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做为全球高分子产业门户及创新平台“中国聚合物网www.polymer.cn”的新锐媒体,实时报道高分子科学前沿动态,关注和分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一线科技创新设计、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及市场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大连海事大学徐敏义教授团队《自然·通讯》:摩 ... ·  8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同济大学郑龙坡教授团队 Bioact.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浙江大学的刘明研究员Angew:共晶策略“拼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复旦朱亮亮/台大周必泰 ... ·  3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吉大杨英威教授课题组 CCR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技

南大李承辉/金钟 Angew.:新型金属聚合物电解质助力宽温域固态锂金属电池性能的新突破

高分子科技  · 公众号  · 化学  · 2024-12-06 15:11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一键订阅


聚合物电解质虽然具有易于加工的优点,但是存在 Li + 离子电导率和 Li + 迁移数( t Li+ )较低的问题,阻碍了其实际的应用。虽然可以通过物理掺杂无机填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 Li + 离子电导率和 Li + 迁移数( t Li+ ),但是无机填料的加入会引起相分离,导致 Li + 通道不连续且不均匀。同时引入的无机填料易于团聚,导致界面阻力增加和传质动力学减慢。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开发具有较高 Li + 离子电导率和 Li + 迁移数( t Li+ )以及 较宽 电化学窗口的聚合物电解质依然存在很高的挑战性。

1 高性能金属聚合物电解质( MPE )的设计与合成


近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李承辉 教授团队联合 金钟 教授团队报道了 一种基于动态配位键的聚合物电解质。利用钼( Mo )桨轮配合物作为四齿连接体,在分子水平上连接有机和无机组分,合成了一种结构新颖的金属聚合物。 这种金属聚合物 LiFSI 复合,获得了 一种 室温 条件下具有 高离子电导率 0.712 mS cm -1 )、 高离子迁移数 t Li+ = 0.625 )及较宽的 电化学稳定性窗口 (> 5v )的 金属 - 有机配位增强的聚合物电解质( MPE ),用于构建高性能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LMBs 。金属聚合物中的 Mo≡Mo 单元存 在配位不饱和位点 可以有效地 吸附 双(氟磺酰基)亚胺阴离子( FSI - ),促进 Li 盐的解离,释放出更多的自由 Li + ,还可以促进 FSI - 的分解。 这些特征有利于提高离子电导率,增加锂离子迁移数,构建固体电解质界面层。此外,动态金属 - 有机配位键赋予 MPE 可再加工性和自修复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电极体积变化并保持良好的界面接触。 这一策略利用金属 - 有机配位策略避免了现有 无机有机复合电解质 的缺点,突破了以往聚合物电解质设计策略的局限性。 研究论文以 Metal-Organic Coordination Enhanced Metallopolymer Electrolytes for Wide-Temperature 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的《 Angew. Chem. Int. Ed. 》上。南京大学副研究员 赵培臣 和博士研究生 王耀达 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李承辉 教授和 金钟 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2 . 金属聚合物及其 MPE 的性能表征


3 . || 铜半电池和锂 || 锂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4 . 锂电极 SEI 成分分析


5 . 全电池性能表征


6 . 机理分析


7. 电池的宽温域性能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6897


相关进展

南京大学李承辉、南京儿童医院郑朋飞团队 NSR:一种可用于治疗大体积肌肉缺失的柔软且超强韧多功能人工肌肉

南大李承辉/金钟、南林罗艳龙 Adv. Mater.:超高模量聚乙烯醇水凝胶电解质实现无枝晶锌离子电池

南京大学李承辉团队 Angew:由动态配位键构造的具有多刺激响应性的新型机械自适应材料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金钟教授团队 AFM:高性能水凝胶电解质助力柔性、抗冻、无枝晶锌离子电池

南大李承辉/深大黄龙彪、钟爱华《Nano Energy》:可在多种极端环境下自修复的柔性自供能传感器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东南大学李全院士团队  Angew:在液晶弹性体智能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南京儿童医院郑朋飞教授团队 AFM:“变废为宝” - 从工业废料硫黄到多功能类沥青材料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团队 Angew:从动态化学出发得到的可回收室温稳定有机超长磷光聚合物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团队《Mater. Horiz.》:一种可变刚度且可修复的气动驱动器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团队AFM: 通过硼氮配位调控环张力策略实现硼酸酯基粘结剂长期水下粘结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课题组CEJ:粘性可调的变刚度复合材料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课题组AFM: 一种可用于多功能电子皮肤的抗穿刺、自修复柔性聚合物材料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课题组:一种快速室温自修复的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团队《ACS Mater. Lett.》: 基于邻位羟基促进机制的动态硼酸酯自修复材料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团队《ACS AMI》: 多种不同环境下可快速自发修复的高分子材料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团队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基于氢键作用的高强度自修复材料

南京大学李承辉教授课题组实现介电驱动器的整体自修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