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意思教练
由两位500强企业高管、资深领导力教练Hubert&高琳创立的职场成长基地,有趣的课程和干货分享,全面提升职场人的领导力、沟通能力、情商、战略思维。跟有意思教练一起,让生活更有意思,让职场更有意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有意思教练

高琳:“选择和努力”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终于有答案了!

有意思教练  · 公众号  ·  · 2020-12-21 08: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有一次,我们 90后 的运营小朋友跟我要反馈,我想了想说:“嗯,不错!挺努力的!”


没想到他哭丧着脸说:


“老板,现在夸人家努力是骂人的,只有实在想不出来要夸什么了,才夸人很努力的。”


啊? 从什么时候“努力”成了个贬义词了?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可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你的选择一定对呢?


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一样的价值,那什么样的努力最有价值呢?


2021 年就要来了,在为自己制定新的努力目标之前,这几个问题如果没有考虑清楚,新的一年,又将是白努力了!


来源:《苦甜曼哈顿》


01/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一样的价值


有一次,我在一个知识付费平台说起我在知识星球带读书需要助教。


马上有一个人给我留言说:“高琳老师,我来给你当助教吧!我一年读 200 本书。”


呃, 你知道比真懒惰更可怕的是什么吗?


是假努力!


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加班而加班,为了打卡而打卡。


努力,一旦变成了表演,就成了一种形式。


这样的努力除了感动自己,并没有成长。


在跑步机上跑的再起劲儿,也不过是原地踏步!


这种原地踏步可能是平台不对,方法不对,也有可能是根本没找到做这件事情内在动力。


那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努力呢?


来源:美剧《河谷镇》


1. 有反思复盘的努力


我经常看到有人读书打卡、发思维导图或者读书笔记,号称“以输出倒逼输入”。


但你仔细一看,发现不过是摘抄了一下书上说了什么,没有一句自己的思考。


在我的知识星球,我也让大家写读书笔记,但我不欢迎这种“知识的搬运工”。


因为这种毫无自己思考的读书, 可能会产生新的知识,但不会产生新的认知, 更不能把新的认知和自己现有的认知进行整合。


“以输出倒逼输入”这句话没错,但前提是高质量的输出。


至于“输入”并不一定非得是读 200 本书,20 本书能把它吃透了就不错了!


永远不要用努力代替思考。


我曾经看过一个比尔·盖茨的纪录片。


讲他每年都会安排两次一周的时间,什么都不干,专门用来阅读文章(他的最高纪录是112篇)和书籍,学习新技术,勾画更远大的图景。


你可能会说了,那是因为他有钱有闲啊!


错了,他从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这样做了,甚至在微软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也不曾间断过。


当然,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留出整整一周时间干这事儿有点太奢侈了,但是每天都花 10 分钟写一个“反思复盘”,这点儿时间总有吧?


失败的时候需要复盘,只有这样才知道下次怎么才能做的更好。


成功的时候也需要复盘, 因为即便做的好,如果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好的,那下次就无法复制这种成功。


要知道,现象是很难复制的,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再次成功。


来源:网络


2. 有内在成长的努力


前两天我去一家公司做《故事力》的直播,讲到「改变的故事该怎么讲,才能让老板感受到你的成长?」时,有人在评论区问:


“老师,可我一直在这家公司做同一份工作,在过去几年并没有什么改变啊?”


事实上, 改变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改变,一种是内在的改变。


外在改变,就比如职位,级别等等,这些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很正常啊!升职又不是年年有的!


内在改变:可能你以前比较胆怯,开会的时候不敢发言,现在你能够在很多人面前大胆发言了。


这也是一种改变啊! 这种改变叫做 —— 勇气!


但如果你告诉我,你既没有外在的成长,也没有内在的成长,那你的问题就不是讲不出来故事了,而是,呆在舒适区太久了!


很多时候,外在的改变不过就是内在改变的结果而已。


来源:《苦甜曼哈顿》


3. 清除障碍的努力


我在做高管教练的时候,经常会在总结的环节,让被教练的人写下来自己接下来需要做的改变。


我会在纸上画两栏:


一栏是他需要多做什么(+),

一栏则是他需要少做什么,甚至不做什么?(-)

每次被教练的人都一脸懵的看着我,啥意思?


啥叫少做或者不做?


我有一个高管客户,他和下属的沟通表面还算顺畅、但信任关系一般。


后来我发现,他特别喜欢在下属做错事儿的时候,来一句: “看吧,我早就跟你说过吧!”

这样做看似无伤大雅,但却是非常没有同理心的一种表现。


本来别人就被自己的错误感到内疚呢,你还来这么一句,等于在人家伤口上撒盐。目的呢?不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最对的!


