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最人物
有人的地方,就有最人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最人物

辞掉公务员,去加拿大做骄傲的女木工

最人物  · 公众号  ·  · 2024-04-13 12: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Lexi今年35岁,正是被国内称作“中年危机”的年纪,但对Lexi来说,她身为建筑木工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启。


2019年,Lexi辞掉公务员,和伴侣一起移居加拿大。在其他蓝领女性的鼓励下,选择进入这个行业。这是她成为学徒的第四年,完成这一年的学习工作,她就能正式“出师”,成为独当一面的女木工。

我们很难在建筑工地上看到女性的身影,即便有,也大多作为“丈夫的后勤”出现。一种最主流的观点是,女性在体力上天然存在劣势,没办法。在加拿大,建筑行业同样是一个由男性主导的行业,但近些年来,对女性技术工人的支持越来越多。

Lexi的故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她和其他男木工一样扛木头、造房子,拿最佳员工奖,同另一位女同事一起创下至今未有人打破的公司记录。我们请她写下了一位女木工的进阶之路,以及她在工作中收获的乐趣和成长。

女性可以做建筑木工吗?可以,而且可以成为做得最好的那个。

来源:看客inSight

ID:pic163

作者: Lexi

编辑: 罗一、铃铛


八年前,当我陪着伴侣坐在街头,因为雅思听力丢分流泪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也从未想过身高160cm、坐办公室的我,后来能成为一名建筑木工。


我和伴侣都是普通人,没有过人的能力。30岁放弃体制内工作,来到加拿大重新开始,一开始只是抱着“怎么着应该都能活下去吧”的信念,没想到就找到了属于我的“神仙工作”。


我本科学的是会计,2011年大学毕业后,通过省考进入了体制,收入不高,但该有的福利都有。安稳,但未来也能一眼望到底。


入职时,单位缺写材料的,就让我顶上。几个领导的思想汇报和工作总结、调研文章、文明单位创建材料……包括讲话稿也落到我头上。


但信息是没人看的,调研文章是假的,思想汇报是无人在意的。写这些只是为了完成指标,长长的文章,价值只在一个过关的数字。当然,讲话稿也没有人听。除了写材料的我,不会有人在乎连篇累牍的废话。


另外一部分工作是应对上级单位检查。为此我看图写话地编过不少假材料,应对市里的、省里的、文明单位的、专项小组的,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检查。


我有强迫症,还是“好学生心态”受害者。无论给我什么工作,我再不喜欢,都会要求自己干好。久而久之,单位领导同事一夸我“笔杆子”,我就痛苦万分。


后来我甚至有了阅读障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读,但是读个两三行,我就忘了前面写的什么。我经常问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创造了什么价值?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工作?有段时间,我经常早上先在伴侣面前哭一场,再去上班。


离开的原因很多,工作是其一,做自己不认可也不喜欢的事太可怕了。另一个主要原因,还是想和伴侣结婚,堂堂正正生活在一起。


2019年夏天,我们来到了加拿大卡尔加里。这里靠近落基山,号称牛仔城,每年七月份都会举办牛仔节,能见到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李安的电影《断背山》也是在附近取的景。


卡尔加里附近的Spray Lake


我们走的是加拿大联邦技术移民快速通道,实行打分制,很幸运当时分数要求没有那么高,伴侣雅思考到了两个8.5两个7.5之后,我们的分数就够了。顺利海外申请移民,完成了重启人生第一步。


其实来加拿大之后,我们才开始考虑工作的问题。


我学的是会计,工作后在体制内写文书,过去的经验在加拿大肯定是用不上的。这反而让我卸下枷锁,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我在中餐馆打了几个月的工。当时我和伴侣的分工是,我先去做一些立刻能上手的体力活赚钱养家,而她在家备考执业证书。


在国内的时候,我就喜欢做木梳、木簪、木书签这些小物件,动手能力不错。也有健身的习惯,爱动、精力旺盛。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列出了一些可以考虑的职业选择,比如飞机维修技师、手扶拖拉机斯基(农业机械操作)、汽修工。


如果没有做木工的话,我应该会想去修飞机。只是这样的工作培训学费都比较贵,我们还没那么多积蓄。


转机出现在去新移民服务中心做英语语言能力CLB测试那天。加拿大有很多非盈利的公益组织,帮助像我们这样的新移民适应环境,比如提供免费的英语培训、帮忙报税、修改简历、培训职业技能。


