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被污名化的应试教育
前段时间,中国的超级中学河北衡水中学到浙江平湖办了一所分校,这个事情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教育系统内的一些领导、专家、校长,对此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和抨击,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的方红峰处长很明确地表态说浙江不欢迎衡水中学,他认为衡水中学的做法过于强调分数,所以它这所学校的运作模式,和浙江一贯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抵触的。
可以说,现在中国的教育界、专家学者、社会民众之间,对应试教育的观点,分成两大阵营,一派是反应试教育,一派是挺应试教育。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来看应试教育?
我个人认为,
这些年来,应试教育存在着被污名化的现象。
在“百度百科”上,“应试教育”的概念是这样的:
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一上来就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然后又给应试教育取一个别名叫“填鸭式教育”,举例类似制度有:科举制、八股文、文字狱,居然把应试教育等同于文字狱,这简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对于素质教育,它这样定义: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种污名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应该得到纠正。
我是一个基层教育工作管理者,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
现在教育体制内,批评应试教育,反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很多教育系统内的领导、名校长、专家学者,在公开场合,如果不批评几句应试教育,就不舒服,似乎一批评应试教育,他的格局就大了,认识就上层次了。相反,作为教育体制内人士,如果你旗帜鲜明的强调高考重要,狠抓教学质量,推行应试教育,那么,人家会觉得你的格局、你的眼界都非常低。
今年春节后,我拜访了苏北苏中几个县区的教育局长,大家对抓教学质量,认识一致,都觉得基层县区必须把高考作为第一要务。
平时也有领导善意提醒我,说你可以暗地里使劲抓教学抓成绩,但是,对外一定要大力宣扬素质教育,否则,人家会说你这个局长的认识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格局还有待进一步撑大。
我有些纳闷,我们一向提倡实事求是,如果觉的是正确的事情,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为什么非要鬼鬼崇崇、偷偷摸摸?为什么非要说一套做一套?好像应试教育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02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殊途同归
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呢?我的观点是,
素质教育百分之百正确,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站在任何一个角度,360度无死角,都是妥妥的正确。素质教育放在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千真万确的真理。
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在中国当前的高考体制下,抓教学成绩,抓应试教育,有错吗?
大家对衡水中学可能都有所耳闻,但是,我估计很多人也是被媒体带到沟里去了。衡水中学作为一所超级中学,它已经连续17年蝉联河北省高考榜首,2016年考取清华、北大有139人。可是,长期以来,一些媒体把衡水中学妖魔化,把衡水中学批叛为灭绝人性的高考工厂,很多人以讹传讹,说衡水中学学生压力太大,教学楼、宿舍都装了铁丝网,防止学生跳楼。真相是否如此呢?我到教育局之后,专门了解过这个问题,我们有校长去过衡水中学七、八次,他说那绝对是造谣。
中国的教育体制内,以及媒体界,都把衡水中学作为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而应试教育这个概念,既然被等同于填鸭式教育,被类比为文字狱,那么,
衡水中学高考成绩越好,反对和批判的声音就越大,因为他们觉得衡水中学带有原罪。
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做一个厘清和界定。
刚才说到百度百科上对“应试教育”词条的定义,我觉得编辑这词条的人对应试教育带有严重偏见,否则,他不会把应试教育比作“文字狱”,这得多大仇多大恨啊。
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认识,我的观点是:
应试教育是以聚焦学生的高考为取向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素质教育是以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为取向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
我认为,
应试教育主要针对并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则适用于更宏大、更宽广范围的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甚至家庭教育,都需要抓素质教育。
你能说大学就不需要抓素质教育了吗?当然要抓,职业学校也要抓素质,家庭教育更要抓素质。素质教育适用于教育的所有阶段,应试教育只是基础教育这一特殊阶段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这是我到教育局6个月来思考的一些答案。
昂立国际教育总经理栗浩洋在接受专访时,曾经这样说: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非对立关系,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应试教育。
当下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是要高考的,你把素质教育吹的天花乱坠,还是要高考的,不像1978年以前有段时间没有高考,工农兵大学生可以推荐,现在不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二者同为方法论,只是适应范围不同而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是最管用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不服气衡水中学,说衡中把整个河北省的优质生源全掐去了,考得好没什么了不起。说这话的人,有明显的酸葡萄心理。不错,教学质量生源非常重要,再好的老师,没有好生源也无能为力。衡水中学的确是集聚了河北省大量优质生源,可是,衡水作为一个三四线城市,它的一所中学凭什么能够全省掐尖呢?
