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陆家嘴传媒
专注新金融、新价值、新思维的金融人知识分享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互联网坊间八卦  ·  百度风投CEO回应:错过DeepSeek,是 ... ·  昨天  
互联网坊间八卦  ·  百度风投CEO回应:错过DeepSeek,是 ... ·  昨天  
金融早实习  ·  安永2025毕业生招聘及薪资待遇介绍! ·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2月8日-实习日报|科学家天使基金+国投孚腾 ... ·  2 天前  
Wind万得  ·  主流券商解读证监会新政 ·  2 天前  
国际金融报  ·  一天之内,万科的两波人事变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陆家嘴传媒

为什么勤劳却不一定富有?陈志武教授新书《财富的逻辑》 | 书讯

陆家嘴传媒  · 公众号  · 金融  · 2021-03-03 17:58

正文

财富是什么?

财富从哪里来?

地大物博就能创造巨大的财富吗?

为什么20世纪突现财富增长大爆发?

泡沫个个不同,破灭每每相似……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地大物博”的国家并不一定拥有更多财富。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能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与其相匹配的金融创新体系,才是更有价值的。

当今时代,经济已经从“无商不富”过渡到“无股权不大富”,金融已然成为现代财富机器的核心引擎。

在《财富的逻辑》中, 陈志武教授详尽地分析并回答了一系列关于“财富”的根本性 问题, 列举中外金融市场泡沫,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透彻解析现代财富机器的运作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中肯的建议。

有理论、有案例、有分析、有数据,议题更丰富,解读更为深入、透彻,为普通人提供创富的可行性方案。

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更让我们透彻地了解现代财富机器的运作机制。

陈志武

华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与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曾获得默顿·米勒奖。专业领域为金融理论、股票、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他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系列纪录片《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文摘节选】财富、资本与价值观念

感谢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生产能力,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中国满足自己的吃住行的能力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不再为温饱而担忧。在这时,中国也在从生产制造型国家向财富型国家转变。

人类经济和非 经济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价值。 不管价值的创造方式是靠苦力,靠资本,还是靠无形的管理技能,靠“投机倒把”跨地运输,靠独到的“投机取巧”理念……这些都是道德的、受正面欢迎的致富方式。 只不过,在农耕社会甚至工业社会里,人们对价值只有狭义的定义,只把价值与温饱、衣食住行联系在一起,“民以食为天”的意思即在此。 也就是说,只跟有形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任何不能吃、不能穿、不能住、不能行的自然就没价值。 所以,只有创造出“东西”的生产活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活动。 正是出于这种农耕价值观,“投机倒把”的商人就成了“剥削者”,因为他们只是把“东西”从一地运到另一地,没有再生新的“东西”; 知识分子也没有创造价值,因为他们也没有制造任何有形的“东西”,所以才有“臭老九”之称。

这种狭义的价值观不仅在中国传统中存在,而且在近代之前的世界历史中也一直占主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在温饱的边缘挣扎了几千年,由于生产能力所限,一直没有产生足够的剩余,主流社会中的大众当然就没有太多物质消费之外的奢望。按著名经济史学者安格斯·麦迪逊的估算,在公元元年时,中国的人均收入大约相当于今天的450美元,平均一天 1.2 美元左右,在那种收入条件下,当然只有“生产”才是价值创造。到 1500 年后的明朝中期,仍然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生产能力稍有增长,人均收入相当于今天的 600 美元。然后,从公元 1500年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1820 年,中国人均收入基本没变,仍为 600 美元。

经过近 100 年的折腾,到 1913 年时,人均收入降到 552 美元。只要每人每天的收入低于 2 美元,人的诉求很难超出物质或者说“东西”,社会对价值的典型定义当然离不开“东西”。在连温饱都很难保证的情况下,没有剩余,自然就没有太多财富可言了。

