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皖江畔,繁花争相开放,江水滚滚东流,天气谈不上炎热,渐行渐止的阵雨,总给人一丝丝的凉意。但是在池州长江公铁大桥4号墩施工现场,记者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热”。来来往往的重型卡车,火星飞溅的焊花,清脆的钢筋碰撞声,交织成一首激情昂扬的乐章,工人们头戴安全帽,身着蓝色工作服穿梭于工地。
作为安徽省内第 6 座跨越长江的公铁两用大桥,池州长江公铁大桥是即将全面开工建设的合肥至池州城际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大桥连接池州市贵池区和铜陵市枞阳县,主桥长1768米,为主跨812米的三主桁三索面双层钢桁梁斜拉桥,南主塔高270米,北主塔高282.5米,均为造型优美的空间钻石型钢筋混凝土桥塔,有“天空之桥”的美誉。建成后,将极大地推动皖江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过江通道布局,为推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高标准、高技术、高定位,赋予了这座桥特殊的内涵。用项目副经理柳振兴的话说:“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项工艺都要精益求精。”他们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作为有着16年建桥经验的老将,柳振兴参建过荆州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帕德玛大桥连接线等诸多大型桥梁项目,来到池州长江公铁大桥,他仍秉承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从业这十几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建桥的各项标准越来越高了,尤其是铁路桥梁,对材料、工序的要求近乎苛刻,所以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柳振兴说。
4号主墩承台混凝土第二次浇筑在即,模板的精确安装,每节钢筋间距的精确布置,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间的精确把握,是他和同事们最近几天来想了又想,推导了无数次的重点内容。
每天一大早,柳振兴都会在现场组织召开生产例会,布置一天的工作,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之后,工人们投入“战斗”,他则开始在各处巡视,一旦出现施工难点,还得召集技术人员进行探讨。
在柳振兴的带领下,记者深入4号墩承台施工现场感受了一番。沿着施工楼梯向下,来到4号墩承台,那种热火朝天的施工氛围感受更加直观,锤子敲击声、钢筋碰撞声更加响亮,绑扎钢筋的工人排成一排,手上动作飞快,踩着绑扎好的钢筋一路往承台中心走去,脚边不时飞溅出耀眼的焊花,放眼望去,还能看到承台边上三五个工人围着戴白帽子的技术员正在讨论着什么。
柳振兴告诉记者,做工程,质量和安全始终是第一位。为了把工程做成精品,他们在每道工序进行之前,都要组织一次施工人员上岗培训,从细节入手,进行技术交底,同时都有一位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监查,完工后还要进行专业技术检测,严把工程质量关。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施工人员的施工热情,他们还会对那些工作认真负责、精神饱满、任务完成出色的工人予以一定的奖励。“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任务汇集到这里,这也是一种缘分,每个人都想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柳振兴说。
对于这一点,自始至终奋战在施工第一线的钢筋工胡廷安和他的20多位工友最有发言权。“从去年3月份项目开工到现在,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干过来,每天看着工程在我们手中一步步地推进,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胡师傅用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有时候碰到工程验收,为了赶进度,保质量,我们每天都是三班倒,累也是真的累。”
“我们这都是在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呢!刚来那时,这里还荒凉得很,现在已经大变样了!”一旁的工友接过话茬,“大道理我们不会讲,只要踏踏实实地干好手中的活就好了。”
潮涌皖江岸,奋楫勇当先。柳振兴表示,待4号墩承台浇筑完成后,项目即将进入主塔墩上部结构施工阶段。项目部将继续拉满弓、铆足劲,稳步、高效推进各项施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