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
洞见主播安东尼
朗读音频
身上还背着重重的壳,里面装着家庭和事业,外面迎着暴雨和狂风,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
职业上你没有了太多选择,还随时都有可能被解雇,每天都胆战心惊。
生活的各项开支摆在你面前,似一张张血盆大口,容不得你停下来喘息片刻。
家庭的重担也全压在你肩上,你得照顾老人、抚养孩子、关爱伴侣……唯独顾不上自己。
昔日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不知不觉就成了神色疲惫的中年人,仿佛只能就此认命。
然而,历史上有一个人,却打破了中年魔咒,在人生下半场成就了一番伟业。
他查阅了大量关于刘邦的历史书籍、史学资料,耗时一年多完成了40余万字的《刘邦传》。
书中谈到,刘邦乃一介布衣,出身低微,起步又晚,各方面能力平平。
可他凭借智慧、韧性与勇气,一路过关斩将,以一个底层混混的身份开启了大汉盛世。
中年不是终点,而是人生下半场的起点,没有谁会一路风光,也没有谁会一直失意。
只要熬得住,挺得过,我们终究可以突破困局,改写命运。
他没有读书的天分,没上几年学,就被学堂先生劝退了。
长大后,他无所事事地四处晃荡,常常带着几个小弟蹭吃蹭喝,成了人见人嫌的混混。
兄长、嫂子瞧不上他,父亲骂他“没出息”,街坊四邻也不拿他当回事儿。
一晃到了而立之年,刘邦依旧没能成家立业,饱受旁人白眼。
然而,刘邦从未放弃过自己,看似浑浑噩噩的他,一直在默默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
当时,魏国有个名震天下的大人物信陵君,地位显赫、人品端正,足智多谋。
可惜信陵君英年早逝,刘邦便去拜师了信陵君的弟子张耳。
在追随张耳的那段时间里,他一改往日的游手好闲,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处世之道。
渐渐地,他的眼界变得开阔起来,修养与见识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等到他学成归乡后,大家见他变得谈吐不俗,纷纷改变了对他的印象。
腰缠万贯的吕财主,认为他将来能干出一番事业,将女儿吕雉嫁给了他。
出身优渥的官员萧何,也觉得他非同寻常,举荐他当上泗水亭亭长。
就这样,沉寂多年的刘邦,终于在中年时谋得官职,踏上了成就霸业的第一步。
小说《心居》里有句话说:“
年纪愈是上去,愈是靠一口气吊着。气一泄,人就塌了。
”
中年过后,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泄下气来,屈从于岁月的打磨和现实的摆布。
我们会认为自己已跟不上他人的脚步,放弃更新认知,提升技能;
也会觉得自己注定一辈子碌碌无为,拒绝反省自我,修炼内在。
但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你只要想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随时都有可能逆风翻盘。
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积蓄力量,沉淀自己,待羽翼丰满之时,你便能抓住机会,一飞冲天。
时任泗水亭亭长的刘邦,在押送劳役去骊山修建皇陵时,也因同情这些劳役而揭竿起义。
可当上起义军首领,还被大家推举为沛县县令后,他没有被众人的追捧冲昏头脑。
他深知自己带兵打仗的才能不足,甘愿虚心听取张良、萧何等人的建议。
西征之战中,他更是求贤若渴,一听说哪里有人才,就会主动去拜访。
但见郦食其谈吐不凡,他不仅赶紧起身赔礼道歉,还邀请对方上坐。
郦食其受宠若惊,将真知灼见全盘托出,分析了天下局势,提出了战争方略。
凭借谦卑的姿态,毫无背景、实力平平的刘邦,博得了天下有识之士的信赖与扶持。
谋臣贤士积极贡献计谋,他经常不予采纳;猛士勇将请求独立领军,他也不愿意给机会。
对于投奔之人,他更是妒贤嫉能,有功不赏,吝啬爵位。
结果,将才韩信、陈平先后转投刘邦的阵营,谋士范增也被项羽逼走,客死他乡。
刘邦说过这样一段话: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连兵百万,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我愿意听他们的,向他们学习。
而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能人,却言不听计不从,所以被我打败。
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气盛,容易受浮躁张扬裹挟,被自我优越感迷惑。
但凡有点本事,就自认为特别了不起;仗着有点优势,便不把他人放在眼里。
然而,行至中年,你走过的路越广,见过人的越多,就越能明白自身的渺小。
易中天说:
最卑下的就是最崇高的,最低处的才是最高深的。
只有愿意俯下身来的人,才能得人帮受人助,持续拔高自己的人生。
公元前209年,楚怀王为诸将立下盟约:先入关中者为王。
随后赶到的项羽十分愤怒,嘲讽刘邦不过是一介草民,岂敢有称王的野心?
