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YouCore
个人核心力(思维力、学习力、人脉力)赋能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YouCore

招不到一流人才的创业公司,如何识人、选人、用人?

YouCore  · 公众号  ·  · 2024-05-16 11:41

正文

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减法》




万科的创始人王石,关于如何用人,讲过一段经典的话:


一流公司用三流人才,做二流的事,赚一流的钱;


而三流公司却用一流的人才,做了二流的事,赚了三流的钱!



他的这段话,可能对于做高精尖研发的创业公司不适用,因为这样的公司能否有突破,靠的就是顶尖人才。

例如,2014年之前,三星电子的芯片工艺技术一直不如台积电。


但在梁孟松于2011年加入后,三星在半导体领域迅速崛起,直接从28nm工艺跨越式发展到14nmFinFET工艺,比台积电还早了半年,成功从台积电手中抢下苹果A9处理器和高通的订单,让台积电损失惨重。


但自从梁孟松离开后,三星在7nm、5nm和3nm的工艺上就又落后台积电了。


2017年10月,梁孟松受邀加入中芯国际后,在短短300天内又帮中芯国际攻克了14纳米工艺技术的难关,将中芯国际的工艺良品率提升到95%。而之前,中芯国际即使在28纳米的工艺上良品率都一直不稳。


可见,在高精尖的芯片领域,梁孟松一人比几千名工程师都更有价值。

现在的AI大模型创业更是如此,哪怕堆100位算法工程师,也不如1位顶尖人才的作用大。

但对于绝大多数做技术应用和服务的创业公司来说,因为下面三点特殊性,王石讲的这段话却非常适用。

我们创业公司,更应该 着眼于将三流的人才,通过有效的培养提升至二流的水平,并最终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01


创业公司面临招人难的天然困境



每个老板都希望自己公司人才济济,名将如云。

但我们何德何能在公司还很弱小的时候,就有顶级人才愿意追随呢?

初创企业,在资金和品牌影响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别说吸引那些行业顶尖的、所谓的一流人才,即便是寻找一些经验丰富的二流人才,也显得困难重重。

因为创业公司往往无法提供与大型企业相媲美的高薪待遇、丰厚的福利。


即使有些创业公司愿意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地为人才开出跟大公司一样的薪酬,这些优秀人才出于风险性和确定性的考虑,也更倾向于选择更稳定、未来更明确的大公司。

就像当年的华为。


进入通讯设备领域创业时,即使任正非高瞻远瞩,当时就很愿意给人才买单,给人才开出高于当时市场价的薪资,也一样招不到优秀人才。


这些人才更愿意去思科、爱立信、诺基亚这些知名大公司。


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公司就此束手无策。

相反, 创业公司可以从那些可能暂时被忽视、但具备巨大潜力的三流人才中挖掘瑰宝。

像华为一开始就是选择从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这些非985高校(南邮甚至连211高校都不是),招募应届毕业生人才。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这些三流人才实际上是一个隐藏的宝藏。

只要公司愿意投入资源,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培训、明确的晋升通道以及适时的激励,他们完全有可能迅速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或超越所谓的二流人才水平。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人才策略不仅能够解决创业公司人才短缺的问题,更能在长远的发展中,帮助公司建立起一支忠诚、有战斗力的团队,共同助力公司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华为就用自己的成功路径,给这种人才策略很好地做了一个成功示范。




02


创业公司与一流大公司差异化竞争的需要



在初创阶段,创业公司的核心目标是活下来。

然而,与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相比,初创企业因为缺乏品牌和口碑背书,在市场开拓上的难度反而较高,同时难以承担雇佣高水平的一二流人才的成本。

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却又要求初创公司必须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得比大公司还好,才有可能活下来。

简单来说,就是不得不用三流人才,发挥出二流的水平,做出超出大公司的一流成绩。

这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具体要如何才能做到呢?

秘诀就是依靠流程。

以麦当劳为例,其成功的秘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系统的流程。

一位麦当劳从业者曾总结麦当劳的成功经验: 三流的员工,二流的管理者,一流的流程。

这里所说的“三流的员工”,并不是贬低员工的能力,而是强调麦当劳的体系并不要求员工具备过高的素质,只要高中毕业即可胜任。

而“一流的流程”则体现在麦当劳做任何事情都遵循严格的流程。

例如,在麦当劳,选店址,有操作流程一二三四怎么做。


汉堡怎么做?


两片面包,一片牛肉饼,1/8盎司芝士酱,1/3盎司番茄酱,然后三片酸黄瓜、三片鲜黄瓜、二十粒洋葱碎......用包装纸一包,全世界一个味。


就连打扫厕所都有详细的手册规定操作流程分为几个步骤。


有了这样的流程,高中文化程度的员工足够用了,根本不需要所谓的一流人才。

这大概是麦当劳在竞争激烈的快餐市场中能够持续稳健发展,甚至成为全球大型跨国连锁餐厅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如果没有将优秀的流程明确地提炼和记录下来,那么后续的员工可能会不断地重复犯错,这无疑是对成本的极大浪费。

更糟糕的是, 没有流程还可能导致创业公司对个别优秀员工的过度依赖。

一旦这些关键员工离职,就可能会给创业公司带来巨大的冲击,甚至导致公司倒闭。

即使这些个别的优秀员工留在公司,也会存在重不得又轻不得的管理困扰。

例如,我认识的一家连锁餐饮企业的老板,为了吸引一位对连锁经营很擅长的职业经理人加入,给了30%的股权激励。


但这位职业经理人在第一年做出部分成绩后,就要求老板将原本分5年逐步授予的股权提前全部授予。


这位老板一下子就处于进退不得的困境里。


答应吧,万一这位职业经理人后面四年表现不如预期怎么办?不答应吧,又担心这位职业经理人积极性降低。


所以, 创业公司跟大公司相比,更需要重视建立和优化可复制的流程。



03


创业人才都是成长出来的



一流人才往往是通过挖角而来的,他们已经在其他领域或公司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会选择更好的发展环境。

二流人才则通常是通过招聘进入公司的,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更倾向于选择大公司。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前两类人才几乎是招聘不到的,能招聘到的更多是三流人才。

也就是那些可能刚刚步入职场,或者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提升的潜力股。

但请不要小看这些三流人才,因为“几流”的评定并不是固定的,它只是代表一个人在某个阶段的相对地位。

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的。

以宁浩和徐峥为例,他们在电影界的起步阶段可能被视为三流人才。


但随着《泰囧》、《心花路放》等佳作的火爆上映,他们的才华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一跃成为行业内的一流人才。


因此,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与其把希望寄托在不确定的一流和二流人才身上,不如筛选和培养三流人才,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

具体来说,你可以按下面的四步来做。

1、 筛选时更看重潜力

在面试时,不用太关注应聘者的学历和经验,而是更注重挖掘他们的潜在特质、学习态度以及适应能力。

一个人的潜力和学习态度,往往决定了他在职场上的发展高度。

2、 系统培训和提供实践

这些有潜力的人才入职后,要专门给他们提供关键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