打个简单比方,我们赣榆中学想把全江苏的优质生源掐过来,能行吗?家长、学生不愿意报,你掐谁去?河北全省好学生愿意报考衡中,一定是这所学校前期做的非常好,才形成滚雪球效应,优质资源富集。现在很多校长抨击衡水中学掐尖,有本事你也掐试试。
03
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并不畸形
站在价值观的维度去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价值内核,与中国几千年主流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应试教育提倡的是厚积薄发,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十年寒窗苦读,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和我们的一些校长、老师交流时,我说如果你的学生是福布斯排行榜上那些超级富豪的孩子,那你抓素质教育就OK了,因为他生来就含着金钥匙,他一出生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他考上考不上大学都无所谓。可是,
作为乡村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大多是农村的孩子,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那么抓应试教育,有错吗?
当下中国社会很浮躁,这种浮躁,是和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相背离的。网红无底线炒作,小鲜肉大杀八方,引发社会各种争议。前段时间,陈道明、宋丹丹等艺术家,质疑批评“小鲜肉”演员,为什么?因为这些“小鲜肉”颜值虽高,可是缺乏生活的积淀积累,缺乏对艺术的敬畏之心,片酬却动辄千万计,能占到一部电影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极不正常。
陈道明、宋丹丹对小鲜肉的批评,实质上是对小鲜肉所代表的浮躁价值观的不认同,而应试教育所传承传递的价值观,却恰恰相反,它代表的是不怕苦不怕累,是勤劳勤奋、努力向上,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基础教育阶段,莘莘学子面对的是高考这个主出口,只要中国的高考体制不改变,基础教育就无法避开应试教育。如果说应试教育有错,那么请问,司法资格证要不要考试?注册会计师要不要考试?托福雅思要不要考试?公务员要不要考试?当今社会,所有这些提供公平向上机会的通道,大都要经过考试这个关口,所有这些考试也都要经过艰辛的学习。为什么不批评这些,单单批评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
是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不是高考和大学,我百分百认同这个大前提,就如同我知道,体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不是赛场输赢。强身健体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打太极、做瑜伽、踢足球,可以慢跑、游泳,有氧运动,这些都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但是,具体到某项赛事,是有输赢的,奥林匹克的格言就是更快、更高、更强。同理,基础教育阶段,高考是出口也是关口,是基础知识的竞技平台,是要分胜负的。
04
应试教育也在与时俱进
很多人对应试教育存在误解,持有偏见,包括教育体制内的一些领导,缘于他们对应试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填鸭式、满堂灌的老印象,实际上呢?应试教育早已今非昔比了。
以我们赣榆一所高中对老师在教学方面的具体要求为例,对于新授课,文科类,要求老师课堂授课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另外15分钟必须进行互动和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每堂课,老师单次连续讲课不得超过5分钟,5分钟后必须停下来,然后和学生互动。
他们还有“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三不讲,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我没到教育局之前,也认为基础教育还是满堂灌,还是填鸭式,一节课老师呱呱讲45分钟,然后布置作业下课。实际上早已不是了,
现在应试教育在不断地进化,不断地改良,不断地进行课堂改革。
春节后我到南通如皋去学习,他们的活动单导学,我看了后感到非常新奇,他们在课堂结构、讲课技术方面的改进,超出我想象,非常厉害。现在我们正全面向南通学习。这些,很多教育界以外的人不了解,包括我,到教育局之前也不懂,
实际上,应试教育在技术上已经相当发达和先进了,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了,甚至很多方面也借鉴了素质教育的一些手段,在融合,在往前走。
前段时间,衡水中学的两位老师,到我们一所高中上公开课,我听校长说,人家讲课确实有水平。我们体制内的一些领导、专家,不到衡水中学去实地调研,就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用老眼光看待正在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应试教育,然后大肆批评,这很不公平。
这里有两个新闻。一个是英国,英国今年引进了上海一到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他们希望借此强化英国学生的数学能力。英国前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说,英国要么“开始像中国人一样努力,要么我们很快就要为中国人打工了”。
还有日本。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政府响应国民呼声,开始实施宽松教育,三四十年下来,现在的日本开始全面反思宽松教育,并进行回调和纠偏。《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文章叫《日本教育减负30年反思》,比较全面的论述了日本宽松教育的得与失,值得一读。
《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 著
邹进 译
三联书店1991年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大学的观念》和《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