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英伦圈
我们邀您,品味在英国; 我们陪您,生活在英国; 我们随您,探索在英国。 在英伦,用爱围成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英国  ·  蹊跷! ... ·  3 天前  
英国大家谈  ·  伦敦祝您,新春快乐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英伦圈

离美国副总统就一步: 乡下逆袭耶鲁,再到川普接班人,84年的他开挂了...

英伦圈  · 公众号  · 英国  · 2024-07-23 15:31

正文

一对 MAGA · 梦幻搭档 正式出现了!
就在 共和党大会 第一天、遭暗杀未遂事件2天后,川普正式宣布——俄亥俄州共和党参议员 J.D.万斯 将作为自己的竞选伙伴,一同参加2024年总统大选!
这位 年仅39岁 的副手,将自己定位为 工人阶级保守派的代言人 ,早在2016年就已成为 MAGA大明星 ——
川普刚上任第二天,万斯的自传 《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 就登上了畅销榜,被无数媒体用来解释“川普为什么会赢”,也让 “美国小镇做题家” 进入了大众视野。
虽然初期的万斯完全不认可特朗普,甚至骂特朗普是白痴(“My god what an idiot.”)但很快万斯便意识到,要在共和党里从政,是无法脱离特朗普的,于是这两年,他“识时务者为俊杰”,成为特朗普最坚定的支持者。
在自传中,通过自己家族3代人的生活变迁,万斯描述了制造业衰退背景下,一个出身于美国铁绣带地区的底层白男,争取 向上阶层跃迁、实现“美国梦” 的艰辛历程。
而这样逆天改命的励志经历,对于咱们普通人亦有指导意义——
坐拥地狱开局,如何最大程度利用身边一切资源,实现向上流动?



“小镇做题家” ,在中文语境里,指的是出生在十八线小城市或农村,通过高考考上大学,却发现自己只擅长埋头苦读、做题应试,性格也变得自卑内向;
毕业后,家里没资源没背景帮不上忙,只能自己一个人苦撑,过得又卷又累的一群人。
而万斯的起点无疑更低,他的一生,原本注定灰暗失败和颓废。
在美国社会中,乡下人 “Hillbilly” 其实是带有强烈贬义的称谓,更恰当的翻译是 “乡巴佬” ,亦或“白色垃圾”(white trash),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红脖子”。
曾经, 万斯的祖母祖父 当钢铁工人,就是妥妥的中产阶级,生活优渥体面;
但到了1980年代,万斯出生时,在精英导向的产业化转型下,整个地区制造业外流,工作岗位流失,社会发展停滞,数百万没文凭的工人阶级陷入贫困,人们变得越来越悲观......
(底特律一间废弃的费希博德汽车工厂)
在《乡下人的悲歌》中,万斯这样描述自己的母亲:
高中意外怀孕的母亲,挺着大肚子参加毕业典礼,从此生活彻底陷入 狂乱、失败的深渊 ——
此后她结过5次婚 ,却从没碰到过一个能负起码责任的男人,
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让她 沉溺于药品,酗酒、自杀、蹲监狱 是家常便饭。
以至于有次神志不清,要跟12岁的万斯 同归于尽
(图源:Netflix同名传记电影)
实际上,他母亲遇上的男人,正是那些 俄亥俄州底层白男 的常态:
文凭低,领政府救济,成天骂骂咧咧、拒绝工作,
吸毒、醉酒之后,就是打老婆、骂孩子,闹来闹去就抛妻弃子;
然后 继续结婚、造孩子 ,重蹈覆辙。
穷,是这些人共同的属性。
但万斯说,在他的少年时代, 比穷更可怕的,是一种 “习得性无助”
不公的命运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笼罩不散的悲观,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深深地影响和摧毁着他们,到处都是一句话: “你改变不了你操蛋的命运!”
就像万斯在自传说的:“这本书中本没有什么恶人,有的只是一群寒门的乌合之众”。
贫穷,宛若一种宿命。生于贫困,死于消沉。
如果不是 万斯的祖母祖父把他从母亲身边带走 ,他很大的可能也像父辈、朋友、同学一样,沦为毒品、暴力的牺牲品,永远走不出那个破败的小镇,甚至早早死亡。
那个被万斯称作 “阿嬷” 的祖母,是个生猛彪悍的乡巴佬,手边常备一把枪,宁愿冲你开枪也不愿意和你争论。
12岁时候,她就用猎枪指着2个胆敢来偷牛大汉,差一点扣下扳机。
但在万斯眼中,祖母是 正义、善良 的。
她不仅提供了温暖有爱的家庭庇护所,还极富有远见地指导万斯得完成学业,远离毒品、损友:
3年后,成绩变得优异的万斯,被 俄亥俄州立大学(OSU) 录取。
但此时,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万斯像几乎所有小镇做题家一样,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家人不能给他任何学业和工作方向的建议 ,他完全不懂如何在外求学、独立生活;
他从没接受过理财教育,甚至不知道什么怎么填写那些助学金表格!
于是,万斯决定推迟入学,成为 海军陆战队 一员——
在军队,他不仅学会了怎么铺床、洗衣、早起、规划开销,还完成了对自己 能力、意志和精神的社会化教育。
一次次的极限训练中,他逐渐明白什么叫 “全力以赴” ,再也不会像家乡的孩子那样,顽固不堪、思想封闭、无所事事。
从海军陆战队回来后,万斯开始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上课,
如果说,从前大学生活对他来说像一座 错综复杂、密布机关的迷宫
那么已经洞悉了规则的他,像是手握这个迷宫的地形图,彻底开了挂——
除了上学、赶due,万斯还同时 打3份工 、赚学费生活费, 每天只睡4个小时
他还热情交友,和所有同学、师长保持良好的关系;
仅仅1年11个月 后,万斯就以 最优异的成绩 双学位 ,不仅提前毕业,还顺利拿到美国顶级法学院—— 耶鲁大学法学院 的offer......
但让万斯没想到的是,原以为自己已经逆袭成功,迎接他的,却是连番的重拳......