从财富载体的变迁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一历史进程。亦即,生产收入有了剩余,有了“财富”积累之后,财富以什么形式保值并升值呢?以前,由于人类生产能力有限,财富积累微不足道,即使有一些剩余, 财富的载体无非是最为原始的土地、房屋和贵重金属,还有就是少量的信贷 。也就是说,在传统社会里,连财富的载体也是以耐久性强的“东西”为主,一种“东西”越耐久,它作为财富载体的吸引力就越强,而像金融契约、证券、基金等这些非“东西”的财富载体只是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换言之,从需求的角度讲,在过去人们总在为温饱生存而挣扎、没有收入剩余的时候,人们自然没兴趣在耐久的“东西”之外寻找更方便、流动性更好的财富载体了。所以,在中国,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之前都还没有股票、债券等金融证券,就不奇怪了。

在西方,简单的金融证券最早出现在 13 世纪中期的意大利,但开始发展得很慢。到 15 世纪末,佛罗伦萨的富裕家庭的财富组合中,大约1/3的财富投资在土地,1/3在企业所有权,剩下的1/3在金融票据和证券中,那可能是人类最早以非“东西”形式承载这么多财富的地方了。16世纪后期,股票、债券在荷兰、英国出现新的发展,人类财富载体品种从“东西”进一步向契约产权迈进,越来越金融契约化、票据化。但真正从本质上改变财富载体,使财富载体金融化的程度大规模上升,还是 1780 年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的事情,机械化生产大大提升了人的生产能力,不仅使穿、住、行所用到的东西供应量大增,而且使食物类东西的生产供应很快不成问题,农业也逐渐机械化。工业革命使人类的温饱问题不再是一种挑战。按照安格斯 · 麦迪逊的估算,西欧国家的人均收入在 1700 年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 1 024 美元, 1820 年工业革命初期时为 1 232 美元,但到 1913 年时增长了两倍,上升到 3 473 美元。这些说明,在西方社会,财富快速跳跃的时期开始于 19 世纪,一下子,人类的生产剩余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财富积累猛增。随着财富规模的膨胀, 人们越来越感到土地、资源、耐用品作为财富载体的局限性太大,既没有流通性,增值空间又太有限 。对流通性更好的金融投资品种的需求自然就产生并快速增长了。特别是到了 20 世纪,一方面,西方国家的人均收入从 1913 年的 3473 美元上升到 20 世纪末的 25000 美元左右,另一方面,一场金融革命发生在美国,通过经济全球化,这场金融革命被推广到众多其他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

按汇率计算,中国人均 GDP 在 2006 年为 2042 美元,首次超过2000 美元。每天的人均收入超过 5 美元,在解决了吃穿住行的基本物质需求之后,中国人的剩余收入已经越来越多。现代工业技术加全球化了的贸易市场体系,使我们的温饱安全已不再有问题,具备这种生产、制造“东西”的能力之后,以“制造东西”“种植粮食”为核心的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活动已不再是价值创造的主旋律了,这不是说不需要传统的“生产”活动了,这些“生产”当然是基础性的,是经济存量。

我们说的意思是,今后中国经济的价值增量不会再是主要来自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而是来自金融交易、财富投资管理、医疗健康、文化艺术、休闲养心等“服务”业。也就是说,在“生产国家”里,物质生存还是一种挑战,“东西”的“生产”是主要的价值创造途径;在“财富国家”里,物质生存不再是一种挑战,机械化的工业生产能力已超出了人的“东西”生活需要,如果再扩大生产,就会创造“负价值”,在这种社会,新的价值创造活动主要来自提供更好的金融安排,把人们各种未来风险规避好,让财富由更好的保值增值载体来承载,提供更多扩展人生体验的途径等。

表面上看,这些话太抽象,也似乎不言自明。但实际上,在实现从“生产型国家”到“财富型国家”的转变之前,中国社会首先需要转变“价值”观念,改变只认“生产”才是创造“价值”的农耕时代观念,改变过时的劳动价值论,否则中国社会很难在价值链上有实质性的升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