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瑞鹤图》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古代书画展也排起了长队:
或许是看到了大家对传统书画的热情,各大博物馆相继拿出压箱底的展品,前段时间,辽宁博物馆的展出,《洛神赋图》、《簪花仕女图》,最懂书画的皇帝宋徽宗赵佶的亲笔画作《瑞鹤图》……随便拿出一件都值得专门去趟沈阳,辽宁博物馆门口迅速排起了长队……
各大博物馆展出重量级藏品,参观人数更是可观,
是时候来聊一聊中国画了。
越来越觉得,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我们,中国画是一种提醒,提醒现代人亲近自然。
宋徽宗《溪山秋色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自然是什么呢?
自然(Nature),是指不断运行演化的宇宙万物。
汉语中的“自然”一词来自老子,但老子似乎没有特别提到语义发展以后的所谓自然,但他的返纯返朴的要求,实际是要使人向自然接近。
在中国绘画史上,与自然亲近的画家比比皆是,范宽曾拜当时公认的山水大师李成、荆浩为师,把他们的作品当做典范效仿、临摹。
后来,他在终南山发现了绘制山水的秘密,“与其师于人者,不若师诸造化”,决定直接在与真实景物的接触中创作,遂移居终南太华山中,日日与山面对,观摩写生,体会山水的灵魂。
这大概就是庄学的艺术精神,“只有在自然中方可得到安顿”,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及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地亲和关系。
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206.3×103.3cm,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现代社会是一种断裂的状态,我们不需要知道麦子如何播种、收割、研磨,不需要生火、发酵,用钱作为交换就能吃到馒头,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但也让我们逐渐忘了事物之间的连接,碎片化的信息好像在知识层面把我们困在了某个极小的角落。
自然的面貌是混沌的,似乎山川大地、花鸟鱼虫,每一种都相互关联。
元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28.4
×
93.2cm,纸本设色
在自然中,总觉得踏实,一部分是由于天性亲近自然的生物本能,但更多的是感受,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与自然之间的微妙的、隐秘的连接。这种踏实,对于我们的作用,借用徐复观先生的话说,“我想,假使现代人能欣赏到中国的山水画,对于由于过度紧张而来的精神病患,或者会发生更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