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前瞻布局,强化系统部署,以宏伟的创新事业和高水平创新载体加速创新要素聚集,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重大科技任务部署加快推进,蓄积先发引领势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重要战略领域凝聚和培养一批建制化的科技创新力量,累计申请专利4.2万项,已获专利授权1.1万项,形成技术标准8400多项。部署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信息、海洋、空间等重点领域启动42个重点专项1300多个科技项目,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打造局部领先优势,为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蓄积强大势能。
基础研究加速赶超引领,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科技工作者增强创新自信,勇攀科学高峰,在全球首次通过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开展星地量子通信实验等。我国科学家对国际科学前沿进展和人类知识创造的重要贡献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认可,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高质量科技论文产出国。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新格局,构建重大创新的策源地。着眼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已布局建设的48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4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冲击世界科技前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梯次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打造科技创新“国之重器”。
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启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启动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推动央企考核办法改革,鼓励中小微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搭建开放协作平台。华为、联想、中国中车、中国电科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在高速铁路、智能终端等领域,我国崛起一批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型企业。
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长,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大军加快形成。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中央、地方、部门纵横联动,统筹推进各类科技人才发展,形成高端引领、整体发力、系统支撑的新格局,并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十八大以来的回国人数占70%。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大军,正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加速集结、发展壮大。
(来源:《求是》 作者: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
权威行业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