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选美
《选·美》栏目致力于深度观察评析美国大选,通过追踪选举动态,触摸真实的美国政治肌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选美

阿桑奇伦敦被捕,幕后黑手是美国?

选美  · 公众号  · 美国  · 2019-04-13 13:29

正文

欢迎点击上方“选美”,关注选·美公众号


这是选·美的第 1119 篇文章


本文作者沈辛成。


朱利安∙阿桑奇4月11日周四在伦敦被捕


“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4月11日周四在伦敦被捕,伦敦警方将其从厄瓜多尔大使馆逮捕,期间遭遇阿桑奇反抗,故而带离大使馆时由警察在两翼夹持,场面格外尴尬。阿桑奇满脸白须,形容憔悴,完全不是盛年该有的样貌。将近七年的避难生涯为何戛然而止,他的被捕究竟是何种政治角力的结果,维基泄密和阿桑奇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这里就由选·美给大家一一解说。


问:阿桑奇是谁?


阿桑奇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从事黑客活动,大学期间学习编程、物理和数学,但是并未获得本科学位。 2006年,离开墨尔本大学之后,阿桑奇与伙伴创立了网站“维基泄密”。 维基泄密的材料来源是政府、教会、非政府组织、社会名流等的文件、书信和通讯记录,大多有黑客通过非法途径截获,并可匿名发布到维基泄密平台之上。 维基泄密自创建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一些人视其为言论自由和新闻伦理的乌托邦,另一些人则视之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恐怖分子集散地。


问:维基泄密何以成为美国政坛的焦点?


维基泄密在其成立后三年,并没有引起广泛的舆论关注,但是2010年开始,美国国防部的机密材料忽然出现在其平台上,关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细节被披露,维基泄密开始卷入华府的政治漩涡。


维基泄密于2010年7月起到2011年四月,分别发布了名为“阿富汗战争日志”、“伊拉克战争日志”、“关塔纳摩文件”等数十万份秘密文件,并将25万份美国各地使馆的外交通信贴到网上,此举震动美国政坛,美国国防部与司法部视维基泄密为危害国家安全的大敌。


这些材料中,较为著名的有一段名为“溅射杀害”(Collateral Murder)的视频,这段四十分钟的视频记录了2007年7月12日美军两家阿帕奇直升机在巴格达市区内发起的一次袭击。航拍镜头中,手无寸铁的平民模样的伊拉克人在直升机的扫射中毙命,大约造成18人死亡,其中有2人是记者。


视频被维基泄密发布之后立刻引发舆论声讨,国防部坚称此次袭击针对的是敌对力量,视频所展现的不过是事件的局部,也没有显示出这些人中至少有一人携带AK47步枪。但是视频中死伤者皆没有携带武器的迹象,所谓敌对力量倒像是美军掩盖错杀平民劣迹的说辞。维基泄密使美国国防部深陷被动局面,后者批评前者断章取义抹黑军方,阿桑奇与美国政界的过节由此结下。


问:是否是维基泄密黑到了这些机密材料?


不是。获得这些情报的并非维基泄密员工,而是美军自家的情报分析员切尔西∙曼宁。


2008年入伍后因为性取向和性别身份问题饱受霸凌的布拉德利∙曼宁(变性后改名为切尔西),不堪精神重压,接受部队调配,经过重新训练成为一名情报分析员。2009年,战火仍在伊拉克延烧,美军地面用人捉襟见肘,曼宁精神状况不稳定,但还是被派往巴格达前线,负责情报工作。曼宁当时获得了较高级别的安全权限,故而可以从美国国防部数据库调阅机密材料。


2010年1月,曼宁开始下载这些情报材料,包括超过四十万份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文件和九万余份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文件。获得这些材料回到美国后,曼宁接触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两家大报都没有给予答复,于是曼宁开始接触维基泄密,并将违规获得的机密信息发送到了维基解密的收件箱,对方没有回音。


2010年2月,回到巴格达的曼宁又得到了美国驻冰岛大使馆的外交通信,在这次与维基泄密的接触中,对方表示已经收到了这次和之前的全部文件,曼宁便开始将更多机密信息陆续发送给维基泄密,造成了当年的美国国防信息大泄密。


曼宁2010年5月就被逮捕,但是维基百科的问题则比较棘手,它既是国际问题,又关乎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和媒体权利,奥巴马政府的司法部极欲诉诸法律手段,对阿桑奇发起了刑事调查却又最终选择按兵不动,多年来两者之间一直关系紧张。


问:阿桑奇为什么躲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


因为没有更好的去处。曼宁的泄密发生后,美国政府明里虽然没有通缉阿桑奇,但疑似却通过各种外交手腕压缩其活动范围和政治声场。


(以下这些事件的说法,真真假假,虚实难辨,还望读者自行裁断)


