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研究

孙浦阳、杨易擎:个税改革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研究——来自2018年个税改革的证据

经济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5-20 20:11

正文



文章标题:

个税改革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研究——来自2018年个税改革的证据

作者及单位:

孙浦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杨易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引用格式:

孙浦阳、杨易擎,2023:《个税改革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研究——来自2018年个税改革的证据》,《经济研究》第10期。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下载本刊自创刊以来登载的所有论文


//
选题背景与意义


如何更好地完善个税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税率分档和人们关心的个税起征点等问题,一直存在深入而广泛的讨论。理论研究认为,制约居民消费潜力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差距。已有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在实行减税政策后,家庭会使用小部分减税额购买易腐消费品,大部分用来购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但是,个税改革能否优化中国消费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论证。目前研究更多关注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低频年度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从更微观和更高频的消费价格,特别是服务价格的视角,研究中国消费结构问题。
在现实意义方面,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任务,通过消费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这里的消费促进作用包含消费总量提升,更重要的是消费结构升级,尤其是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的结构性调整与升级。本文研究可为政府通过税改政策,释放服务消费潜力,进而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
主要内容和结论


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提供的劳动人口的月工资(税后)数据以及2018—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数据”的月度价格数据,以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作为事件发生点,实证检验个税改革对城市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的差异化影响。
在分析方法上,本文采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基准结果发现:个税改革后,边际税率差值降低1%,商品价格将至少提高0.0116%;但降低边际税率并没有显著提高服务价格;且个税改革对收入分布的影响较小,没有通过收入再分配效应影响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个税改革对消费价格的差异化影响可以用分解效应来解释。具体来说,商品价格的波动大部分来自于耐用消费品,个税起征点变化后,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上升,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进而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同时,耐用品占居民消费支出(包括耐用品、易腐品和服务)的比例却不高,即增量收入中的大部分会用来消费易腐品和服务。因此,最终导致减税后,整体商品价格对边际税率差值的弹性变大。同样,分解效应也揭示了为什么降低边际税率对服务价格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相比于易腐品和服务,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更高,居民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此外,本文也分析了在地区和消费种类层面,个税改革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异质性影响。从地区维度来看,降低边际税率对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的不同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消费能力较低、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市场准入较高、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和转移支付较高的城市。从商品维度来看,耐用消费品中的服装和饮料价格受减税的影响较大;在易腐消费品中,副食价格受减税的影响较大;在服务消费中,除了医疗价格,其他价格均没有出现明显上涨。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文选取距今最近的一次个税改革,即2018年个税改革作为政策冲击,并且匹配最新的微观消费数据,研究减税对消费价格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第二,本文从国内消费价格角度出发,研究减税如何对商品和服务价格造成差异化影响。目前已有文献仅限于关注商品价格波动,忽略了对国内服务价格的研究。由于服务消费是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可能导致已有文献在研究居民消费结构时存在偏差。
//
政策启示和建议


一方面,个税改革仍有优化空间。本文研究表明,在工资较低的城市,消费者偏好将减税后的增量收入用于消费商品。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个税政策:首先,进一步优化阶梯税率,适当减少税率档次,结合扩大综合所得范围适当降低最高边际税率。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群体负担,加强对高净值人群工资薪金所得的税收管理。其次,考虑地区差异性,设立个税起征点浮动机制,将个税起征点与地区物价水平、通胀系数挂钩。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设立个税起征点浮动机制,可以在减少修订税法的同时,及时调整个税起征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首先设立基准个税起征点,根据消费者物价指数或平均工资指数,规定个税起征点上浮或下调的基本方法,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最后,精准实施专项附加扣除。目前专项附加扣除属于税基式优惠,由于低收入群体的税前收入较低,只受到了免征额起点提高的影响,没有受到专项附加扣除的影响。这导致整体上中等收入群体受益最多,但高收入群体从该项改革中的受益要多于低收入群体。未来建议对于工资较低的纳税人,可适当增加专项扣除额度,对于高收入人群,可减少专项扣除额度,使得个税改革更加符合共同富裕的理念。
另一方面,优化消费结构。本文的研究表明,相对于服务,中国消费者更偏好商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供给质量不高,导致服务消费多为被动式消费。为此,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服务供给质量:首先,要加快服务业制度型开放步伐。积极推广服务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持续优化服务企业审批流程,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快释放服务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通过服务开放带来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服务业竞争水平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供给高标准服务。其次,对于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城市,当地政府应该鼓励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智慧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数字化技术,形成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产业融合生态,构建融合互促的创新体系,提高服务供给质量。最后,打造数字时代城市核心竞争力,降低市场搜寻成本,提高消费品匹配效率,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升级需求。可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医疗和教育等重点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消费场景和模式来提高服务供给质量。例如,针对老年群体,当地政府可鼓励开展网络问诊、取药及远程医疗会诊等方面的服务;针对青少年学生群体,发展在线教育平台,提高师生交流效率,优化知识结构。尤其对小城市和内陆城市来说,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生产高质量服务,当地政府更应该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信息成本,提高市场准入,促进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促使外地的高质量服务流向本地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