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卡车市场一直都是自主品牌牢牢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
在乘用车市场合资
/
进口品牌主导了中高端市场,为何在卡车市场却没有这种情况?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卡车工业还“缺重少轻”,为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就得到显著改观?
为什么中国重型卡车能在
2000
年后快速发展起来?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卡车工业的发展历程,这些问题的答案自然就水落石出!
我们把中国卡车工业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前三十年,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
2000
年以后。
在这三个不同的时期,中国卡车工业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都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为后来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中国卡车工业前三十年的发展
中国卡车工业前三十年的发展成果主要有三项:
1
、在苏联援助下建立了第一汽车制造厂。
2
、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了第二汽车制造厂。
3
、初步建立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基础。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始于苏联援建的“
156
项工程”,始于一汽的创建。
第一汽车制造厂是“
156
项工程”的代表项目之一,是“
156
项工程”中机械工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
中国的第一辆卡车于
1956
年下线,自此中国汽车工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中国第一辆汽车诞生的意义,我们现在可能体会不到。
但是对于经历过旧中国的人而言,意义极其重大,甚至可以说直击灵魂深处。
在电影《胜利之后》中,在功德林改造的战犯如杜聿明、黄维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为什么最后会彻底心服口服而不再坚持成王败寇的想法,愿意从心底接受改造,共产党短短几年的建设成就是原因之一。
电影中国家安排这批战犯去参观了武汉长江大桥,参观了第一汽车制造厂,杜聿明还亲自驾驶了中国制造的卡车。
这些经历了旧中国的人,通过深刻的对比改造了自身的认识。
苏联援建一汽的生产规模是
3
万辆
/
年。
对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来说,这点汽车产量远远不够。
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需要更多的汽车,对一汽扩大生产规模的迫切性是不言而喻的。
1965
年,一汽根据国家的指示开始了年产六万辆汽车生产能力的扩建工程。
一汽按照专业化协作生产的方式,在外部建立配套产业链体系,同时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利用搬迁后腾出来的厂房扩大产能。
一汽的六万辆扩散和技术改造工程原计划是
1967
年完成,但由于
“
文革
”
的干扰延迟到
1971
年,实际投资
6700
万元。
一汽的扩建是中国掌握汽车工业技术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
一汽的建设是在苏联援助下进行的,在建设时期我们还谈不上有什么技术能力。
一汽的扩建完全依靠国内的技术力量,一汽成功进行产能扩建是我们全面掌握苏联援助技术的重要标志!
一汽的扩建说明我们有能力在苏联援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虽然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显著差距,但我们不再是一穷二白,已经有了追赶的基础。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如果说一汽的建设是为中国卡车工业的发展铺下第一层土,那么六万辆扩散工程就是铺下第二层土。
二汽建设
二汽的规划和建设始于
60
年代,是“三线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之一。
1969
年,来自长春、北京、上海、武汉等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走进十堰大山开始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
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基础薄弱、国家投资不足,这使得二汽的建设困难重重。
面对这些巨大的挑战,二汽建设者们建设集中了全国汽车工业的力量,采取“包建”和“聚宝”的办法成功完成了二汽的建设。
包建:时任汽车工业领导人饶斌提出按照汽车的总成分工,由国内的汽车厂家分别“包建”二汽的各总成。每一个负责包建的单位“依样画葫芦”,基本照着原样再建设一个厂。包建单位实行包设计、包生产准备、包人员培训、包生产调试。在包建任务中,一汽包建了主机厂、总装厂、发动机厂等
11
个分厂,上海包建了标准件厂、钢板弹簧厂等
6
个分厂,北京包建了化油机厂,武汉包建了轴瓦厂。靠这个做法,二汽在十堰的山沟里建设了包括发动机、车架、车桥、传动轴、底盘、等在内的
27
个专业厂。
聚宝:二汽在建设中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取百家之长,把一汽以及全国机械行业和科研单位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经过试验移植到二汽生产建设上来。“聚宝”使得二汽的生产设备水平是当时全国最先进的。
二汽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一汽的设计人员协助开发的。
EQ140
型
5
吨载货车当时是在
“
以军为主、军民结合
”
的原则上,在
