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我得知我们的同行球队 ANAR 要和创意机构 APF 还有 adidas 一起在 K11 商场
搞一场
铁笼球赛
开始,直到
我真的在当晚走进 K11 的大门,脑子里都是标题的那个疑惑:「世界杯正酣,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属于自己的草根球赛?」
不过
当我穿过一层又一层购物和坐在各色餐厅门口等位的人群,来到6层的「The Garage」...就像是...进了一个桃花源。
这当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静谧的「桃花源」,但只要你是对足球、音乐有热情的,你的心是年轻的,就会感觉到归属感。
活动最主要的铁笼球赛环节本身也很有意思,规则简单粗暴,也非常街头:3对3车轮战,5分钟一场,谁先进球就结束(打满5分钟未出现进球双双淘汰),胜者留下守擂,最终连胜场次最多的球队获胜。
即便输了一局也没所谓,你可以重新组队,再报名上场。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人刚从铁笼里出来,顶着一脑袋热气就径直走向报名台。
我也特意和 ANAR 的朋友们聊了聊,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他们怎么回答我的那个疑惑,而他们的看法也像这场球赛一样简单直接。
在他们看来足球本来就不是只属于顶级球星之间的较量,在这片对足球有着深厚且复杂情感的土地上,我们不仅需要世界杯也同样需要扎根在民间的所谓「草根足球」。
上海本身也是一个有着深厚足球文化的城市,在这里生长出了很多各式各样的「野生」球队,大家踢球的方式也和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在这个融合了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大都市,是那颗足球让他们找到了存在感。
说起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赛制,ANAR 的朋友们也坦言他们就是希望把这个活动呈现地更加接近街头足球原本的模样 —— 生猛的,自由的模样。
其实
大家早就已经不在意
谁会获胜了,也不记得时间,不记得自己的球队赢了几场输了几场,只想不停地走进铁笼里抢那颗球,把它打进球门。
站在铁笼外,或者说是扒在铁笼边的观众也是一样,没人在意场上的两支球队叫什么,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只要踢得漂亮就会得到足以掀翻屋顶的喝彩。
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足球凝聚在一起的人们,有队员们,玩音乐的人们,还有一些喜闻乐见的熟面孔,比如体育评述员徐静雨和北大中文系男足的前队长邓香兰。
说回我们自己,其实我们的球队「UFC」本身也是受邀参赛的球队之一,上场前热身时跟我的队友们闲聊,他们还在担心踢惯大场的我们在这样的铁笼里会不会「水土不服」,时不时地就要站到铁笼边「刺探」其他球队的情况。
等到真的走进铁笼,去他的水土不服,去他的大场小场。
被擂主击败之后我们也只有一个念头,再报名,再来,干!
此刻我心里原本的那个疑惑早已不复存在了,事后队友们口中所说的感受也是从最初因为对赛制不熟悉而感到不安,转变为彻底享受在其中。
对我的队友们来说这场活动最大的感受就是离开熟悉的大场之后,在这个小铁笼里找到了足球的另一种魅力,而这种魅力大部分都是这个空间里的人们营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