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P2P观察(p2pguancha)
作者:观察君@麦濛
买房的执念不老,“抢房”陪你到老。
是什么让手握几百上千万的他们半夜三更不睡觉,风里雨里雷声里乖乖排队?是人性的沦丧还是钱不够花?
不,是买房的心。
资源稀缺、一二手价格倒挂使然,上海总价3500万起的超级豪宅、单套1000万的豪宅,卖出“刚需速度”,当日售罄。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以来,上海楼市均处于“冰冻”状态,成交少,供应也少,今年3月以来突然出现的豪宅遭疯抢,并不奇怪。
北京200万起步的刚需房,连夜冒雨排队选房的盛况再现。
不管是最有购买力的人群,还是依靠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钱包”买房的人,这种“抢房”的经历让他们此刻成了一类人。
有钱的人,与有需求的人,都是抑制不住的。楼市的逻辑,就是这么迷幻。
◆ 千万豪宅一抢而光
“把你们领导叫出来,我要全款买房。”一名男子在售楼处颐指气使,那张涨红的脸,有烦躁、愤怒、骄傲,在缺氧的环境里越发明显。
这句充满钱的味道的话弥漫在空气里,旁边已经排队五小时的人内心波澜不惊,甚至有点想笑。
“不好意思,我们这里都是全款客户,麻烦你排队。”工作人员很强硬,毕竟这年头,准备了全款也不一定能买套房。
这个微博上流传出来的视频,昭示着那条“全款的往里走”的鄙视链,已经过时了。
4月份的上海,在平静地度过了开年之后,来了一拨楼市的小高潮。
4月有26个项目开盘,从1字头刚需到6位数的豪宅,推出了9849套房源。
其中,内环内新天地板块的翠湖天地隽荟时隔两年多再次拿证入市,开盘推出118套大平层,共有385组参与摇号。
作为超级豪宅,翠湖天地达到了12万-19万一平,大部分是300——400平的大户型,总价3500万起,光认筹金就要500万。
超高的价格,盖不住3:1的认筹率,一抢而光。
那些在大街上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也许正匆忙赶去买房。
9.38万元每平的上海大宁金茂府三期,以三居、四居户型为主,开盘当天,750组购房人半天内抢光,仅这一个项目,开发商回款就达58亿元。上海中粮前滩海景壹号,总价700万起,共3127组购房人认筹,将近8倍认筹。
这样的速度,原本是属于刚需房的。
“大厂早安北京项目,从20日晚间开始了连夜排队,21日早上8点开盘推出300套房源,排队人超过了600人。”
而通州的一个项目,开盘30分钟之类就售罄了。
当这样的消息出现在中介的朋友圈,你会发现遇冷的楼市跟前几年的疯狂没有区别,总有一种房子比菜还便宜的错觉。
◆ 来自房子的诱惑
房子没有比菜便宜,倒也确实是便宜了一些。
由于备案价的严格限制,很多新房比周边的二手房更便宜。
与此同时,开发商一直在预售证价格上和市场博弈,预售证价格达不到预期,但项目的长久积压,不仅占据了现金流,还增加了开发商的资金成本。
于是,价格相对较低的房子出现了,买到就是赚到的买卖,怎么着都要试试,更何况很多人是刚需。
比如说,大厂早安北京的折后价最低为1.5万元/平方米,准现房甚至低于同区域期房1.7万元的价格。全款购房的有八五折的优惠,即使没有购房资质,也可以购买。
特价房源的诱惑,再加上中介的渲染,火爆的销售现场就此诞生。
但对于买得起几千万豪宅的人群来说,这更是投资的刚需。
就拿翠湖天地来说,参与摇号的名单中不乏一些明星与明星的工作室,385人摇号,其中4套800平米的复式户型,被最前面五个摇到号的买走了。共118套房子,摇号130之后房子全部售罄。
中间的十来组客户,是重复客户。是因为急着买房入住吗?
从公示结果来看,摇号名单中,公司客户就高达214组,占比约55.6%,超过总认购数量的一半以上。
也就是说他们大多数人已有房,并愿意以公司名义避开限购的限制,尽管未来转手契税较高,但这依然阻挡不了买房的热情。
而那些不断地按着计算器计算着房价的,只能称得上群众演员而已。
河北大厂连夜排队买房盛况
◆ 买房的执念不老
让房子回归到刚需,是不变的话题。
在上海的楼盘中,也有销售预冷的。郊区的刚需盘,就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配套一般而爆冷,摇号的人数不足项目推出套数的一半。
在投资的人看来太不划算,在居住的人看来不方便,就是这么尴尬。
那些在朋友圈中的热闹,多多少少隐藏着中介的套路。现在的刚需,有投资的刚需,以及居住的刚需。
对于豪宅来说,由于地域、价格原因的原因造成供应稀缺,真正的有钱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买到他们。
翠湖天地认筹金500万,而公司买房需要一次性付款,且税比个人买高5%以上,每年都要交税2-3%,转让给个人还需要收30%以上的税。
不管是拿多少个号,要买,就从最贵的买起。这也是中国式房产销售的逻辑:
对有钱人,不卖最好的,卖最贵的。
他们有一百种方法打破限购,也有一百种方法交足认筹金。为了买房,不介意花钱加大自己的筹码。
豪宅市场的暖,一直都在。而刚需房的暖,尽管一直都在,却在中介的朋友圈里被放的更大。
在捂盘惜售的今天,你凌晨4点冒着大雨出发,却发现昨晚8点就已经有人带着被子在排队,等你终于赶到时,却发现你已经失去了买房的机会。
或者是你排队一整天,却摇到了靠后的号,只剩下不喜欢的楼层和户型,迟疑几秒,又少一个户型。
这样的恐慌让看房几个月的你,只要是个房子就会买下来。
排队一整天,交易两分钟。
最后的现场陷入颓废之中,有人抱怨,有人沮丧,还有人忙着跟周围的人打听怎么摇号、能不能找关系?
在人山人海的交易现场,甚至连夜排队抢房的队伍里,有群众演员,也有不少中介员工和楼盘销售代理的身影。
这火爆的销售现场里,有虚也有实。但终究阻挡不住买房者的步伐。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在媒体节目上关于年轻人买房问题的一席话引发了较大争议。
他说,如果夫妻俩上面的"六个钱包"都能起作用,父母算一个钱包,爷爷奶奶一个钱包,姥姥姥爷一个钱包,爱人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和父母,这六个钱包凑在一块儿能够帮着支付首付的话,建议还是买房好。
尽管这样的观点,是建立在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但也说明了我们对买房的执念。
年轻时,居住的刚需;结婚后,学区房是刚需;生二胎时,换大房子是刚需;有钱时,投资也是刚需。
买房的执念不老,“抢房”陪你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