当看清这一点之后,他下定决心以后要少说或者不说这样的话。


每次话到嘴边,就试着咽回去。慢慢的,下属和他更亲近了。


我们打小就被父母、老师教育要多学习,多干活,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这个重要的道理:


比多干点儿什么更重要的是,是少干点儿什么?

总之,没有系统的学习思考,没有深刻的内在剖析,没有痛苦的决断,那些看似的努力,不过就是用来安抚自己躁动的内心,并没有什么价值。


而那些有价值的努力都有一个特点 —— 都是经过选择之后的努力。


选择之后的努力,更有价值。


来源:《苦甜曼哈顿》


02/

努力和选择,哪个更重要?

—— 你要努力的去选择


努力和选择,哪个更重要?


这是很多人都在讨论和纠结的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当然是选择重要喽。


无论是职场还是情场,没选对方向,再怎么努力也白搭!而且还容易陷入“努力也没用,还是算了吧”的认命心态。


然而, 正是这种“选择”焦虑让人反而不敢做出选择。

想当年我打算从企业出来创业的时候,就反复思量:


“哎呀,我这个岁数老了点儿吧,我这个跨度大了点儿吧?万一这一步选错了怎么办啊?”


就这样思前想后竟然想了一两年,越想越郁闷。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


像我这样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那种选择叫做“混”!


我们经常把“选择”当作名词,好像它就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却忘了它其实也是一个动词。


来源:《苦甜曼哈顿》


我们需要努力的做好每一次选择! 但这不代表每一次选择都必须是对的。


所以,最后我跟自己说:


“好吧,我给自己两年的时间去努力,如果事实证明我选择错了,我压根儿也不是创业的料,那大不了我滚回来上班好了。”


所以,现在每当有学员问我:“老师,我怎么才知道自己是努力不够还是方向选错了?”


我都会告诉他们:


谁也不知道这个道题的答案,我也不例外。成长从来都不是线性的,没有太多的可预测性。


但我能告诉你的是, 如果你不努力,你就没有选择的资本。


每一次选择,都是人生的伏笔。


努力,会让你的选择更有质量,你埋下的伏笔日后才能派上大用场。


来源:《苦甜曼哈顿》


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天赋使命——也就是所谓的“天职”。


但“天职”并不是选择出来的,“而是由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 ”


这可不是我说的,是稻盛和夫通过自己的经历,总结出来的。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样一个企业家,大学刚毕业的时候 被迫分配去研究新型陶瓷 ,因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也没有兴趣。


他想辞职转行但没有成功,只好继续留在公司。


绝望中的稻盛和夫清醒了:“只是因为感觉不满就离开公司,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


于是他做了一个选择: 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心态”。


他告诉自己:


“即使做不到很快热爱工作,但至少‘厌恶工作’的负面情绪必须从心中排除。


我决定倾注全力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再说。”


开始时,有一半是强迫自己,但后来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做出成绩,这种积极的反馈帮助他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


再后来,就大大超越了喜不喜欢这样的层次,感觉到了这项工作所包含的重大意义。


所以,你说究竟是“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呢?


也许,正如比尔盖茨所说: 人生最好的选择,就是努力。


来源: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


-最后-


很多人知道“现代选择学之父”迈克尔·雷在其畅销书《成功是道选择题》中说的这一句话:


“许多人获得了财富、荣誉,但内心却越来越痛苦,觉得生活缺乏意义,其根源就是最初的选择出了问题。”


却很少人还不知道后面其实还有一句:


“努力不达标时就用浅薄的脑子‘深思熟虑’做出选择,‘一条路走到黑’才觉得自己错了,太晚了。”


努力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基础。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眼瞅着新年快到了,又该到制定新年计划的时候。


与其让自己努力的立新的flag,不如先努力的反思旧的一年。


复盘一下自己过去这一年的努力,你的内在成长是什么?什么阻碍了你进一步的成长?


也许你需要在现有的方向上更努力,也许你需要选择一个新的方向。


努力,让你的选择更有质量。


选择,让你的努力更有价值。




Coach Time


你做过

最正确的一次选择是什么?


推荐阅读

关注“有意思教练”,回复 “知识星球”、“英雄” ,扫码进入知识星球, 成为自己故事里的英雄


有意思教练

高琳

最会讲故事的高管教练

有意思教练CEO

国际教练联盟认证高管教练

畅销书《故事力》《职得》作者

英国工商管理博士

20年世界500强高管经验

擅长讲故事、撒狗粮、熬鸡汤加干货。帮你外在成长添能力,内在成长练心力。

快快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职场更有意思,生活更有意义!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