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至最下可直接拍课~
🍃
part 1
美从何处寻?
人世间,对于大自然的花花鸟鸟,总有人熟视无睹,却总心念着修身养性。然而,亦必有人惜万物生灵如宝,他们赞叹这自然的馈赠,将之捧于手心,并由此创作出多少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宗白华曾感慨
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
,其“推动无生界以入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受”,而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美学与意境》
。大自然的魅力使人敬畏,也使人动情,在对自然美的探索中,中国古人在花鸟画中描摹出一片自在天地,并步向对生命的探索。
正如刘勰所言:“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
《文心雕龙今译》
《花鸟图卷》局部
元 钱选
我们应物、感物,在自然中释放自己,也在自然中找到自己。那么我们面对一棵植物并且选择画下来,不也一样是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么。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在这首诗里,春天不可得,藏在云里,又消失在芒鞋踏遍的山坡上。可是,忽然发现的一只梅花,却让这个春天来临的消息从不可得到了可得,令诗人会心一笑。
美,不也像这首诗里所描述的这样不可得而可得之所在吗?我们观展、临画、鉴赏,却好像越来越不懂得美藏在哪里?越来越模糊了对美的感知和概念。
《柳阁风帆图》局部
宋 佚名
不过,静静伫立于旁的植物,总是不着痕迹的告诉我们——美可以很具象。
勃莱克曾言:“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小中见大,微中见著,在宋元人的笔下,“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中国人“
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
。”
《论中国绘画》
所以其实一朵花里,就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无限的美。所以,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观看,并且画上一朵呢?从而,宗白华所敬叹的“大自然中的活力”,这个“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也就通过绘画变得清晰可辨了。
这样多美。
《梨花鹦鹉图》局部
宋 佚名
🍃
part 2
可是,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呢?
在浩瀚的艺术史长河中,曾经有那么多美丽形式的花朵。而我们这次,从宋元花鸟画中开始。宋元花鸟画,画幅多数为小,以册页、扇面、灯片等形式呈现,被称为花鸟小品画,却将自然美诠释得淋淋尽致。宗白华惊叹这“
尺幅里的花鸟、虫鱼,都像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
”
《论中国绘画》
。
《四季花鸟图》局部
明 吕纪
在这些尺幅不大的小品画中,精致,唯美。清新淡雅中却也不流于装饰性,带着旷邈幽深的意境,和鲜活的生命力,扑面而来。看到钱选的
《八花图卷》
,你一定感受得到花朵的柔软,露珠的湿润,还有似乎若有似无的空气中弥漫的薄雾——哦,这也许只是画家所做的减法而已,因为没有一笔是用来描绘薄雾的;却因为这「不」绘,薄雾因此而得。
《八花图卷》局部
元 钱选
不知道你是否在这其中,感受到了一份东方的禅意。
在
《美学散步》
里,有这样的描述, “
一件表现生动的艺术品,必然地同时表现空间感。
因为一切动作以空间为条件,为间架。若果能状物生动,像中国画绘一枝竹影,几叶兰草,纵不画背景环境,而一片空间,宛然在目,风光日影,如绕前后。”
植物,与不着一墨却实际存在于画面中的空间感,让一幅画在「有」与「无」之间得以和谐且完整起来。
✍️
丫丫妈与丫丫的花观习画记
