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习近平等七常委以不同的形式向两位逝者表示哀悼。
28日上午,北京八宝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万国权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上午9点左右,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胡锦涛等,来到万国权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万国权的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李克强正在出访期间,没能到现场送别万国权,但向逝者送了花圈表示哀悼。没到场的江泽民也送了花圈。
同样是28日上午,青海西宁殡仪馆,青海省委原书记、原青海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马万里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七常委,李源潮、赵乐际两中央政治局委员,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七位退休常委,以及杨晶、郭声琨、马培华等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并送花圈。
马万里逝世后,习近平专门去电向亲属表示慰问。
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现场介绍了马万里的生平事迹,省长王建军主持遗体告别仪式。
很多曾在青海工作过的领导也送来了花圈:梁步庭、田成平、强卫、骆惠宁、杨传堂、宋秀岩、张裔炯、刘伟平、郝鹏、马建堂、曲青山、冯敏刚、田源、齐玉、李津成、王秦丰、李鹏新、王令浚、徐福顺、骆玉林等。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梁步庭、田成平、强卫、骆惠宁曾任青海省委书记,杨传堂、宋秀岩、郝鹏曾任青海省长。
两位老人都年近百岁,出生于同一年,但生日相差半岁,一个出生在“五四运动”前,一个出生在“五四运动”后,两人去世的日子也只差一天。
万国权出生于1919年3月,2017年3月23日在京逝世,享年99岁;马万里出生于1919年10月,2017年3月24日在西宁逝世,享年98岁。
万国权早年曾长期在天津市工作,1983年任民建中央副主席,1992年任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1997年后任民建中央名誉副主席。曾兼任全国工商联顾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1988年起,万国权还担任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多次会见澳门同胞,听取意见,为澳门基本法制定和澳门顺利回归作出了贡献。
1994年2月,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万国权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副国级领导人,并兼任第八届全国政协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主任,1998年3月连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直到2003年卸任。
万国权是名将之后,其父万福麟是东北军著名爱国将领、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他还是一名资深的京剧票友,在抗美援朝期间,亲自上台参加京剧义演募捐,他还曾与梅葆玖合作过一段《霸王别姬》。
另一位逝者马万里的后半生几乎都奉献给了青海。出生于陕西省延川县,新中国成立前,他生活中的两个关键词是革命和抗日。
1952年,时年33岁的马万里担负重任,受中共中央西北局派遣进军青海果洛,在担任果洛工委书记等职期间,实现果洛和平解放,顺利完成六个县、区两级政权设置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一个地级人民政权机构。
“文革”期间,受到冲击的马万里被下放到青海省“五七”干校劳动。
“文革”后,马万里历任青海省副省长兼省政府秘书长、青海省委副书记兼省纪律检查临时委员会第一书记、青海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青海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青海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等重要职务。1992年7月离职休养。
2005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魂系江河源》一书,这本书讲述了马万里在青海50多年的工作及生活经历。
在本书的扉页,马万里这样评价自己:我十几岁离开故乡,走出延安,先在甘肃,后在青海,住过窑洞,住过干打垒,住过帐房,在高寒缺氧的雪域草原上蹲点调研,在风风雨雨中度过七十个春秋,走过无数坎坷与曲折的路。而今,八十有六,回首往事,我没有虚度岁月,实现了我的人生份值,有朝一日去见马克思,可以告知:我无愧今生!
当面对采访时,马万里会强调“我就是个小小老百姓,不值得你们这样宣传报道”。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近年来,副国级以上原领导人去世后,除外访等特殊情况,七常委一般都会去八宝山送别,譬如:先后去世的张万年、邓力群、乔石、成思危、万里、张劲夫、尉健行、张震、陈锦华等。
而省部级领导去世后,七常委或者部分常委会以发唁电或送花圈等不同形式表示悼念。
譬如:青海省委原书记黄静波去世后,习近平向黄静波表示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送花圈;江苏省委原书记韩培信去世后,习近平去电表示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送花圈;陕西省委原书记白纪年去世后,习近平发唁电并送花圈表示悼念,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送花圈;湖北省委原书记关广富去世后,习近平等七常委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江西省原副省长蒋仲平去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或送来花圈。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撰稿/新京报记者郑书 校对: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