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优青
◆ 北京大学博士(2005)
◆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2005-2009)
◆ 北京大学副教授 (2009-2014)
◆ 北京大学教授(2014-)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
◆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 (2012)
◆ 973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学士(1996-2000年),北京大学博士(2000-200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2005-2009年)。2009年6月到北京大学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纳米材料化学与纳米器件研究,
当前研究兴趣包括石墨烯与拓扑绝缘体纳米结构等二维晶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化学调制与光电器件应用基础研究
。已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8的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8篇)、J. Am. Chem. Soc. (7篇)、Nano Lett. (15篇)、 Adv. Mater. (4篇)、Phys. Rev. Lett. (1篇)、ACS Nano (5篇)、Small (6篇)、Acc. Chem. Res. (1篇)、Coord. Chem. Rev.(1篇),论文被引用逾3000次,单篇最高他引1000余次。曾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年,第二完成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批国家首批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年)、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2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2014年)、国家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近5年来,在国际及双边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30余次,筹划和组织国际和双边会议6次。担任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化学与纳米器件研究,当前研究兴趣包括石墨烯与拓扑绝缘体纳米结构等二维晶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化学调制与光电器件应用基础研究:
1)二维Dirac材料(石墨烯、拓扑绝缘体纳米结构)的控制生长、化学改性、异质结构与光电器件
2)新型二维晶体材料及其光电性质
3)纳米材料在柔性电子学、量子调控和能源领域应用基础研究
个人简历:
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煤炭化学研究所获化学工艺学博士学位,2000年8月至2002年12月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2003年至2007年德国马普协会高分子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工作。从2005年开始任马普高分子所课题组长(Project leader),领导一个课题组从事富碳化学与能源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2007年9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被聘为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富碳纳米材料的构建与结构控制
高性能富碳纳米材料
富碳纳米材料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
重点研究以高效、清洁能源为应用背景的多功能富碳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组装及其化学及物理性质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涉及富碳超分子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炭基材料及炭/金属杂化材料等。所得材料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能源转化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以及各种发光器件等),能源储存材料(应用于储氢材料、储热材料、磁性材料以及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增效材料(应用于金属及非金属催化材料、隔热材料、微耗传输材料等),以及环境检测及修复材料(应用于化学及物理传感材料、吸附材料等)。项目组主要针对能源及环境材料中存在的化学问题,在分子及纳米尺度上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为设计和制备新型高效的纳米能源及环境材料提供实验依据。项目组与国内及国际上许多活跃的研究小组有紧密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在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如Nano Lett.,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Small等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个人简历:
杨全红博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从事碳功能纳米材料和新型储能器件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英国碳素学会“The Brian Kelly Award”(2004)。
担任《Carbon》、《Science China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JEnergy Phys》和《天津大学学报》、《新型炭材料》、《电化学》等10份刊物编委。在Nature Commun、Nature Chem、JACS、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Nano Lett、Phys Rev Lett、ACS Nano、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刊物发表SCI论文近200篇,他人引用万余次。承担97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面上)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拥有中国和国际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研究方向:
碳纳米材料和纳米能源材料(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具体方向:
1、石墨烯界面组装;2、碳材料液相组装制备;3、高体积能量密度储能
肖劲松,北京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高级工程师,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兼任科技部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专家及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评审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战略等。现在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著作《宏观调控: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源动力》,参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管理实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等书籍的翻译和编写。
于立彪,北京国知专利预警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现挂职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副总经理研究员,工学博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分析课题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北京市海淀区创新领军人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陪审员。2003年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从事专利审查、专利分析与管理工作至今。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美国约翰马歇尔法学院访问学者。在专利布局、风险预警、专利运营、知识产权股权基金以及企业专利战略管理实务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近两年已投资及辅导十余家中小型初创企业形成高价值专利组合,通过知识产权规划布局,有效地保护了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市场地位。
未完待续......
1、采取小班授课形式,尽最大努力确保课程质量;
2、有充分的交流时间,可以和导师一对一定向交流;
3、各界精英汇聚,每个同学都可能是你的导师;
4、注重实效,只讲干货,力求学有所用。
(一)学习期满,提交学习报告,符合条件的学员,可获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中国制造2025”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工程证书》。
(二)参训学员将入选工信部“选派中青年技术骨干新材料人才参加境外培训计划”候选名单,经过考核选拔后可赴国外培训学习。
(三)参训学员可优先加入产业联盟,聘任专家团队,参与课题研究等有关便利。
(四)参加人员报到时需提交2张2寸近期免冠照片。
学员人数:30-40人
课程费用:6000元/人(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会员报名优惠价5400元/人,非会员团队报名2人以上优惠价5400元/人)。包含授课费、资料费、场地费、专家费、培训期间午餐等,不包含住宿费。
对公账户:
开户名称: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
开户行:民生银行亮马桥支行
账号:699263830
付款后开具正规增值税普通发票或专用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