行文至此,忽然特别想分享一段丫丫妈与女儿丫丫的花观习画记。这是一份很特殊的经历,不仅女儿妈妈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学习了花观,并且我们也被她们母女之间互相支持的温情而打动着。
课程正式结束后,丫丫妈妈记录下了自己的感言:
这个春天的收获——花观课。“过去的中和至美,蕴籍了无量的未来。”
对一个从小连简笔画都画不好的人来说,现在被宋徽宗那块石头虐过还愿意继续画下去,不得不赞熊老师的课程设计得妙。
特别感谢丫丫,没有她的鼓励我不会考虑画画,也正是她的指点才让我不断想要更好。
为什么会拥有母女之间如此愉快健康的亲子关系?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觉得,
可能我是丫丫最资深的粉丝,觉得她画什么都合理,喜欢她本来的样子
,加上我认为自己不会画画所以并不应该指手划脚,没矫正过她画得像不像对不对,因而她在我面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创作自由,一次又一次用画笔刷新我对她的认识。
所以反过来,
无论我画得好不好,她都会很真诚地来评价,或由衷地叹一声佩服
,说我进步比她快,线条比她稳,或诚恳地指出不足,并热情地示范……每当此时,我都觉得这比100分的画还要珍贵,也是这次课程更大的收获所在。
看熊老师示范感觉那种一笔一笔方方的,手下也会不自觉得随着一同比划,觉得“对,对,就是这样,”;可到了真拿起笔开始画,那一条应该长长的带细微转折的线要不就是一笔一笔连成了弧线,要不就是断断续续像虚线一样,真是令人沮丧啊。这还不算,勾线时更难受,因为毛笔软软的,每一笔下去和提起时候的力度都会有点先重后轻,虚线就甚至带上了水滴的感觉……
当我表达这种画不好的沮丧时,丫丫说,没关系,有时候我也老想画好却怎么也画不好,妈妈试下调整自己的状态呀,要走进画里去……
这娃怎么就这么体贴人呢?回想有时候她练琴的时候怎么都弹不好,我会让她停下来深呼吸或者干脆走一圈再回来弹,万一还是不行,就干脆建议她睡一觉第二天再弹,并且安慰她睡得好手指和大脑配合得也更好……我于是暂时不连夜赶工了,第二天一早果然画得特别顺利!
八花图真美,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原想两幅花各交一张,没想到画完一张底稿已三天过去了,花瓣的交错、枝叶的层叠,让看起来不复杂的画面画起来真费心思和功夫哎。
晚上用淡墨勾了一张,原想要敷色,因觉着叶子的脉络敷了色出来才美。那天将叶子的背面都敷了底色,深了点,又将正面敷了第一次底色,准备在后面的步骤里再加深……结果今晚刚开始敷脉络的时候就毁了。可能越是内心期待大,越是容易失望,不过干脆用浓墨重新勾一次,倒也发现了单纯线条的美。当时丫丫也画了几棵树,相比我来说是既快又好,当然她比较写意,不是那种慢工出细活的风格。但她一点都不得意或者嘲笑我,而是耐心示范了会儿去做自己的事情了,然后每天关心我画到了什么程度。到最后完成了还鼓掌呢!
《出水芙蓉图页》局部
南宋
吴炳
🍃
part 3
把心腾开,听画唱歌
对很多人来说,工笔花鸟画就像丫丫妈所描述的一样:“花瓣的交错、枝叶的层叠,让看起来不复杂的画面画起来真费心思和功夫哎”。好像一时之间难以诞生兴趣。但有趣的意外是,6 节
【花观】
课过后,却不是这样了。大家都开始觉得时间太快、课程太短,都还想在这样宋人所营造的隽永&慢生活里再多停留一阵子。
这种感觉,就好像……嗯,就好像心完全腾开,听画唱歌——
你好像能听到
《豆荚蜻蜓图》
中
豆荚涨裂的生长声,听到蜻蜓翅膀震动、轻轻停落在枝端,将豆荚压得微微颤动、挺到水珠浮动于空气中,而密草丛生窸窣作响
。
然后你才「观看」到这只蜻蜓是黄色的,这朵花是白里透着微微的紫,而叶子上的线条也充满了细小的转折,远远不是我们一开始“以为”的光滑。
《豆荚蜻蜓图》
局部
宋 佚名
在这些隽永的古画里,我们透过植物看到了“我们所以为的世界”之外的这个只靠听、只靠看、只靠真实的感知而获得的感受,这种感受让我们怡然自足,带来真实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在庄子的哲学中,应该就是“心斋”、“坐忘”吧!这是美的观照得以成立的精神主体,也是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根据。
当我们面对着古人所绘之花鸟时,我们对之不作分析性的了解,而只出之以直观的活动,则为“观照”。
此时,再加以“心斋”(洞见之明)待物,呈现美的意识,不期然而然的便是对物作“美的观照”,而使物成为美的对象。
我们愿与你,在这盛夏里一起,感受这份宋人的清凉气息,一起把心完全腾开,听画唱歌。
《雪渔图》局部
北宋 佚名
一些助你聆听花鸟画的小语录:
何谓笔墨?
