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防鱼吃掉粽子,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小时候用白糖蘸着软糯的白米粽吃,是过端午节最开心的事了!端午节,你们吃粽子吗?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端午节临近夏天,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以前每到端午节,人们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葫芦和“福禄”同音,以前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在端午节到来之际,人们还会在小男孩的额头上写上“王”字,在女孩额头上点五个点,这种习俗被称为“点雄黄酒”。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香包又被称为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的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古俗,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午节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