确实也没必要破坏,毕竟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送餐员一些方便和温暖。”


越包容,自己的生活越好过,越计较,自己的空间就越小。 苛责怨恨别人,往往会使自己失去了快乐。


与其说包容是给别人尊重和理解,不如说,也是为了自己顺心。



五、 有一两样自己的爱好



无论多忙,年纪多大,依然葆有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欲。


在重庆标志性建筑国泰艺术中心,曾举办过一场大提琴演奏会。


这场演奏会很特别,因为台上的演奏员一半以上都不是专业的大提琴演奏者,她们有不同的职业:警察、设计师、会计、记者、画家、全职主妇……


“我的第一个学员是一名警花,当她找到我时,我半晌没有回过神来,她的工作不是和大提琴风马牛不相及吗?”大提琴老师说,“但这名学员执意要学,警察的工作纪律性很强,强度也大,学员说,只要她一坐下来,搭弓拉弦,她觉得心一下子静了,整个纷扰世界都在琴声之外。”


这些大提琴爱好者们,在原本非常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靠着一股子热爱和学习欲,把兴趣变成了一项技能。


有人说,自己好像对所有事儿都提不起兴趣。


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过于追求事物带来的成就感,或者追求快速的成功。


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学会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带给你的愉悦感和活力。


对甜点感兴趣,就去买烤箱买黄油买馅料,再买本精致的食谱;对潜水感兴趣,可以趁着假期去海边,试着考个潜水证;对摄影感兴趣,就多带着相机出去,走走拍拍。


最重要的,不是烤出一个多么美味的蛋糕,或者成为潜水专家、摄影师,而是挖掘自己的兴趣,让日子变得快乐充实。



六、 有一两个要好的朋友



美剧《老友记》还有个名字叫“六人行”,只有六个人,彼此交好。


他们也想过寻找新朋友,但相处得都不顺利


朋友不用太多,知己一二就好。


穿梭于酒桌饭局的酒肉兄弟,朋友圈从不走心的点赞之交,让人愈发觉得一段纯粹的友谊是人生的确幸。


在《我们的友谊,最终死在了朋友圈》一文后台,有读者谈到了她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


和闺蜜两人都在北京打拼,一个在北五环,一个在南四环,相隔太远,工作太忙,所以见面不多。那天夜晚北京大雪,她失恋了,发了条朋友圈,没想到闺蜜在深夜冒着大雪,带着热腾腾的馄饨过来安慰她,照顾她。


“那一瞬间,觉得有这样的朋友,有什么槛儿是过不去的呢。”



就如同亦舒说的:“那种难得的朋友。我成功,她不嫉妒。我委靡,她不轻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有这样的兄弟闺蜜,缺钱,说一声,借你;喝酒,打个电话,陪你。


也不用在彼此面前逞强,不用担心因为长期不联系感情会变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