用徐小虎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表达传播工具,其中包括尖锋软毛的毛笔、万变的水墨,在软硬厚薄的纸或绢上运作,
如爱人互动,有快慢、轻重、缓急、深淡、长短、干湿等等不同的姿态
,就像呼吸和心跳,完全呈现着运笔者心灵之最深处。
何谓水墨画?
水墨画就如一段音乐、是节奏、是韵律,水、墨、笔与纸、绢密切的接触、行爱的痕迹;是华人心灵的声音;他是汉族对宇宙的认知,也是对万物的诠释;他有质感、色调、透明度;他有重量、轻度、动态、与永恒的存在。
用心感受,打开每一寸感官与画面进行交流,我们都可以对这幅画做出具有创造力的阐释。这并不意味着对一幅画妄下定论,前提是我们透过自己仔细地倾听画的“声音”,透过倾听运笔的局部,感受到时代轴线上书画内外的演化,从笔墨本身体验人类灵魂在时间流逝过程中不停的演化。
倾听运笔局部轨迹的演化,能从笔墨本身体验人类灵魂在时间流逝过程中不停的演化。
《快雪时晴图》
元 黄公望
不依靠画作周围可供阅读的文字参考,用自己的眼睛与画面直接的交流。当眼光与纸面真正接触的时候,当脑海将眼中所见进行自身的内化,便有了看破一切的力量。
用
徐小虎
先生的话来说,就是:
“感受‘一种质感’,要把心完全腾开,用皮肤看,把所有的细胞和心灵打开,去听这幅画‘唱歌’”
。以活的眼睛、爱惜的心,去“访问”画的笔墨,去感觉每个人笔墨所呈现的不同的生命力和特质,用全身的细胞来“体会”笔墨,来认识运笔者的呼吸,就会达到与大师“神会”的妙境。
面向所有人开放招募
主讲示范老师
熊亮老师
唯一入围国际安徒生插画奖短名单的中国画家。
同时是作家、绘本艺术家,推动中国原创绘本发展的重要先锋。其创作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画面注重线条和墨色感,但结构和语言表达却不受传统束缚。至今出版深受大家喜爱的绘本作品三十余本。
曾获诚品书店年度十大好书、中国时报开卷最佳童书奖等;
2014
年、
2017
年国际安徒生插画奖提名;
2017
年新作《和风一起散步》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绘本)奖。
被誉为“最能把艺术用孩子的语言讲出来的老师,
最能运用传统创造的艺术家
”。
课程内容
▪︎
传统艺术花鸟绘画课程
,纵向以美术史为脉络,横向以语言风格为分类。
▪︎
中西视觉对比融合
,游心于物之初,游心于艺,回到观看的本来,徇耳目以观内 心。中和指的是在内心之中合乎仪度。含而不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绘画是
与自己主观精神的契合
,心灵相通的地方,而不是一叶一枝的模仿。在审美中展现不可思议的生机,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理解人和世界形成的共在关系。
其中包含
○临摹和讲解视频
熊老师录制的《花观》临摹和讲解视频6节
直观地让大家学习如何临摹,不是光跟着老师学,更是真正跟着经典学习,共同发现经典里面的视觉。除了临摹,还有将经典如何运用于写生的练习;
○专业点评老师
创作实践、点评理论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团体
参加课程的学员完成练习会得到老师的点评。也会加入班级群,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相互促进;
○材料包包含特集画册《花观》
七个朝代,二十多位艺术家、三十三幅传世经典
熊亮老师带着大家渐进临摹讲解,不知不觉中熟悉美术史、亲近自然的美、从最好的经典中练习我们的眼和手。过去的中和至美蕴籍了无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