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院外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家里不建议安装摄像头?民警提醒! ·  昨天  
半月谈  ·  陈晏被提起公诉! ·  2 天前  
中工网  ·  胡劲军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 ·  3 天前  
中工网  ·  胡劲军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 ·  3 天前  
半月谈  ·  全力合围,“职业闭店人”这下悬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院外

人造空间中的形象|施莱默的“怪诞人形1号”|包豪斯人

院外  · 公众号  ·  · 2024-04-13 19:36

正文

‍‍
EXTITUTE |BAU学社|媒介论与空间论的会通
文| Trosten BLUME 译校| 王思凡、 陆怡舟 责编| BAU+

院外陆续整理包豪斯人的内容:以与包豪斯相关的个人的创作与经历为主要线索,以现代主义运动可容纳的多样性及其深度,考察每个个体对新的共同体信仰的不同预见。这项工作不止于填补某段被忽略的空白,或是重新打捞包豪斯的历史遗珠,更希望能够打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本次推送介绍的是 施莱默创作于1923年的《怪诞人形1号》。 他概述自己的中心主题是 他概述自己的中心主题是有生命的有机人体与建筑立体空间之间的联系。 施莱默以建筑师应用于现实空间和画家应用于虚构空间的相同的建构性思维为基础,重新塑造了人的形态。 这个雕塑实际上可能是一个可以逆转的形象,甚至是一个将崇高转化到滑稽的界限的形象。 奥斯卡·施莱默在人造空间中创造的人形反映了工业时代中人类环境的技术化。这些作品严肃认真,但又不乏讽刺的意味,将人类适应“机器时代”的逻辑和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接受“时代的标志”,”机器“和“抽象”时,他试图通过他的艺术去创造一种新的,普遍有效的,人类的本质形象,这些人为的“最高感知和最高概念的人格化”,悬置了现代人的内在冲突,也创作出了令人惊叹的“神迹形象”。 BAU学社目前整理出一些公开的基础材料,希望之后能够透过回溯性的历史动态构成,挖掘出新的视角和思考维度,并期待有志于此的同道加入,切磋砥砺。
他重塑并重新解读人类形象的特点在于,为几何构造的抽象人形构思和设计了人造的“生存环境”。
Oskar SCHLEMMER|1888年 9月4日 -1943年 4月13日
施莱默在《三元芭蕾》里扮演的“土耳其人”
施莱默的怪诞人形1号|2009
本文3000字以内
人类总是在寻求他自己的同类,或者自己的相似体,或者无与伦比的个体。他寻找的是他的对应物, 超凡脱俗之人 ,或者一个幻想的形象。

——奥斯卡·施莱默,1925

现代主义先锋派创造出了许多以人为元素的准人造形象以及技术化的人类分身。展示橱窗中的人体模型和服装支架、牵线木偶和关节人偶、机器人和机械人偶,假肢佩戴者和解剖模型,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神秘的存在,在栩栩如生的欺骗性和强烈的人造性之间摇摆不定。
在包豪斯,尤其是奥斯卡·施莱默为这一仿人造的宇宙做出过重大而独立的贡献。他重塑并 重新解读人类形象的 特点在于,为几何构造的抽象人形构思和设计了人造的“生存环境”。在他的随笔,日记和信件中,他反复提到人体在空间中的“流体”——灵韵。这种“流体” 一方面是空间的效应,由人类的形体以及这种形体在空间的内外运动产生。另一方面,它也是想象的媒介,那是在建筑环境中知觉到的身体,无论是由他自己还是由其他人感受到的。
1925年,施莱默在发表于第四期包豪斯丛书《包豪斯舞台》的文章“人与人造形象”中,总结了自己的核心主题,活生生的有机人体与建筑立方体空间之间的联系:“立方空间的法则是那些无形的平面和立体关系的线条交织……相反,有机人体的法则要在他内部看不见的官能中才能发现:心跳,循环,呼吸,大脑和神经活动。如果这些是决定性的,那么中心就是人和人的运动和发散创造出来的一个想象的空间,而立方体的抽象空间只是这种流体的水平支架。”

施莱默寻求人体基本概念的图像等同物,这也与他新提出的基本空间概念相关,他试图将仿人造物的体形与建筑空间联系起来。通过一种初步的重新阐述的形式甲胄, 施莱默以建筑师应用于 现实空间 和画家应用于虚构空间的相同的建构性思维为基础,重新塑造了人的形态。
但是,施莱默与包豪斯的同事瓦西里·康定斯基不同,康定斯基从一个完全脱离现实世界对象的角度来研究颜色、形式和表面组织的基本规律,而 施莱默从未放弃过他所认为的“可见世界”中的“最高贵”的主题:人的形象。 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他被任命为包豪斯形式大师前后),他的注意力不再仅仅专注于绘画领域,而且还转向了舞蹈表演和雕塑。
作为一名舞者和编舞者,施莱默在自己的《三元芭蕾》中研究了身体运动的空间塑形机制,并发展出了可以兼作运动轨迹的雕塑模型和运动编程媒介的服装。与此同时,施莱默的雕塑作品也表明了建筑空间与人体空间之间的差异。他的雕塑作品大部分创作于1919年至1923年间。通常他会使用浮雕来表现立体构造的人物形象,而这些形象是从平面中浮现出来的。