EQ240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用载货车,它与一汽的换代产品基本上是处于同一产品等级。
从事二汽产品开发的设计人员都是当年开发
CA140
的人员,他们把
CA140
的设计成果融合到二汽产品当中,充分体现了一汽人的全局观点,以及作为中国汽车工业
“
长子
”
的风格。
二汽的建设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是中国依靠本国的技术力量和工业体系,独立自主地建设了一座大型汽车制造厂。
这不仅是对本国技术力量的考验,更是对本国装备制造业的重大考验。
二汽装备的技术水平超过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又一次巨大发展。
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初步基础
前三十年中国建成了三家能够制造载货
8
吨以上重型卡车的企业,分别是:
济南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
济南汽车厂主要生产民用运输车辆,汽车产能是每年
5000
辆。
陕西汽车制造厂和四川汽车制造厂生产军用重型运输车,产能分别是
1000
辆和
500
辆。
三家企业生产的车型分别是
JN150
、红岩
CQ262
和延安
SX250
。
济南汽车制造厂的黄河牌
JN150
八吨载货汽车是仿制的产品。
陕汽的延安
SX250
型
5
吨越野车是自行设计、试制和生产的重型越野汽车。
四川汽车制造厂的技术来源是从法国贝利埃公司引进的四个重卡车型及其相关的三个发动机产品和制造技术。
中国重型汽车的主要问题是产量不足和产品性能落后。
1980
年全国重型汽车产量仅有
5889
辆,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
70
年代中国每年仍需进口重型汽车七八千辆。
改革开放后
:
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卡车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这个时期是技术引进和自主发展交相辉映、共同促进的时期。
技术引进的代表项目:斯太尔重型卡车技术,康明斯发动机技术。
自主研发的代表项目:一汽
CA141
汽车和平头柴油车,二汽的平头柴油车。
一汽产品换型
一汽的第一代产品整整生产了三十年。
三十年来一汽共为国家生产
128
万多辆老
“
解放
”
汽车,占全国载重汽车累计产的二分之一;向国家上交利润、税金和折旧费
65
亿元,是建厂投资的
10.8
倍。
因此一汽被扣了一定“三十年一贯制”的帽子,用以嘲讽一汽落后的产品开发能力。
“三十年一贯制”当然不是事实的全部,但是其中又透露出太多的无奈。
进入
80
年代,一汽立即着手开始开发新产品——
CA141
。
1980
年,一汽开始研制
CA141
型
5
吨载货汽车和
CA6102
汽油发动机。
1983
年
CA141
车通过了技术鉴定定型。
1987
年实现垂直转产。
1986
年
11
月
CA141
获得国家经委授予的
“
六五
”
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单项奖,并获得
1987
年中汽联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CA141
设计车载重量
5
吨,可拖带
6
吨挂车,搭载
CA6102
发动机,
5
挡变速箱,最大功率
99
千瓦,最高车速
90
公里
/
小时,百公里油耗
22.5
升,其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均达到了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一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完整的卡车制造和研发体系。
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已经发展起来了,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和条件就有能力开发出更先进的卡车产品。
在
CA141
之后,一汽第三代和第四代平头柴油车的开发也十分顺利。
1995
年
5
月,解放第三代五吨平头柴油车
CA150PL2
投产,由此与国际卡车发展趋势接轨并彻底实现了解放卡车柴油化
.
1997
年
7
月,解放第四代
9
吨平头柴油车
CA1170P2K1L2
批量投产。
同年,解放
16
吨、
30
吨平头重型柴油车试装成功,从此解放卡车进入了准重型行列,产品结构逐步向重型化发展,形成了轻型、中型、重型卡车全面发展的格局。
从
1998
年到
2004
年,解放中重型卡车连续七年取得全国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
斯太尔卡车
改革开放前中国卡车工业的状况是“缺重少轻”!
当时一汽和二汽大量生产的卡车都是载重
5
吨左右的中型卡车,重型卡车的产量很少。
虽然有三家汽车企业能够生产重型卡车,但是产量低、产品性能差。
因此改革开放之后从国外引进先进的重卡技术是当时国家的迫切需求。
1983
年中国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达成协议,引进了斯太尔
91
系列整车技术,以及配套的
WD615
发动机、采埃孚变速箱和斯太尔车桥等零部件的技术。
1984
年,随着斯太尔重卡技术的引进,由济南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重庆汽车制造厂组成的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成立,负责斯太尔技术的消化。
整车的动力
WD615
发动机则由潍坊柴油发动机厂和杭州发动机厂进行生产,变速箱在陕西汽车制造厂生产。
斯太尔
91
系列重型汽车是斯太尔公司
1978
年投产的车型,包括
4x2
、
4x4
、
6x2
、
6x4
、
6x6
、
8x8
等
6
种驱动形式,总质量从
16
吨到
40
吨。
军用车型有
4X4
越野
6
吨的
1291M
型和
6x6
越野
10
吨的
1491M
型,可以选装
ZF
变速器和
Fuller
变速器,军用车上可以装大转矩变速器。
配套的直列
6
缸直喷水冷
WD615
系列发动机有增压、增压中冷和谐波增压型,最大功率从
147
千瓦(
200
马力)到
265
千瓦(
360
马力)共
6
种,动力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的运输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