项羽手下兵强马壮,若是非要与之硬碰硬,自己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他强忍住愤怒与不满,选择退军霸上,乖乖将关中让给项羽。
在生死攸关的鸿门宴上,他更是向项羽赔礼道歉,将功劳拱手相让。
刘邦的卑躬屈膝,平息了项羽的怒火,也为自己换来了一线生机。
后来,项羽分封天下时,将刘邦封为汉王,将其赶到荒凉偏僻的巴蜀之地。
项羽还在他身边安插了三个秦朝降将,时刻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明面上,他下令烧毁由关中进入巴蜀的栈道,暗示自己没有东还之意。
暗地里,他却励精图治、整军备战,四处拉拢人才,得到了众多诸侯的支持。
正是隐忍与退让,令他得以保存实力,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苏轼在《贾谊论》中说:
君子之所取者远,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必有所忍。
当你落入下风时,偏要逞一时之能,与对方争出高低,只会让自己输得更惨。
唯有忍住一时之气,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你才能成人所不能成。
尤其是人到中年,更由不得你我逞匹夫之勇,需要谨慎对待稍纵即逝的机会,小心权衡至关重要的得失。
在适当的时候认个怂,懂得藏锋露拙,方能于风浪中保全自己,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刘邦传》中,刘邦在和项羽的对战间,输了六大场,三十多小场。
彭城一战,韬光养晦多年的刘邦,召集到56万诸侯联军,信心满满地向项羽的都城进攻。
谁知,短短半日之内,项羽就以3万之师,击溃了刘邦的56万大军。
他的父亲、妻子都被项羽俘获,之前依附于他的诸侯也纷纷背汉投楚。
可遭遇沉重打击后,刘邦并未一蹶不振,反而开始自我反思,认为自己太过轻敌。
他立马调整策略,安排韩信、灌婴击退楚军追兵,稳住阵脚。
然后退守荥阳,利用成皋的地形优势,与项羽做长期抗争。
就这样,刘邦慢慢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三年后于垓下一举歼灭楚军。
刘邦向来不惧失败,有多少次被击垮在地,就有多少次重新爬起来。
而原本胜券在握的项羽,却被一道坎绊倒,怎么也跨不过去。
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被困阴陵时,部下拼死助他突围至乌江,江东也还有数万兵马等着他。
“我起兵八年,经历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没有败绩,今天被困在这里,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
最终,他叹息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葬送了宏图霸业。
人生路漫漫,没有谁注定会一帆风顺,必然会伴随着挫折与磨难。
尤其是到了中年后,留给我们的退路越来越少,隐藏的陷阱却越来越多。
背负着压力前行的我们,稍不留神就会一脚踩空,坠入深渊。
这个时候,我们更得磨炼心理韧性,保持弹性心态,拥有从逆境中快速觉醒的能力。
别因一时坎坷,慌忙逃避畏缩;别为一时失败,轻易低头认输。
当你不再对挫败心怀畏惧,一桩桩麻烦反而会化为阶梯,托举你直上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