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正在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参加了这个竞赛,希望借这个课题来丰富自己的作品集和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竞赛在一个公益组织中设计完成,由负责人佳哥帮助指导并完成。
竞赛是由arch out loud竞赛组织发起的一个短期内的“闪电竞赛(flash competition)”,整个竞赛只有一周时间,评委其中包括Yale的院长Karsten Harries。
竞赛题目是memory,任务书中给了我们三篇延伸阅读。第一篇是《Speak, Memory》by Oliver Sacks,是描述精神病医生出身的萨克斯对于记忆的描述。第二篇是《Poetry and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and Poetry》by John Hejduk,是描述建筑的纪念性。第三篇是《Computer OrHuman》by MIT Lab,是描述现代电脑对现实的记录。根据这三篇文章做任何设计。
三篇文章中的《Speak, Memory》是我本次设计的切入点。在延伸阅读中,设计将主要围绕Oliver Sacks的另一本小说《钨叔叔》,结合Oliver Sacks的访谈,归纳书里描述内容:记忆是真实的、又是不真实。
《钨叔叔》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主要分为时间轴和事件两个主脉络。通过两天时间的阅读和思考,从小说中理出一个基本的“结构”关系,随后尝试把这种“结构”关系,映射到建筑设计:时间记忆博物馆中。
小说的时间线对应建筑参观顺序,小说的事件对应建筑中的展览空间
©李俊伟
“时间(参观流线)”与“事件(展览空间)”,于建筑形式上呈现一种相互咬合的关系。这种物质空间杂糅在一起的混沌状态,正如小说中对于真实与虚幻的记忆意识空间描述的状态。
©李俊伟
物质空间与意识空间的一一对应,则是在设计中实现小说与建筑联系的手段。
图解中红色线索代表对应小说描述回忆中虚假的事件,建筑中则表现为嵌套在展览空间中的展厅。
图解中橘色线索对应小说描述回忆中的各类事件,建筑中则表现为不同的展览空间。
图解中蓝色线索对应小说描述回忆中时间模糊的地方,建筑中则表现为反向螺旋的参观流线。
图解中绿色部分对应小说描述回忆中整体的时间线索,表现为建筑中螺旋上升的参观流线。
由于时间的紧迫,让很多思路都来不及以图面形式表达,最终成果也是差强人意,可是很幸运的是获得了荣誉奖。
该竞赛前三名的作品,如下:
©arch out loud
©arch out loud
第一名的设计从硬盘这样一个存储信息的实体,解释了它是如何以一个三维图像式记录信息的方法。在这个设计中用同样的方法建立了一个三维地图,地图中有很多东西,但却是另一种记录方式。
©arch out loud
©arch out loud
第二名的设计则是对物质空间虚拟化的畅想,建筑在未来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不再是一个永久存在的不变的状态。
©arch out loud
©arch out loud
第三名的设计是想告诉我们:时间会人们忘掉一些事情,而记忆里留下来的知识真实事物的一部分。
从这些其他竞赛作品可以看出来,大家的设计都趋向于一种信息的表达,而我的设计则更贴近建筑本体。
竞赛之后在佳哥鼓励建议下,我又从头来整理这个设计,把之前因为时间紧迫的原因在设计中存在缺憾和不足的地方,进行一次完善和深化!
这次深化主要是在几个方面,延续了之前的思路:
第一是流线的研究,把之前一个完整的平面变成了不同流线的交叠,每个中庭都是不同的记忆主题。
第二是增加了建筑形体的研究与细节的处理。从建筑的角度把设计推向一个接近现实的状态。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不希望这个设计仅仅只是一个停留在概念阶段的作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将其向一种可建造的阶段去推进,这样的过程会有助于一个学生去建立一个“建筑师”的思维。
©李俊伟
重新推敲后的建筑的体量,在结构受力上更加合理。附上了开窗细节之后解决了之前展厅内没有采光的问题,也加强了体块之间的差异化。
©李俊伟
通过图解的方式将Oliver Sacks的所有文字作品中对于人脑的阐释,以及本书在章节、时间、回忆的描写重新归纳和整理。这些图解关系再以我最初的手法被重新对应到建筑流线以及建筑体量之中。让设计中的每个部分更有依据,而参观流线也因为时间和回忆两种要素的的增加变得更加丰富。
©李俊伟
重新梳理和深化的建筑流线、展览空间和使用方式,让这个设计相较于竞赛阶段变得更切实际,新的入口关系处理也变得更加清晰。
©李俊伟
增加了完整的建筑平面以及剖面,帮助我在有机的平面基础上,思考更加具体的剖面关系。
©李俊伟
增加整个建筑的一个大关系的描述,解释几个流线如何相互穿插,以及各展览空间如何相互作用。人们在展览过程中穿梭于小说描写的不同场景,形成一种复杂交织的参观体验,犹如阅读小说本身。
©李俊伟
光线影响的室内空间,根据小说的描写,将建筑分为不同的展区:家庭记忆区、化学记忆区、个人内心记忆区。每个区域有自己独特的采光方式以及空间结构。
©李俊伟
局部空间的处理上,增加了中庭交汇处场景的设计,来表达小说中记忆错综复杂的系统。
从竞赛到深化的过程很感谢佳哥、雁南学长在设计上的指导,这一次经历让我深有体会的不是竞赛的过程,而是在竞赛之后,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把自己从一个学生的角色换成一个建筑师来对一个粗放的概念进行深化,与佳哥每天的讨论让我会去考虑一些建构、氛围、组织关系、program等方面的问题,这让我觉得“概念”如同建筑师对建筑的愿景,人人都有概念,而你的能力、精力决定了实现这个愿景的多少与好坏。当然还是有遗憾,就是图纸上的表达还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下一步再有时间继续升级!
佳哥常常说:建筑师要早点找到identity,不然到了社会身不由己的时候要付出更多代价,眼前的得失没有那么重要。
这一切让我理解到:任何竞赛和设计作业都是构筑我自己建筑世界的一砖一瓦,只是一个起点,要不断前进,不断寻找。
我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做选择,尽最大努力,跟善良的前辈一路同行!
李俊伟: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现于留学申请小组学习,做留学申请准备。
李文佳:建筑师,留学申请小组(微信号:liuxue_0613)负责人。
版权声明
本文由参赛设计师投稿,文中涉及文字与图片内容的原始版权均归参赛设计师团队所有,任何各方如需转载,请联系archrace或参赛设计师团队,未征得参赛设计师团队许可,擅自转载,后果由转载方承担。
archrace欢迎参赛设计师团队向我们投稿参赛作品,我们有完善的程序来为参赛设计师团队和作品做宣传介绍。
竞赛作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