在等待的时候,我们看到架子上有各种各样的宣传单,其中一张就写着“免费培训木工技能“。我们立刻眼前一亮,哇,这个机会非常不错。


当时的宣传单


这种培训是做木工学徒前的入门,学费全免,每个月政府还会发一千多刀的生活补助。


总共25周的学习时间,一半时间学习数学、科学、英语、写简历和面试,目标是为了通过木工学徒入学考试,了解加拿大文化,学习如何在职场中交流等。剩下的一半时间,6周用来学习基本木工技能,2周投简历和面试,4周在实习公司积累经验。


在结束半年的入门培训后,我又在他们的帮助下做简历、模拟面试、联系实习公司,直到顺利找到一份工作,去公司当学徒。



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比较成熟的双轨制。读完高中之后,有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选择。


普通教育方面,就是接着读大学、研究生,跟国内大家普遍理解的“上学”差不多。另一条职业培训道路,则是以就业为导向,教授工作技能,包括学徒教育,在职教育,专业执照培训等等。跟国内的职业教育理念有重合。


我经历的学徒培养项目(Apprenticeship Programs)是职业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它和“职校”不同,学徒不归院校管理,而有专门的学徒管理机构进行注册、登记、考试、发证等,是一个非常规范而且受政府严格监管的项目。


学徒通常要当四年,完成在公司的实践训练和在学校的理论学习考试后,就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合格技术工人。成为学徒需要有公司的支持,还需要公司的省级认证木工在工作中带教,并在每一阶段的学徒本上签字,证明这个学徒掌握了该阶段能改学到的技能。


当了学徒以后,我每年有10个月在公司工作,2个月去学校上学。


尽管有两个月不能工作,但公司们通常都很支持。因为在加拿大,公司在学徒上学的两个月不用支付工资,自己的技术工人也会在学校获得最新最全的知识学习,甚至培养学徒每年还会有两千刀减免税。


在阿尔伯塔省,还有针对部分类型的学徒培训补助。我做学徒时,普通人每年可以申请两千刀补助,女性则可以申请三千刀。培训期间,可以凭学徒代码申请失业补助,还有很多奖学金,四舍五入就是去学校免费培训,还不影响收入。


学校老师在讲解如何用table saw(台锯)搭配模子切特殊形状


我们第一年学习房子的基础,第二年是木制框架,第三年是水泥相关的商业结构,第四年不仅学屋内装修,还会教你如何带自己的新学徒。


在院校教技工课程的老师都是从业很久的资深技工,基本是合同制,教得好就一直教,教得不好就拜拜了。有好几位老师已经建了十几二十年的房子,这座城市的建设也出自他们之手。闲聊的时候,老师们总会提起这座城市里他们建的那些房子,语气中满是骄傲。


他们不仅教书本和实操,还会教如何和其他蓝领打交道、怎样对待新人、怎样对待带教,这些社会技能也非常实用。


因此想做技术工人的当地年轻人,可谓毫无后顾之忧。


我们公司之前有个17岁的兼职木工学徒Jacob,还在读高中。他参加了省里专门为高中生设立的学徒项目,上学期间,上午在学校学习,下午来公司上班,放假期间全职上班。公司给他发的工资由政府补贴。他的老师来过公司好几次,看工作环境是否安全,和经理聊他的工作情况。


按照这个节奏,他在高中毕业的同时就能完成第一年木工学徒的培训,将在二十出头成为红印章木工。红印章认证是一种联邦认可的执照,很有含金量,通过认证的木工时薪可以达到35刀。


从金钱投入来讲,从幼儿园到高中免费,木工学徒学费四舍五入也免费,他不到18岁已经开始挣钱了。


我忍不住按中式家长的思维想:“这孩子得多省心呀!”


木工学徒第二年学校培训时建的小房子


当我刚开始做木工时,我爸妈还以为我是做家具制作等偏艺术的木匠,并不知道我是建筑木工。后来他们知道了,第一个反应就是太辛苦了,害怕没有保障。而且在国内一般说做木工学徒,要么要交培训费,不交培训费也得跟着师傅白干活,或者连续几年只拿很少的工资直到出师。


我很能理解他们的担心。我在老家的两个姨夫都曾是国内的建筑工人,是大家所说的“农民工”。三姨夫十年前在工地干活时出了意外,从十三楼的脚手架摔到了六楼的脚手架,腰断了,但捡回了一条命。当时工地拖着不肯赔钱,医药费都是亲戚们凑出来的。后来他再也干不了重活,只能回到老家。