还有许多与建筑相关的作品,例如1923年为魏玛包豪斯大展而创作的工坊大楼的墙面装饰,他用石膏和砂浆将壁画与雕塑浮雕结合在了一起。同样也是在1923年,就是罗塔·施赖尔败走舞台工坊,将负责人职位转交给他的那一年,他还创作了两件三维立体的雕塑,除了一件“抽象人形”之外,他还创作了一件“怪诞人形”,并使用了相同的材料制作了两个版本。
怪诞人形1号 奥斯卡·施莱默|1923
1924 年1月8日,奥斯卡·施莱默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当然,雕塑就其本质而言,必须以最纯粹的形式作为一个三维的物体实现, 这与绘画的本质不同,绘画关注的是平面性。平面的图像 存在于两个维度(高度,宽度)之中,而且,它可以在一个瞬间、从单一的视角去把握。但是,雕塑是三维的(高度,宽度,深度),它不能在一个瞬间,而只能在一系列的位置和对应的视轴上去把握。既然雕塑无法在单一的视点被捕捉到,那么它就强迫观众发生运动,只有印象的总和才构成了对雕塑对象的理解。因此,在环绕雕塑时如果无法产生一系列的惊喜,而只是重复观看 (对于所有立体塑像都是如此) ,那就不是 雕塑的基本要素 。”
一件“真正的雕塑”绝不应该以表面投影的方式呈现自己,“从而让它作为一个物体的感知变得多余”。 因此, 某种程度上,只有当雕塑的视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时,它 才可以被称之为雕塑。

怪诞人像只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这一要求。它并不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雕塑”,而是一件双面浮雕,明显地侧重于正面轮廓,尽管狭窄的侧面也提供了对比和独立的视角。
这种抛光的细纹坚果木制成的雕塑给人以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神话生物的形象, 这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非凡的人造物并不是人像变形的结果,而是通过塑造形态的基本过程产生的人类特异的形象。 材料经过精心的处理,没有一丝情绪化的手工处理,没有任何手工工序造成的表面不规则,也没有人物塑造的不确定性,这个生物已经通过严格的几何构造逻辑和立体造型,它的S形曲线向空间摆动像一个波浪,同时又由垂直轴的支撑,并形成了凹凸感。

如果不是因为由象牙片和金属扣做成的眼睛,以及用心形的象牙做成的嘴巴,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出人类形象的暗示。因为这些,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个异想天开的雌雄同体,一个似乎是悬挂在垂直的金属轴上的有机结构。这个轴被插入一个超大尺寸(至少与整个人形相比)的脚型中。这个轴也可以使人形旋转。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可以把玩它:这取决于脚尖的方向,可以产生各种联想。如果脚尖指向人物想象中凝视的方向,那么效果是怪异的,滑稽的,甚至是怪诞的。如果它指向了另一个方向,那么它就变成一种高高在上的人造形象,呈现出可悲而庄严的严肃态度。 这个雕塑实际上可能是一个可以逆转的形象,甚至是一个将崇高推向滑稽的界限的形象。而施莱默对滑稽和讽刺并不陌生, 特别是在他的舞台作品中(他曾表演过一个音乐小丑)。

奥斯卡·施莱默在人造空间中创造的人形反映了工业时代中人类环境的技术化。这些作品严肃认真,但又不乏讽刺的意味,将人类适应“机器时代”的逻辑和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施莱默并不是在倡导人类屈从于机械的构造原理和规律, 在接受“时代的标志”,”机器“和“抽象”时,他试图通过他的艺术去创造一种新的,普遍有效的,人类的本质形象,这是一种将会证明新的普遍意识和新的尊严的形象。 然而,这些人为的“最高感知和最高概念的人格化”,悬置了现代人的内在冲突,也创作出了令人惊叹的“神迹形象”。
抽象人形| 施莱默|1921-23
版权归译校者所有, 译校 者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 Bauhaus: A Conceptual Model |2009
未完待续
BAUHAUS 1923
▂ 人造空间中的形象|施莱默的“怪诞人形1号”
以关系取代体块|莫霍利-纳吉教学中的空间结构
联觉和动态 |库尔特·施密特的“形-色器”
我们存在着!我们准备着!我们将会成功!|正式公开的先锋派自我发现的过程
现代中庭屋的类型化与标准化 |魏玛的霍恩住宅
▂ 物理世界中的心理空间 |校长办公室的理念与现实
▂ 从包豪斯的陶器到工业产品的开发实验室
现代主义梳妆台上的“精心梳妆” |马塞尔·布劳耶的 女士梳妆台
校长桌上的台灯
院外计划 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 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这一目标。
《施莱默的书信与日记》中译本序
为了更好地 完成本书的翻译,更是为了让翻译能够成为深入研究的开始,译者在整个校译过程中与有着 共同志趣 的学者们建立起专业上的联系,其中有英国的 现代戏剧史和表演方法论研究者梅丽萨·崔明翰。她于2011年出版的《包豪斯剧场:奥斯卡·施莱默的现代与后现代舞台》,是近年来屈指可数的关于施莱默与包豪斯的专项研究。在了解到“BAU丛书”的系列出版与研究计划之后,她特地为这一中译本撰写了序。
上|这些书信与日记是唯一的一份关于这一二十世纪早期最为重要的艺术教育体系的个人记录。
下|施莱默显露出了对包豪斯计划中世故一面的忧虑,同时也渴望自己的剧场计划能够获得成功……
当前的这一“包豪斯情境及当代条件”研究计划,正可以从包豪斯以及施莱默被迫阻断的地方重新将其接续起来。
合集 2017/18 - 2021/23
院外 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 BAU学社 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 星丛共通体 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 回声·EG 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 批评·家 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 BLOOM绽 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