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41-世界无烟日
文字:子昱
校稿:通麦 / 编辑:e
今天(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众所周知,吸烟可以引发呼吸系统、心脑血管、免疫系统的诸多疾病。此外,吸烟还与多种癌症相关,尤其是肺癌。
2024年4月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公布了全球各地区在2022年的癌症统计数据。数据显示,
肺癌也是造成最多死亡的恶性肿瘤
,全球每年新发肺癌病例约250万,占到了全球癌症病例数的12.4%
(其次为乳腺癌,11.6%)
。
这也意味着肺癌
重新超越
乳腺癌,再次回到
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
的位置,
重夺榜首
。此外,肺癌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每年估计有180万人因肺癌死亡
(18.7%)
。
防治肺癌的形势愈发严峻
,作为一种熟悉又陌生的疾病,遗憾的是,我们对于肺癌还有太多的未知。
和乳腺癌不同的是,由于肺脏位于胸腔内部,我们并不能直观地看见肺部肿瘤
。古代医书里面也没有“肺癌”这一疾病名称,但我们依然可以
从古代医书的记录中发现肺癌的蛛丝马迹
。
例如《素问•咳论》中记载:“
肺咳
之状,咳而喘息,甚至
唾血
……而面浮气逆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
》里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
脱肉破胭
,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这些描述与晚期肺癌的表现十分相似。但由于肺癌的早期表现与肺炎、肺结核较为相似。特别是某些患者原本就患有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他们平时就经常出现咳嗽、咯血等,更容易被忽略。
因此早年间
人们并不能正确了解肺癌
,也没有将肺癌视为一种单独的疾病
。
在16世纪时,欧洲人注意到
矿工们罹患肺部疾病的比例出奇地高
,有人已经报道了这些矿工们罹患肺疾病后
咳嗽
、
胸痛
、
气短
等症状。但鉴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且部分矿工明确是
尘肺病
,这一现象也没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1879年,两位奥地利医生Harting和Hesse对彼时Schneeberg矿区因矿工病死去的20例矿工进行了尸检,
明确这些人是
死于肺部肿瘤
。这时人们才意识到,以前许多被认为是肺炎等其它肺疾病的患者其实是得了肺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大发展,
尤其是1895年伦琴发现
X射线
,医学家们有了更多的手段用以探寻人体的秘密。
伦琴用X光拍下了妻子安娜的手
X光片中,婚戒依稀可见(图:Wiki)▼
彼时的医生们发现,
肺癌的发病率呈现
逐年上升
的趋势
。对此有相当多的观点,比如工业发展带来的空气污染、战争期间毒气的使用,甚至1918大流感带来的并发症等等。
20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
氡
”,
作为一种放射性气体,这对人体有着
显著的致癌作用
。恰好氡在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铁锑矿和约阿西姆斯塔尔地区的含量很高,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矿工群体肺癌高发。研究表明,氡浓度每增加100Bq/m³,发生肺癌的风险增加8%。
现在经过上百年的研究,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些
容易导致肺癌的危险因素
。
首先就是吸烟或者被动吸烟,这是目前全球公认的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一项Meta分析显示,
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为不吸烟者的
2.77倍
。2021年发布的《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中将吸烟包年数≥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的人群视为肺癌高危人群。
被动吸烟主要见于女性
。2003年的一项Meta分析表明,非吸烟人群
因被动吸烟导致肺癌发生的危险增加24%
;此外,另一项研究则显示,暴露于室内煤烟环境中可使肺癌风险增加1.42倍。
其次,某些工种由于
职业暴露
也会增加该群体发生肺癌的风险。除了上文提到的矿工以外,长期接触包括
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
等物质的人群罹患肺癌的概率均升高。
还有的群体长期暴露于
辐射环境
中,也可能增加肺癌的风险。
此外,
某些患有慢性肺部疾病或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也属于肺癌的高风险群体
。例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也与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
,左右各一。
在其宏观形态上,左肺分为两叶,右肺分为三叶
。气管在胸骨角平面附近分叉,形成左、右主支气管,这两者再分出2级支气管进入肺叶,被称为肺叶支气管。
进一步细分,肺叶支气管进入肺叶内部,分成较小的3级支气管,即为
肺段支气管
。肺内的支气管又经过多次分支形成许多更细小的
支气管
,这些细支气管末端扩张形成囊状结构,囊的周围有许多突出的小囊泡,这些小囊泡被称为
肺泡
。
在各种
致癌因素
的影响下,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肺泡上皮细胞就可能发生变化,导致肺癌的发生。
早期肺癌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也可能表现为咳嗽、痰中带血、胸痛等
。随着疾病的进展,肿瘤逐渐增大,并可能侵犯周围器官、远处转移等,
危及生命
。
2024年3月,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新发肺癌患者106万例,高居我国
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名
,占全球40%以上
;此外,每年因肺癌死亡高达73万人。肺癌的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由于
肺癌起病极为隐秘,早期症状不明显
;尤其是何时出现症状与肿瘤大小、位置等因素相关,如果肿瘤离血管、神经等敏感部位较远,早期就不容易出现症状。
此外,早期肺癌的一些症状还可能与肺炎、肺结核等疾病类似,给鉴别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其
不确定性、非特异性
使得出现肺癌后极容易被忽视。随着疾病的进展,
许多病人在出现明显症状就医时,
病情大多已进展到中晚期
,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生存结局。
研究表明,早期肺癌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其5年生存率超过60%;原位癌患者及时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更是接近100%。
故而现在强调
早诊断早治疗
,尤其是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接受体检。常规检查如胸部平片、CT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肺癌的风险。
CT年度筛查
能发现85%的I期周围型肺癌,术后10年预期生存率超过90%
。
早在1895年,苏格兰外科医生William Macewen
(1848-1924年)
就开展了
全球首例肺切除术
,成功切除患者的左肺。但在19世纪,医生们并不熟悉呼吸系统的生理状态,早期肺切除术后患者生存很差。
1933年4月5日,美国医生
Evarts Ambrose Graham
(1883-1957年)
进行了一次左全肺切除术及多个纵隔淋巴结切除。该患者活到了78岁,直到1963年才去世。Graham的手术向全世界表明,
肺切除手术完全可以治愈肺癌
。
我国也在1941年由北京协和医院的
张纪正教授
成功完成亚洲第一例肺切除手术
。
此后历经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从早期的
开胸手术
,到现在的
胸腔镜手术
;从早期的
单侧全肺切除
,到后来的
肺叶切除
,再到近年来的
肺段切除术
:肺癌手术朝着
微创化
方向
不断发展。
这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保留患者更多的肺实质,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肺癌外科治疗技术
日臻完善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此外,
放疗技术
的成熟,以及近几年新研发的
化疗药物
以及
靶向药物
也使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愈发多样化,患者的疗效以及存活率越来越高。
最重要的是,上个世纪末美国免疫学家
James P. Allison
发现抑制CTLA-4分子能激活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日本生物学家
本庶佑
则发现了T细胞抑制受体PD-1,2013年依此开创了
癌症免疫疗法
。
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也使肺癌患者的
治愈率更高、生存时间更长
,为精准医学、个体治疗、精细管理提供了更多手段。
2021年PD-1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开启免疫治疗的普惠时代
。
与上个世纪相比,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可以对付肺癌的手段;但依然有太多谜团等待我们去揭晓。甚至我们至今都在
探索一种更好地办法能够在第一时间识别肺癌的发生
。
AI+医学模式或许会是一条出路
研究显示,目前的AI医生在诊断早期肺癌的准确率、敏感性等方面已经超越了人类医生(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