2010年8月访问瑞典期间,阿桑奇与两名女性发生关系,随即被控告性侵犯。阿桑奇被简短质询之后,瑞典警方就已结案,并允许他出境。但是11月时该案件又被重启,阿桑奇当时人在英国,瑞典要求英国警方引渡其人,阿桑奇说性侵指控是子虚乌有,指称这是美国试图逮捕他的阴谋。


与此同时,阿桑奇的祖国澳大利亚似乎不想为了阿桑奇一人而卷入与美国的利益冲突。澳大利亚司法部长在致阿桑奇的信中称:如果阿桑奇先生被美国定罪,并要处以监禁,他可以申请跨国转狱回到澳大利亚。换言之,澳大利亚唯一愿意为阿桑奇承担的政治风险,就是一口牢饭,不敢离开英国的阿桑奇故而只能寄望于其他国家。


2012年的阿桑奇


2012年6月,厄瓜多尔外长确认阿桑奇提交了政治庇护的申请,两个月之后,申请通过,阿桑奇被厄方讴歌为“捍卫自由的勇士”,厄方将大使馆的一间办公室改造为一个单间公寓,阿桑奇伦敦一隅的蜗居生涯就此展开。


然而,由于阿桑奇拒交瑞典起诉一案的保释金,英国警方一直意图按照法律将其逮捕,但又不能违反维也纳公约公然冲进厄大使馆,故而只能在厄大使馆周围布下警力。这些警察身兼两重任务,一来是在阿桑奇走出使馆时立刻将其抓获,二来也有防止因阿桑奇而起的聚众骚乱的震慑作用。后来由于耗资千万英镑,英国于2015年10月不堪重负撤掉了这批警察。


问:为什么厄瓜多尔要把阿桑奇赶走?


厄瓜多尔驱逐阿桑奇,走了完整的程序,大使签字,并请求英国警方进入使馆将其移除,期间没有任何冲突,说明在政治上这一步经过了深思熟虑。


厄方提供的馆方说法是,阿桑奇居于大使馆长达近七年,其行事越来越怪诞粗鲁,耗尽了厄方的善意与耐性。厄方列举了阿桑奇遮挡监控镜头、用自己的排泄物涂抹墙壁、在大使馆大厅内滑滑板、不按时清理其宠物猫的粪便等等恶劣举动,表示驱逐阿桑奇不是受谁胁迫,而是这位房客实在令人忍无可忍。另外,阿桑奇在避难期间仍然可以上网,其在推特上的挑衅刺耳言论也常常引发欧美国家不满,令庇护他的厄瓜多尔颇为难堪。


也有人指出,厄瓜多尔此举必然有向美国示好的讯号。2018年6月,现任总统莫雷诺曾于巡访南美诸国的美国副总统彭斯有过会晤,双方决定改善关系,厄方承诺向美方购买更多军备,并加强军方合作和情报共享。莫雷诺与其前任的对美立场不同,阿桑奇之所以能在前总统科雷亚执政期间获得政治庇护,是因为科雷亚对美较为强硬,接纳阿桑奇便是掣肘美国的一张王牌。莫雷诺是科雷亚的副总统,但是在2016-2017年竞选期间他就一改前任政策,承诺上任三十天之内驱逐阿桑奇,甩掉烫手山芋,顺便节省点政府开支。阿桑奇遂成为了厄国竞选的一个筹码,如今莫雷诺兑现竞选承诺,也并不算出乎意料。


莫雷诺驱逐阿桑奇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是维基泄密威胁到他的政治地位。据路透社报道,莫雷诺如今正在面临一起腐败案调查,他指责维基泄密泄露私人信息,为攻击他腐败的无稽之谈煽风点火,阿桑奇在其中积极参与,破坏了接受政治庇护期间不参与政治活动的惯例,故而发布逐客令。在阿桑奇的支持者看来,莫雷诺这是杀鸡儆猴,打击维基泄密的士气,好保全自己。


问:阿桑奇被捕对特朗普 是否会 有影响?


暂时很难判断。维基泄密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朗普民调第一次超过希拉里,即出现在维基泄密释出大量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电邮记录之后。这些邮件中虽然没有政治上足以致命的内容,但是民主党建制派偏袒希拉里打压桑德斯的“罪证”坐实,挫伤党内团结。另外,大量猜测和阴谋论内容持续发酵,使得希拉里阵营难以将舆论焦点控制在具有建设性的政策方面,每日为辟谣奔波,疲惫不堪。特朗普则在竞选集会上,纵情歌颂维基泄密,不停地拿最新猛料敲打希拉里,其局外人的一手好牌,打得愈发顺畅。可以说,特朗普的胜利,维基泄密功不可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