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国
熊培云和他的思想国。在有关电影、文学、时事与个体命运的文字中,寻找一种智慧与慈悲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China丨Prosecutors ... ·  昨天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智能化信息茧房比一般信息茧房可怕得多 ... ·  2 天前  
政事堂2019  ·  从国内燃到国外!哪吒终于火遍全球 ·  2 天前  
CHINADAILY  ·  China丨Courts to focus ...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挺有意思的几个问题,我试着回答一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国

短片《寒山》试图表达什么?| 熊培云

思想国  · 公众号  · 时评  · 2020-11-12 15:56

正文


点击进入 《寒山》(《我是一个连环杀手》)——熊培云首部诗歌电影短片观赏


2020年10月底,我带着一部诗稿回老家照料母亲。在老家的三五天时间里,靠着随意拍摄的一些素材,尝试剪辑了一部有关人生意义的诗歌电影短片。


这是一次完全没有预谋的影像实验。短片在思想国发布后,陆续收到一些回复。有的读者也希望我能够简单说一说创作的初衷或者主旨。以我对接受美学的理解,自然是有些顾虑的。就像罗兰•巴特“作者死了”的惊世断言,作品一旦完成,一切就交给读者或者观众了。

有一点不同,思想国是一个自由交流平台,这里观念是流动的,作者与读者、观众都要活着才是最好的。既然意义如何生发都是个人的事情,那我也理应继续活在其中。

意义的编码与解码从来就不是严丝合缝的,更别说创作语境之不可能全部还原。 在此前提下,对一部作品存在误读就不是可能而是必然。 而人类造通天塔的故事反倒更像是一个笑话了。 因为即使全世界都说着共同的语言,原初的意义也会在传播的过程中流失,甚至有可能完全走向反面。

好了,接下来继续分享本次创作的部分思路或者细节。为避免我某位优秀学生的批评,不能“像屠夫一样解剖自己的作品”,有些细节暂作省略。

一、 结构

短片主体采用了春、夏、秋、冬、春的循环。这一结构曾经用在诗集《我是即将来的日子》。无所谓创意。金基德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里也用过。这次不同的是,在第二个春天后面加了一个独立单元的回放,即几个小学生的骑行。关于回放的意义设置,后面再说。

二、背景音乐

短片只用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最初版本用的其实是具有在路上感觉的英文歌《离家五百里》,节奏感明显要好一些。后来弃用有两个原因:一是歌词太具体,妨碍可能散发的想象;二是部分歌词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往复太多容易喧宾夺主。当然更重要的可能是我更喜欢《如歌的行板》,也因为它没有歌词,可以让我尽情沉浸。而人真的是不一样啊, 我曾经夜以继日地听它, 最近又听了几十遍也不觉得累,有的读者还没怎么听就觉得沉闷了。

三、话语中的矛盾与张力

首先说,由于这是一部临时起意的作品,短片表达的困境也是我自己最真实的困境。平常和朋友们谈论更多的词是human condition,即人的境遇或者条件。我相信,生而为人,这也是无数人的困境。一个荒谬而矛盾重重的世界,短片中有些语义或者行为同样试图展现矛盾的张力。比如:

1. 为什么上山?为了下山。


通常,上山似乎会为了归隐,或者避世。然而事实又并非如此。若非死亡,谁能逃脱此世?就像叔本华说的虚无困境,上山者也是不断地在上山与下山之间摇摆。

2. 为什么是寒山?寒山暖和。


在语义上“寒山”给人一种寒冷的印象,为什么那里可以取暖?这自然与人的境遇有关。人在山林里行走的时候,虽然孤独,好歹能听到自己的足音。而深陷茫茫人海,可能不仅是举目无亲,甚至连自己也彻底迷失了。

3. 十年磨一剑,我把剑终于磨成了剑柄。


年轻时喜欢谈论宝剑,尤其喜欢贾岛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按说,磨剑是为了仗剑走天涯。而现实却有另一种荒谬,磨剑磨到剑鞘之内空空如也。随之而来的解读也是矛盾的:你可能是因为时光的磨洗变得慈悲了,也可能是在现实面前变得没有锐气了。

4. 而你也在天堂,跟着天使踢正步。


短片中,爱与被爱者都是无名氏。尘世没有自由,天堂又如何?是不是一个个跟着天使踢正步的天堂?为什么不是我们一起走,而是要跟着天使或者上帝走?那个标准化的天上世界幸福吗?

5. 寒山之难寻


在《夏》一小节里,有这样一段诗:

想念蕨菜伸出的小拳头

田野里挤满了月光

什么时候,一起去寒山

那里的旗帜向着尘世的方向飘扬

寒山曾经是美国垮掉的一代运动的精神偶像。严格说,短片中的寒山并非具体的地名,也不是寒山大士的人名,而更像是一个模糊的山人合一的隐喻,一种想象且不被定义的精神超脱之所。那么寒山寻着了吗?


在短片的高速路口,有一段闯入的情侣对话和打电话的对白。他们在找餐馆。有观众觉得有些突兀,似乎破坏了前面的意境。而这恰恰是我想要表达的。从理想坠入现实,对寒山的想象让位于对餐馆的寻找。我们不只是精神的存在,更是肉身的存在。于是才有了“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的出场。



6. 死与生

此外还有“ 我是杀死了多少个自己,才活到了今天。 ”在那里,一个人不断地死去只是为了能够不断地活下去。

四、多重自我之间的征战

“我是杀死了多少个自己,才活到了今天”。伴随这句话出现时的影像重叠,人物包括僧人、建筑工人、摩托车手和学生,分别拍摄于不同地方。芸芸众生,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可能的命运。虽然有很多选择,人生终究只是一条单行线。你我必须杀掉其他的可能性,才能成为现在的自己。这就所谓的“一身之憾”。没有谁会成为最好的自己,只是在无数偶然性中截取一系列的偶然,成为必然,然后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命运。


也是这个原因,人只能朝着孤寂的道路越走越远。与此呼应的是:

像一只孤独的云雀

不断飞升,回到蓝宝石的天庭

无数故我新我夹道欢迎

虽然孤身一人,但因有故我新我不断涌现,我们这一生真的是“我早已与自己成群结队了”。

其实,凡生而为人者并非只有“杀死多少个自己”。社会性的杀戮同样存在。就在不久前,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中学母校有个学生竟将自己的一个同学杀了。这可以说是我返乡时听到的最坏的消息。

五、关于山坡上的小学生

驾车回乡下老家的路上,看到几个小学生骑着自行车你追我赶,于是跟拍了两分钟。最后用的是上坡的那组镜头。近乎完美的是,此时正好有一辆摩托车经过。剪辑时我不假思索地在前面先增加了几秒钟的倒放。


对此我的理解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生难免有倒退或沉沦,但生活还将继续;二是就算回到过去,我们还是会走唯一的路。这多少有点我写在《未来的雨都已落在未来》一诗中的意味。当然,素材进入短片后,那个场景有足够的开放性,观众可以纵情想象。无论如何,它让我刹那之间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也像是看到了某部大电影里最温柔的部分。而那几个学生去的地方恰恰是我的小学母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