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中国滑雪市场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对未来产生无限期待:中国未来会成为亚洲最大的滑雪国家吗?崇礼会成为雪友们魂牵梦萦的滑雪城市“崇礼国”吗?长白山、阿勒泰会发展成中国人自己的“粉雪天堂”吗?……
每当雪圈儿里的“老司机”们聊起曾经滑过的雪场时,出现的往往是法国、瑞士、奥地利、美国等地的知名滑雪场。似乎只有欧美才有世界级的滑雪场,日本最多勉强搭点边,中国则只与初学者、Low等相关。客观地看待滑雪世界,阿尔卑斯和北美的土地上确实孕育了这个星球上最受欢迎的滑雪度假区,以及强大并先进的滑雪度假管理公司。
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滑雪经济的繁荣呢?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是发达的国家经济和国民生活水平?或者说是取决于社会大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与参与程度?未来中国的滑雪市场究竟又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呢?
笔者在此以“大型滑雪度假区(滑雪场)”,即单个雪季滑雪人次超过100万的滑雪度假区为切入点,探讨大型滑雪度假区成功所需的要素,并猜想未来中国出现大型滑雪度假区的可能性、以及最可能出现的地区。
2016-17雪季,全球滑雪人次每年超过100万的度假区共有
48个
(瑞士人Laurent Vanat的统计,基于过去5年的数据均值)
。
根据相关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又补充了瑞典的Sälen、Åre以及挪威的Trysil这三家年滑雪人次稳定超过100万的度假区。大体上,每个冬天能够吸引滑雪人次超过百万的滑雪度假区基本稳定在50家左右。那这些度假区都在哪呢?
图1 大型滑雪度假区分布
(资料来源:VSKI Research,整理自
Vanat L.2014 International report
on mountain tourism. 2017)
共51的榜单中阿尔卑斯四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瑞士)占据其中的41席,阿尔卑斯滑雪胜地可谓名副其实。其中客流量最大的度假区是位于法国滑雪天堂(Paradiski)的
拉普拉捏(La Plagne),每年滑雪人次超过250万
。
拥有大型滑雪区最多的国家是总人口仅875万的
奥地利
(注意,不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亚)
,共拥有15家年滑雪人次超过百万的滑雪度假区。进一步研究,笔者发现奥地利滑雪的中心——
蒂罗尔州(Tyrol)
1个州就占了10家。而蒂罗尔是一个总人口还不到75万的地方,仅相当于帝都东部燕郊这一个镇2016年的人口。而目前燕郊总人口早已超过这个数字了。
图2 蒂罗尔州滑雪场分布(
资料来源:VSKI Research整理自Bergfex)
华人更多的北美(美国、加拿大)共有7家,现代滑雪的发源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和挪威,也有3家过百万的滑雪场。
中国,以及中国所处的亚洲范围内,当前没有一家大型滑雪度假区。但如果把时间范围、空间范围都扩大一些,笔者发现日本、韩国有部分可以入围榜单。最终笔者选择了2个滑雪人次超过和接近百万的滑雪度假区,并将他们作为重点案例企业,分别是:
野泽温泉滑雪场(
Nozawa Onsen Snow Resort),小镇自然发展,滑雪人次110万(1993/94雪季)
日本最为知名的滑雪度假村之一,坐落于著名的温泉旅游胜地——野泽温泉村,距长野县市区45公里。近年来滑雪人次在37至38万之间。但在日本滑雪的鼎盛时期80年代滑雪人次长期稳定在100万以上。彼时的日本滑雪与当今中国颇有相似之处:滑雪运动在年轻群体中开始流行,企业纷纷投资兴建滑雪场,并使用当时最为先进的缆车设备。整个80年代日本的滑雪场火爆异常,甚至是拥挤不堪。并不舒适的滑雪体验也导致了之后日本人对滑雪运动热情的消退。随着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到来,经济发展的停滞也使日本滑雪产业遭受重创,直到10年前才进入新的稳定阶段。
大明维瓦尔第公园滑雪世界Daemyung Vivaldi Park,Purpose Built,滑雪人次95万(2014/15雪季)