万斯这个来自俄亥俄州的“乡巴佬”,自打进入耶鲁就不断遭受 认知“暴击” ——
【世界名校,反而收费更低】:
世界名校普遍有丰厚的经济资助,比如哈佛学费有4万,穷孩子只要交1300美元就能上,所以“对最穷的学生来说,最贵的学校反而最便宜”。
遗憾的是,太多穷孩子根本不懂这些规则。
【名校环境】:
万斯上耶鲁是2010年,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3位最高法院法官中的2位、6位最近的总统中的2位都是万斯的校友;
拐角或许就能偶遇纽约市长, 名人来访一周至少一次 ,这是万斯之前的母校俄亥俄州立大学没法比的。
【好岗位不在市场流通】:
万斯在书中写到:“在耶鲁,关系网络的力量就像呼吸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万斯发现,周围的精英们玩的是和穷人迥然不同的游戏,他们根本不会去市场上海投,而是利用 人脉、机构 来获取重要信息、确保工作机会。
直到这时,万斯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么 深重的家庭烙印, 而这又与美国所谓的 “精英上流社会” 是多么格格不入。
耶鲁虽重视多元化,但一项针对学生的调查发现, 超95% 的耶鲁法学院学生都来自上中产阶级或更高,大多数人可以说非常富有;
万斯则是耶鲁极少数 出身于工人阶级、家中再无其他大学生 的穷小子。
(美国《独立宣言》开篇就是:“人皆生而平等”)
并且,和穷人相比,富人除了钱和权,还有一套 完全不同的社会规则和生活方式
由于占据更多话语权,他们会傲慢地把穷人们的生活的一切,看做是 “不时尚”、“不健康” 的;而穷人要想向上流动,只能努力获得这种既定框架下的 “文化资本” ——
万斯这才知道,亲切的“阿公“、”阿嬷”,是只有乡巴佬才会有的称呼;
他觉得最高级的餐厅,在同学眼中也只是一个油腻腻、脏兮兮的馆子;
当他在耶鲁大学的招聘会上,疲于应付餐桌上繁琐的刀叉用法、被服务员问是要白苏维翁(sauvignon blanc)还是霞多丽(chardonnay)的白葡萄酒时,不得不躲到厕所、打电话给当时的女友求助...(后来这个女生成了他老婆)
当然,遭受诸多冲击的万斯并未就此消沉,而是主动出击、搭建关系网、善于求助他人,
毕业后,他也做到了很多家乡那群“乡巴佬”想都不敢想的事——成为大律师行的律师、俄亥俄州参议员参议员、硅谷风险资本家,也找到他心爱的人生伴侣,“乡巴佬”气质已经洗刷殆尽,跻身上流成为成功人士......
然而,一种“双重身份”的割裂感,迟迟不退。
于是,31岁的万斯提笔写下一本震惊全美的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他彻底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极端的幸运分子——
美国底层白人要想向上流动,既要有宿命和因缘,也不乏个人的造化和磨砺,也绝不能缺少旁人、舆论、政策的支持。
就如万斯说的:“就算我有什么天分,如果不是得到了许多慈爱的人的拯救,这些天分也会白白浪费了。”
这不是一个轻松写就的动人励志故事,而是一曲渗透了失败社区底层白人血泪的挽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