小时候,我爸发了作训服都会留给他们,说是质量好、耐磨,适合干活穿。在我的印象里,两个姨夫穿的衣服总是脏脏旧旧的,有些地方破了洞,脚上是一双解放鞋。


我表弟这几年,也带着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在外地的建筑工地上干活。前年听我妈说表弟回家过年,村里人找他打牌,他苦笑着说:“打牌的钱没有,兜里全是欠条。”


因为家人的经历,我入职之后也很关心保险的问题。在加拿大建筑公司的基本保险里,劳工保险是必要的。如果因为工伤无法从事过去的工作,保险会赔偿治疗和恢复期间的治疗费用、薪资,还覆盖转行所需的培训费用。容易有员工安全风险的公司都会积极参与劳工保险,不仅可以补偿员工,在风险来临时更可以规避公司的损失。


在听到这些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就会想起我的亲戚们。


这两年跟我妈视频聊天,我会跟她说很多加拿大建筑工人的事情。告诉她这里一样有农民,有工人,但没有“农民工”。



我们是五天工作,双休,八小时工作制,早上7:00到下午3:30,上午下午各有一次15分钟的带薪休息,我经常忘记休息时间,然后经理大叔跑过来喊休息。中午有半小时的无薪午餐时间(自己带饭),公司有冰箱和微波炉。


音乐是必须的,干活时旁边会放一个音响,大家边干活边跟着唱歌,有的人完成一个工序后,还会扭着身子跳舞。周五下午会提前半小时下班,大家一起喝东西,开启社交时间,聊聊工作和生活。


身为亚裔女性,歧视总是绕不开的话题。入职前,我们签了一个反歧视的协议,任何人不能因为种族、性别、性取向等歧视别人,违反就开除。


有两位同事都私下跟我说过:“Lexi,要是有任何人欺负你的话,一定要跟我们说,我们特别喜欢你大大的笑容,谁要是让它消失,就把他踢出去!”


在工作将近四年的时间里,我们也确实进入了彼此的生活。公司的十几个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每天早上来,我们大老远就会打招呼,见面第一件事是碰拳。我曾经和同事们一起去山里打靶,老板请我和伴侣看冰球、和同事们去打保龄球。去年秋天,我还参加了一位同事的婚礼。他们让我在加拿大有了兄弟姐妹的感觉。


我和我的同事们


有一次我去4S店给车做日常保养,车很新,开了不到两万公里,却被销售欺骗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服务,最后账单竟然有六百多刀!我惊呆了。


因为不太懂车,我稀里糊涂付了钱。保养后的车还有很大的噪音,我找当时的销售,他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因为太生气,次日上班,我和同事聊起这件事,把保养报告拿给他们看。


两位同事Travis和Brad看了报告说:“Lexi,他们欺负你不懂,在骗你!你的车那么新,账单里的很多东西完全没必要,下班我们陪你去把钱要回来!”到了午饭时间,他们就在讨论怎么把我的钱要回来。一下班,我们直奔4S店,当时还穿着木工工作的衣服,开了一辆皮卡。他们人高马大的跟俩保镖一样,成功帮我要回了三百多刀。


不是程序员的木工也爱穿格子衬衫


前阵子,我通过了第三年木工学徒的省级考试,正式完成第三年的培训。查完成绩后,我第一时间在公司公布了考试通过的消息,当时所有同事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为我尖叫,冲过来跟我拥抱或者击掌。


我好喜欢现在开心、不开心都写脸上,会为身边人的成就由衷感到开心,会为身边人的伤心事一起落泪。这是之前在充斥着比较和压力的环境里无法做到的。


找实习公司的时候,我算是挺顺利的,只实地面试了我现在所在的这家公司。后来听同事说,他们面试我那会儿,带我看了一圈公司的产品,整个过程我的眼中闪闪发光。


很多人认为木工就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有些是这样,有些并不是的。其实它也需要动脑。


我现在主要负责室内装修部门,很多工作都有种解谜游戏的乐趣。比如我们公司是专门做Tiny House,可移动迷你房屋,一种用卡车拖着到处走、介于房车和迷你住宅之间的建筑,跟房车相比更像一个家,跟住宅相比更灵活。这种房子除了底盘是钢制的,别的结构都是木质,设计很漂亮。