韩国最受欢迎的滑雪场,也是距首尔最近的滑雪场(100公里),典型的韩国式山地度假村,滑雪场+高尔夫+水乐园+balabala,体量巨大的休闲娱乐配套。丰富配套的另一面是韩国极为有限的地理区位条件,贫瘠的降雪、有限的山地落差,远离大城市。客观的讲,韩国的滑雪条件与国内最为接近。维瓦尔第尽管雪季不长(雪季120天左右),但单日运营时间长,部分缆车和雪道每天开放21小时。
注:从开发方式上可以粗略的将滑雪小镇分为“自然发展”、“Purpose Built”两种。“自然发展”指滑雪度假区基于原有小镇而发展的情况,阿尔卑斯国家大部分滑雪小镇都属于“自然发展”,如霞慕尼Chamonix、策马特Zermatt、圣安东St. Anton;Purpose Built则代表依照总体规划几乎完全新建的度假区,北美、日本、韩国的滑雪度假区大多数属于此类,如范尔Vail、阿斯本Aspen、富良野Furano。需要指出的是,阿尔卑斯也存在大量的Purpose Built,如著名的Chochevel、Avoriaz;北美、日本也有自然发展滑雪小镇如野泽温泉村。
除了亚洲案例,笔者选取了阿尔卑斯、北美、北欧各1家滑雪度假区作为案例,分别是:
基茨比尔Kitzbühel/KitzSki
,
小镇自然发展,滑雪人次168万(2015/16雪季)
位于奥地利蒂罗尔州,典型的阿尔卑斯山地小镇,旅游业发达。小镇兴起于采矿,随后因夏季旅游而快速发展,又因冬季滑雪而繁荣。全球最受瞩目的高山滑雪比赛之一——哈嫩卡姆大赛(Hahnenkamm Race)即在此地举办。
温特帕克Winter Park
,
Purpose Built,滑雪人次100万(2015/16雪季)
位于美国滑雪胜地科罗拉多州,典型的北美式山地度假区,滑雪场、酒店、小镇依照统一的总体规划建设而成。温特帕克原为Intrawest集团的6大滑雪度假区之一,随着Intrawest被KSL和Aspen联合收购,温特帕克也成为了这家新的滑雪度假团队的一员。温特帕克是距离科州首府丹佛市最近的大型滑雪场,颇受本地人喜欢。
奥勒(Åre),小镇自然发展,滑雪人次111万(2015/16雪季)
位于瑞典西部,远离大城市(距斯德哥尔摩600公里),是瑞典规模最大、也是最受欢迎的滑雪度假小镇。奥勒是欧洲第二大滑雪度假区集团SkiStar的6大滑雪度假产业之一。此外,奥勒即将于2019年举办FIS高山滑雪世锦赛的。
这3家滑雪小镇/度假区分别来自阿尔卑斯、北美、北欧,且包含了自然发展的小镇与规划建设的度小镇、大城市周边滑雪与远离大城市滑雪、集中单一滑雪场与组团滑雪大区等等各种要素。
至此,笔者共选取的5个案例企业,其中除基茨比尔滑雪人次远超100万之外,其余几家的滑雪人次基本都在100万左右。本文着眼于思考国内滑雪度假区未来出现“百万级”问题,故重点关注100万左右的标的,目前国内滑雪度假区与200万左右滑雪人次差距实在太大。这5个案例涵盖了目的地度假区与城市近郊滑雪场、自然发展小镇与人为建设度假村、大高差山体与小高差山体、发达国家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市场、高纬度与低纬度等各类不同条件的主体。(因为着眼点是寻找中国未来的百万级滑雪度假区,暂未考虑南半球标的)。
从现有规模和发展潜力出发,笔者选取了以下国内滑雪度假区/滑雪场进行比对,分别是:
崇礼的
万龙、太舞、云顶,
吉林的
长白山(万达)、松花湖(万科)、北大壶,
黑龙江的
亚布力、
以及新疆的
丝绸之路
。
经过对典型案例企业的分析与讨论后,笔者尝试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对未来中国百万滑雪人次滑雪度假区/滑雪场评价的重要依据。
逻辑上,从外部资源与内部能力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外部环境包括地理区位(纬度、海拔、雪季长度、降雪量、冬季气温)、市场区位(本地市场人口规模、本地市场消费水平、外部市场环境、交通便利性)。内部资源包括滑雪场(雪道规模、运力、最大高差、其他)、配套(住宿、餐饮、娱乐)。
需要指出的是:评价以是否适合接待大规模滑雪人次为尺度,而非对产品质量的定性评价。
评价体系简要表述如下::
依据以上提到的内外部要素进行权重分配。其中外部资源(x)占70%、内部能力(y)占30%。外部环境中地理区位占40%、市场区位占60%;内部能力中滑雪场占70%、配套占30%。地理区位、市场区位、滑雪场、配套又各有三级要素,共15个打分选项。抽象说来就是一个简单的多元函数。
评分
详细要素及相应权重如下
