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可以说是每个宝妈最关心的问题了。尤其是学习这一块,相信宝妈们都有过深深的焦虑。
我最近看了之前很火爆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共6集),主要讲了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五个国家,怎么教孩子的故事。
每一个国家,都和我们教孩子的方法不太一样,看的时候我还挺有感触的,这里和大家介绍一下:
日本:集体的是最好的
关键词:集体教育、身体运动、秩序
日本
这一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幼儿园非常重视小朋友们
早晨的身体运动。
幼儿园园长说,“对孩子们来说,早晨的时间非常重要。他们会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让孩子们在庭院里玩耍,释放自己的精力,燃烧自己的能量。“
看的时候我在想,日本小朋友每天去幼儿园之前,肯定都很开心,毕竟一到幼儿园,就可以又叫又闹的,可以说是一天之中最棒的时刻了。
而且早晨释放了精力,接下来就没力气闹了,说不定就能乖乖坐着听课了
另一个引起我注意的,是小朋友们都非常有礼貌。早上起来,睡眼朦胧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说:“早上好。”
很自觉地自行洗脸,不用妈妈在一旁催促,用完了毛巾,会自己把毛巾挂回原来的地方:
我不禁想起朵朵鸡飞狗跳的早晨......她6岁了,嗯,真的很羡慕这种乖巧懂礼仪的孩子。
芬兰:我们拒绝一切形式的竞争
关键词:积极教育、哲学、自由
芬兰,是只有500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却号称是“教育最强国”。
这一集介绍的是小学的生活。和日本不同,芬兰学校拥有完全不同的氛围:活泼、快乐、热情。
上课不仅可以带ipad,还能穿奇装异服,其中一位老师骄傲地说,
我们这里没有考试,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
芬兰没有成绩的优劣、没有好学生坏学生这个概念。老师们唯一评估的,不是孩子们在学科中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学习这些知识。
整个国家都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的,没有成功这么一说,没有好的职业、不好的职业,人也不会被分成三六九等。
这一点让我感触特别深,
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焦虑。
不会让人觉得,不竞争自己就是没用的人,没有成功自己就是没有价值的人。
国内的教育就是太强调竞争,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贩卖焦虑的机构,父母也总是生活在焦虑中。
这一集最有意思的课程,应该就是室外的森林课了。
孩子们真的进到森林里,老师发给他们一张色卡,要求孩子们在森林里找到相匹配颜色的东西。
主持这个纪录片的周轶君和老师聊天的时候,很有感触的说,“我以前觉得森林就是绿色的,或者是大地的土色,是你打开了我的眼界,
没想到森林还有这么多颜色。
”
不限制孩子的思维,反而引导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一定是这个课程的主旨之一。
印度:我们是混乱的,但总有人在努力
关键词:混乱与落后,努力与改变
印度和前两个国家不一样,教育理念还没有成型。
大多数人还处在落后愚昧的环境里,家人受教育的程度可能不超过十年级,最大的愿望可能是
“我的女儿将来有一天,可以离开这里,去到好地方。
”
不过,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校和教育明显会好很多。
有一件事让我很在意,片中的人都说着带有浓浓印度口音的英语。但是他们毫不在乎,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乡村农民,都用自己的方式沟通着。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家长,
太在乎发音是不是正确,却忘了能不能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英国:体育课非常非常重要
关键词:贵族教育、精英教育
关于英国,集中讨论了私立学校的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有钱人才能拥有的教育,可能是和我们距离最遥远的教育方式了。
不过也有能让我们学习的部分。
英国的私立学校很重视体育课,认为体育就是玩的一种,而没有孩子不爱玩,在玩耍中能学到不一样的东西。
我想着这和我们强调亲子游戏如出一辙
另外,私立学校虽然很在意孩子们的学业,但也很重视孩子们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老师们会鼓励孩子拥有广阔的兴趣爱好,并且给予全力支持。
毕竟,眼界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
以色列:政府预算有51%在教育上
关键词:
创新思维、高科技、创业
以色列的教育,比较注重创新的思维,发掘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堂节奏课。老师就带着孩子们敲塑料桶,敲出各种节奏和韵律来。
这在我们的观念里,可能就是没有用处的玩耍,还会扰民,说不定还会去向学校抗议,让孩子们多学点知识。
但是用纪录片里的一句话来反驳,就是“他们看起来总是在外面,但学到很多。”
写在后面:
我并不是想要鼓吹其他国家教孩子有多么的好,有的时候,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也有着暗潮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