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整个互联网圈每个人都在做自媒体,每家公司都在做内容平台,各种类型针对自媒体的扶持计划——
即所谓的「赋能」
——
层出不穷
。作为一名业余的自媒体,由于我的产出并不稳定,各种流量倾斜、现金补贴政策似乎跟我也沾不上边。但结合我的日常创作,我有时会想,自媒体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是粉丝?是流量?是收益?当我们在谈论「赋能自媒体」的时候,我们又在谈什么?
直到看到由企鹅媒体平台与昆仑山雪山矿泉水联合发起的
“企鹅号第一现场 昆仑山寻源头之旅”
活动相关消息时,我忽然才觉悟,回到内容生产创作的原点。自媒体作者最需要的是身处内容「第一现场」的机会,近距离感知内容的源头,才能激发内容创作的欲望,并创作出高质量的内容。而所谓的流量/粉丝/收益,应该是优质内容创作的奖赏和附属物,而非前提。似乎,我们一直搞错了这个逻辑。
自媒体对于传统门户编辑模式的瓦解,其实背后遵循的逻辑是:
“内容搬运工应该让位于内容手艺人,让内容也来一场消费升级。”
什么意思呢?
传统的门户编辑模式中,很多垂直内容的生产无非是编辑的搬运所得,拼贴拼贴就是一篇,对于内容所处的领域并没有提供相应的附加值输出。即使部分编辑有着很强的专业素养,但其人工的产出,面对成千上万口味各异嗷嗷待哺的读者,显然众口难调。这时候的内容对于用户而言,别说“消费升级”了,连起码的“喂饱”都成问题。
而自媒体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
自媒体对于其创作的领域,有着超过常人甚至门户编辑的热情和专业性,尤其通过长年在该领域的耕耘,其产出的内容往往更具个性化。
这就像日本87岁的煮饭仙人村嶋孟,50年专注做好一碗白饭,这碗白饭能不好吃吗?同样的道理,自媒体长期耕耘在某一领域,内容能不优秀吗?因为这样的自媒体具备创作优秀内容的初心,其站在内容的原点。
而对于站在原点的内容手艺人,身处
「第一现场」
就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艺术创作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自媒体既然是内容的手艺人,创作本身也只有源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即要身处第一现场创作。否则长年宅在家中,对着电脑敲打下的文字就缺乏说服力了,更遑论文字的活力。
为什么作为一名娱记,卓伟的内容是有说服力的?因为他旗下的狗仔在娱乐明星偷情出轨的第一现场;为什么都说摇滚乐的魅力在Live?因为Live现场让人不再矜持,而不顾一切地放飞自我;为什么陈晓卿要尝尽天下美食再拍《舌尖上的中国》?因为只有自己的味蕾被彻底征服才能用镜头征服电视面前的观众。所以,
要在「第一现场」,无限接近于要创作内容的源头,才能创作出具有说服力的内容。
也有人说,宅在家中也未必写不出好文章,但古代文人墨客的标题常常都是“有感于XXX”,那么我们自媒体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出去走走看看呢?所以,到现场去,让时间地理维度更接近创作源头,否则离现场越远越久,内容越失真。
当然,自媒体人不是人人都有身处「第一现场」的能力,这是个耗财又耗力的事情。这就要依靠平台了。
文中已经提到,我认为各种流量倾斜、现金补贴虽是赋能,但这都应该是创作出优质内容后的产物,而非前提。
对于平台而言,如何提供让自媒体「到现场」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有长远价值的赋能。
可能很多人会说,平台也不见得有这么大的财力和物力让你去现场的。但就前文提到的探秘昆仑山的活动来看,企鹅媒体平台还是具备这种能力的。
去年6月,企鹅媒体平台邀请一众自媒体人去海南看长征7号火箭发射。这个月,企鹅媒体平台又邀请自媒体人去昆仑山探秘雪山圣地。如果这些都还是钱能解决的事情,但有些资源也许只有腾讯独有了。
比如,假如你是一名篮球类自媒体人,享有NBA赛事独播权的腾讯可以直接邀请你,在直播大厅与柯凡谈笑风生;假如你是一名游戏自媒体人,你甚至有机会与《王者荣耀》负责人畅聊游戏情节构思背后的故事;假如你是一名音乐自媒体人,版权实力最雄厚的QQ音乐也许可以带你探秘挖掘出BigBang的YG娱乐......
说白了,身在「第一现场」是每个自媒体人美好的愿望,而「到现场」确实是一个需要比拼资源的事情。
背靠大树好乘凉,我想这是很多自媒体人选择企鹅媒体平台的理由。
当业界都在谈论「赋能自媒体」的时候,我们需要真正明白自媒体最需要什么?
自媒体具备内容创作的初心,有时只是缺乏一些内容创作的条件,比如无法身处「第一现场」的内容源头,企鹅媒体平台显然深谙内容创作者的诉求。
至于大量针对内容创作者的补贴计划,虽说是福利,但对于“更好地内容创作”似乎治标不治本,赋予自媒体创作的能力,而将各种补贴后置为优质内容的奖励,这似乎才是更合理的一种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