我们建造的Tiny House


这就需要我们在拖车上建房子,但拖车并不是水平的,所以也没法用水平仪。在这种情况下,装橱柜之类的家具时,要如何让它和地面、墙面平行或垂直,就得用数学测量和计算。


还有就是Tiny House毕竟是个小房子,我们会考虑很多细节问题,在使用桦木多层板做楼梯时,也需要考虑切割的方式,如何让木头的纹理呈现同一个方向,如何在不均匀的空间里定制既能储物又好看的楼梯,如何修复或隐藏一些不太好看的瑕疵,都是一次小小的闯关。每次闯关成功,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当然,我自己很享受做木工,但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它的工作强度和环境。工作的时候不可能会坐着,连一直站在一个地方都不太可能,几乎一直在动。刚开始做框架的时候经常要扛木头、扛板子,扛30-50斤的材料都是很平常的事。工作环境也不会有办公室那样整洁,飞扬的灰尘是家常便饭。


不过这也让我的身体素质变得特别好,出去徒步走个十几公里完全没有问题,肌肉也肉眼可见地增长了。甚至我在家里变得“更有用了”,因为东西坏了都是我去修。


扛一块比我人还大的木板也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对自己更真诚、更认可了。


过去我很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不断地提高自我要求,又因为做不到转而自我责备。


但直到目前为止,我在这个公司得到的都是积极正面的评价,他们说我学得快、负责任、注意细节、愿意思考、从不抱怨。


有一次在做外立面的时候,当时带我的师傅不在公司,我忘记了一个工序,因此返工了两次。那时候我自己觉得不够好,甚至有些希望被同事责备或者批评。但他们只是说,“这有啥呀,全当练习!你进步很大了。”


后来同事Kim告诉我,她下决心雇佣我,并不是因为我能一次性把哪件事做得尽善尽美。而是实习期间我在做一个小房子的踢脚线,用线锯处理边缘时,不小心损坏了一条木板。我很快测量并切出了另一块形状,再用胶水、螺丝、木材填料和雕刻机修补好了。


Kim说,她当时就想:Lexi, U r hired!(你被录用了!) 做木工不怕出错,知道如何修理更重要。


每次解决这些小问题后,周围人就会夸:“你好棒呀!”我现在在公司有个别名叫Lexcellent,就是Lexi非常excellent的意思。他们愿意把我的名字和优秀放一起。


我们建造的Tiny House内部


我第一年做木工学徒的时候,班里 15 个人,只有我一个女生;今年班上16个人,有了3个女生。


现在我们公司 20 个人,有4名女性职员,其中3个是女木工。在加拿大,建筑也是一个男性主导的行业。但所有人都在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更多女性进入这些行业。


刚来加拿大,在我还对于工作感到迷茫的时候,走在路上就会发现有很多需要动手的蓝领工作,真的有不少女性参与其中。那时候我就想,这真的很酷,我也可以试试看做这样的事情。


决定学木工前,作为一个曾经在办公室写材料的、160厘米高的亚洲女生,我也有很多顾虑。但第一次去非盈利公益组织Momentum咨询的时候,同为女性的木工项目负责人Selina告诉我,任何时候学习一门新技能都不晚,在加拿大从事木工职业的女性也很多。


女性体力上相对有劣势,这是生理条件决定的。但和我共事过的女木工也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比起其他男同事,她们更善于在开始一项工作前,整理出清晰的思路和规划。


除了拿到很多次最佳员工奖,我和女同事Amy在两年前还创造了一项公司记录,到现在也没人能打破——连续架了三面墙,每一面墙都是“ perfect square”,意为不需要任何改动的完美的工作。


Amy三十出头,手握商科本科学位和幼教的继续教育学位,身高有一米八。她做木工之前在幼儿园当经理,后来不喜欢幼教行业,选择转行。她说在我们公司的IG上看到了我,有被鼓励到,才经熟人推荐来我们公司,现在已经做到了经理岗位。


前两天我少见地陪Amy加了一次班。


上回需要赶工期的时候,我们老板压力很大,也把压力给了两个经理。但压力止步在这一层,木工们没有受到任何催促或责备。直到有一天上班,我发现她因为连着几天加班脖子已经疼得动不了,看不过去,主动去问她要不要帮忙。她才回应:“如果你不着急回家的话,能帮我真是太好了!”


参加Amy的婚礼




高叶 雷佳音 赵丽颖

朱令案嫌疑人 空姐行业现状

东莞姑娘 归来的陶勇 冬泳怪鸽

传奇爷爷 贾玲暴瘦100斤 张雪峰捐款
初代不婚女性 父亲出轨后 流浪博士后续
遗体整容师 小三分离师 宠物训导师
缅甸救援 确诊ADHD 赘婿天堂
董明珠 程前翻车 制造闻神 陈天桥
史铁生 季羡林 黄永玉 余华
安宁病房里的生与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