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表龙门阵
负责吐槽一切!互联网大喷壶,大嘴善喷喷天下可喷之事!
51好读  ›  专栏  ›  三表龙门阵

教授的芳心

三表龙门阵  · 公众号  ·  · 2024-03-18 12:08

正文

请回到1987。

全国恢复高考第十年,彼时便有张雪峰的话,那么来自浙江淳安的高中生张良仁大概不会选择「考古系」。

那一年,「改革开放」作为基本路线被再次明确,张良仁心仪北大的「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系」,无疑是想摸准时代的脉搏。

可阴差阳错的是,因分数不够,他被调剂到了北大的「考古系」,就此开启三十余载与荒村野岭、泥土尘埃作伴的生活。

从学术层面讲,他致力于中国和欧亚大陆(含中亚)青铜时代考古,兼及艺术史,目前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博导。据接近他的一位朋友向我透露——张教授在伊朗、俄罗斯等海外地区的考古成就备受推崇。

「考古」并不是一门显学,在整个历史大学科里也属于冷门、枯燥的一支,与普罗大众的志趣相去甚远。

我认识张良仁教授是通过他在抖音上发布的一支短视频。他进到一家旋转小火锅店,设定了目标——「吃到什么就说出它的历史。」

227秒的视频,伴随翻滚的红汤,一段华丽的表演开始了。

从油条始,秦桧出列,豆腐下锅,引出陆游的诗作,腐竹亮相,李时珍出具旁证,端来面筋,引申至沈括谈及的炼钢之法,主食方便面亦有说道,以「伊府面」说回击源自东洋的旧有之论,最后一道乌鸡,更是进入了舒适区,张教授以马王堆出土文献为证赋以历史的厚重。

一顿小火锅,七八个知识点,拿下十万赞,「探店界」来了「野蛮人」。

行至片尾,戴着棒球帽,着粉色衬衫的张良仁,转身走向街道深处,下一站是卷帙浩繁的书房或是授业解惑的课堂,火锅店残留的余味与历史的温度本是泾渭分明,他用画外音说出了自己的初心——带你用味蕾感受历史。

张良仁教授在抖音上的作品集大抵是循着这个脉络,他因此走红,被媒体广泛报道,以「探店博主」的身份进入公共视野。

公共视野又与公共审美息息相关。

譬如,在我看来,「探店」类短视频的爆火本质上是对美食权威主义的消解。

过往,美食的风向标是看蔡澜、沈宏非怎么说,是看《舌尖上的中国》谈及了什么,米其林、黑珍珠更是从所谓专业的维度评定星级,

所以去到类似桂林这样的旅游胜地,每家「啤酒鱼」店的招牌上都写着——上过xx节目。

可红尘里的大众对烟火人间最有解释权。菜上了桌,食材便完成了自我表达,开启摄像头,录个短视频,三言两语,个中滋味说出口,那是芸芸众生的表达。

或是干净卫生,或是那叫一个地道,在没有价值观冲突的领域,大众拥有了充沛的表达欲,并找到同频共振的人,所谓探店就变成了一种有态度的公共生活。从被平台机制限定的简单打分,到展示多元、立体的生活意见。

我曾看到一个抖音发布的数据:2024年春节假期,319万人返乡探店,打卡家乡宝藏小店,发布784万条视频,这些视频为家乡带来经济收入11.85亿元。

我自然听说过无数个因探店短视频而带火美食店的故事,算法将口口相传的半径无限扩大,小店亦不用忌惮藏在深巷无人知,那些权威兼顾不到的角落,只要东西够好,自会感受到「被看见」的力量。

这是某种意义上美食的平权,它比装腔作势的啤酒鱼故事更令人着迷。

彼得·梅尔在《一只狗的生活意见》里借由小狗的视角说出一个观察:「我发现,人类都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只要自尊的镜子出现了条小缝,好几个小时都会板着一张脸。」

但人们面对一餐一食时,通常戒除了戾气,变得平和,熨烫人心的,往往一碗鸡汤就够了呢。

所以,愿意看人吃,自己也下饭,愿意听人说,仿佛也共情。

美食是情绪与思想再好不过的载体了,张良仁教授吃顿火锅就有十万个赞,他并不是美食的判官,一块豆腐,他尝不出比你我更多的滋味,一个不善表演的学者,甚至无法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来传达对美食的感受。

他借着美食说历史、说考古,用网友的话讲,知识以一种非常「歹毒」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脑袋。

据上文提及的一位非常接近张良仁教授的朋友说——他非常努力,会思考选题,会想着毕生所学如何与探店结合的更紧密一些。

他一定克服过镜头恐惧感,努力矫正过浙西的乡音。学养深厚的教授多自矜,固守一亩三分地。像张良仁教授这般愿意与网友交流,出来做知识普及的人,抖音一定是乐于助力,使好内容不至于蒙尘,于是他快速积攒了170万粉丝,「知识探店」这事成了。

2009年,许宏先生出了一本书——《最早的中国》,他以考古挖掘的二里头遗址成果为切入点,勾画了距今万年以来的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

一年后,张良仁教授写了书评,题为《精烹细调,可以咀嚼》。

我想大概是夸赞许宏的治学之细致如烹制美食一般。

十四年过去了,张良仁游走于各个食肆,将一菜一餐,融汇于历史,娓娓道来,恰好回应了当年的八个字「精烹细调,可以咀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