高山滑雪对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条件要求较为苛刻,尤其高等级的滑雪度假区,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资源实际上非常有限。以下从纬度、海拔、雪季长度、降雪量、冬季气温5方面进行分析。
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认为滑雪是“北方的运动”,越往北越好(纬度越高越好)。然而笔者发现,世界级的滑雪度假区并非集中于高纬度。
5个案例滑雪度假区按纬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奥勒(63°24' N)、基茨比尔(47°27' N)、温特帕克(39°53' N)、维瓦尔第(37°83' N)、野泽温泉(36°55' N)。从接近北极圈的瑞典到日本中部的长野(纬度接近山东济南)。可以看出,大型滑雪度假区的纬度分布宽广,温带大陆性气候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带、到温带季风气候带,皆有分布。
图3 全球大型滑雪场地理分布(
资料来源:Skiresort.info)
具体到中国,东北、崇礼、新疆等地区的主要滑雪场也都位于这一纬度区间内,其中亚布力纬度最高(44°46′N),太舞纬度最低(40°53′N),2017/18雪季即将投入运营的万龙白登山纬度更低,为40°08′N。
评价滑雪场的地理条件时,只看纬度不看海拔基本上等于耍流氓。因为即使处于相同的纬度,不同海拔的地区雪线高度差异也可会非常大(事实上海拔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影响因素)。下面我们就结合纬度,着重看下几家滑雪场的海拔范围,分别取滑雪场雪道的最低值和最高值。
基茨比尔
:800m - 2000m,纬度 47°27' N
奥勒
:380m - 1274m,纬度 63°24' N
温特帕克
:2743m - 3676m,纬度 40°10' N
野泽温泉
:565m - 1650m,纬度 36°55' N
维瓦尔第
:270m - 580m,纬度 37°83' N
可以看出,尽管阿尔卑斯地区滑雪人普遍认为理想的滑雪度假村的海拔应该在2000米以上,但实际上低海拔并不会成为发展世界级滑雪场的限制因素。且不说奥地利众多“低海拔”山体而运营却好于法国“高海拔”的案例,甚至还有既低纬度又低海拔的日本野泽温泉与韩国维瓦尔第,也都曾达到百万级别的滑雪人次。
图4 最高海拔达3899米的瑞士策尔马特滑雪场
(图片来源:Google )
对于像笔者一样的雪友来说,Winter is coming不再是“凛冬将至”的担忧,而是“雪季来了!”的兴奋。对于滑雪场运营者来说,雪季的日子每一天都如黄金般珍贵,雪季越长意味着能赚钱的日子就越多。同样,雪季越长也意味着创造百万人次的机会越大。
在2016/17雪季的运营期长达196天(2016年10月22日-2017年5月6日),而且即将到来的2017/18雪季更将史无前例的达到200天!对,你没看错,在一个纬度海拔皆不算太高的地区,雪季居然能运营超过6个月!至于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笔者会在后续给出答案。此外,196天意味着上个雪季基茨比尔平均每天滑雪人次约为8600;
2016/17雪季运营期为165天,这家北欧滑雪场从11月中旬到次年5月初是每年雪季的标配。平均每天约6700人次;
帕克上个雪季运营期为166天,作为科罗拉多高原上的滑雪场,11月中旬到4月底的运营期属于中规中矩的长度。平均每天约6000人次;
2016/17雪季的运营期为150天,雪季从12月初开始的。实际上往年这家日本中部的滑雪场常规开业时间是11月下旬,上个雪季初期因为意外的降雪不足推迟了两周才开业。对应1993/94雪季的110万滑雪人次日均约6700;
上个雪季的运营期为115天(2016年11月25日-2016年3月19日),对应2014/15雪季的95万人次,相当于每天约8260人次。一个不同于其他案例的细节是,韩国的雪季其实要比看上去更长一些,因为每天开放的时间更长。以维瓦尔第为例,每天开放的时间长达20个小时(早上8:00到次日5:00,16:00-17:00为压雪时间),而其他地区的滑雪场一般日落而息,即使有夜场也都是短暂运营,不会到午夜。不得不说,泡菜国的雪友们真的很疯狂啊!
图5 夜间的维瓦尔第滑雪场繁忙依旧(图片来源:Google Image)
“雪”永远是滑雪度假区的核心,平整的“面条雪”滑起来恣意放松、莫测的树林野雪乐趣无穷、无垠粉雪更是雪中天堂……接下来看看几家度假区的天赐之雪分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