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邃瞳科学云
邃瞳科学云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个性化学术传播平台。依托新媒体矩阵,小程序及APP等完整产品线,在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的同时,还致力于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更自由、重分享。 格物致知,光被遐荒。Meet Your Science!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封面新闻  ·  铜梁龙马明日开跑! ·  昨天  
封面新闻  ·  铜梁龙马明日开跑! ·  昨天  
宁德广播电视台  ·  出行请注意!宁德这条路将封闭施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邃瞳科学云

北京化工大学胡传刚/陈晓春AM: 揭秘新型非金属电催化剂——全pH范围高效还原硝酸盐制氨

邃瞳科学云  · 公众号  ·  · 2025-02-12 10:54

正文

第一作者:刘小文

通讯作者:胡传刚教授、陈晓春教授

通讯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论文DOI:10.1002/adma.202417623




全文速览
电催化还原硝酸盐(eNO 3 - RR)在不同pH条件下生成氨,对于处理含有硝酸盐的实际废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开发在宽pH范围内高效且稳定的催化剂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适度氧化碳纳米管(CNTs)并随后引入拓扑缺陷,制备了一种具有功能分离特性的分级碳基无金属电催化剂(C-MFEC),即翼状碳同轴纳米电缆(W-CCNs)。W-CCNs具有功能分离特性,内核为原始CNTs,促进高效电荷转移,外壳由原位生成的石墨烯纳米片和富含拓扑缺陷的碳层组成,这些拓扑缺陷在促进NO 3 - 吸附、水解和N-H键形成中起关键作用。这种创新设计使C-MFEC在酸性、中性和碱性介质中表现出优异的eNO 3 - RR性能,氨产率分别为49.5、75.3和88.1 g h -1 g cat. -1 。这些性能不仅优于其他C-MFECs,甚至可与部分金属基催化剂相媲美。




背景介绍
将硝酸盐通过电催化还原为有价值的氨,既能助力废水的脱氮处理,还能有效促进氮循环。硝酸盐存在于各类复杂 pH 条件的水体中,且在长期的eNO 3 RR过程中,电解质的 pH 值会不断变化,导致具有pH依赖的催化剂活性降低。因此,研发能在不同 pH 条件下都高效稳定工作的催化剂至关重要。钯基催化剂虽在宽 pH 范围展现出高电催化活性,但成本高昂限制其大规模应用;过渡金属如铜和铁成本低且储量丰富,却因在强酸或强碱电解质中易团聚或溶解,在宽 pH 范围的应用受限。碳基无金属电催化剂(C-MFECs)在酸性和碱性电解质中表现出显著的化学稳定性,同时具有高导电性和可控的分子/形态结构,为在宽pH范围内eNO 3 - RR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拓扑缺陷掺杂可以显著提高C-MFECs的催化活性,但构建同时具备高密度拓扑缺陷与高导电性的C-MFECs仍是巨大挑战。




本文亮点

1. 独特结构设计 :开发了一种具有功能分离特性的分级W-CCNs。W-CCNs由原位生成的石墨烯片和外层碳层组成,核心为碳纳米管(CNTs)。其中作为内核的CNTs提供高效的电荷转移通道,而作为壳层的拓扑缺陷掺杂的外层/侧翼充分暴露丰富的活性位点。

2. 卓越催化性能 :在酸性、中性和碱性介质中,氨产率分别可达49.5、75.3 和 88.1 g h -1 g cat. -1 ,超越多数C-MFECs及部分金属基催化剂,且在不同pH值和NO 3 - 浓度下均表现出高活性和稳定性。

3. 深入机理探究 :开发的W-CCNs催化剂实现了eNO 3 - RR中的多种缺陷活性位点协同作用。通过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一系列电化学实验(如零电荷电位、zeta电位和电子顺磁共振)证明,W-CCNs的缺陷位点极大地促进了NO 3 - 的吸附、活性氢(H)的形成以及中间体的深度氢化。此外,DFT计算提供了合理的缺陷诱导H协同机制:W-CCNs上的C 577 位点能够吸附NO 3 - 并降低后续氢化步骤的能垒,而相邻的C 577 位点则倾向于生成*H用于中间体的后续氢化,最终实现NH 3 的生成。




图文导读
图1. a) W-CCNs的结构示意图和eNO 3 RR的潜在活性位点示意图。b) eNO 3 RR过程示意图。c) *NO 3 在W-CCNs上不同位点的吸附能。d) *NO 3 在W-CCNs和p-CNTs上的吸附能比较。e) W-CCNs 的四个拓扑缺陷位点通过水电解形成 *H 的反应能。f) W-CCNs 与p-CNTs通过水电解形成 *H 的反应能对比。


图2. a) p-CNTs、b) W-CCNs-1 h、c) W-CCNs和d) W-CCNs-9 h的HR-TEM图像;以及上图的放大图像(左下)和相应的层间距离(右下)。e) W-CCNs的TEM图像。f) W-CCNs的HADDF-STEM图像和应变分量 ɛ xx 的等高线图。g) 对f)中红色方框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滤波后的HADDF-STEM放大图。相同测试条件下W-CCNs、W-CCNs-1100和p-CNTs的h) XRD图谱、i) 拉曼光谱和j) EPR光谱。k) 在约5 nm氩蚀前后,W-CCNs的C 1s HR-XPS光谱。


图3. a) p-CNTs和W-CCNs在不同电位下的PZC。b) p-CNTs和W-CCNs在纯H 2 O和0.1 M KNO 3 电解质中的Zeta电位。c) W-CCNs电催化30 min后溶液(含或不含硝酸盐)的EPR谱。不同电位下W-CCNs、W-CCNs-1100和p-CNTs的d) NH 3 产率和e) j NH3 计算值和f) Nyquist图。g) 在1 M KOH + 0.1 M KNO 3 的电解质中使用W-CCNs通过 1 H NMR和靛酚蓝测量法测试的NH 3 产率比较。h) 在1 M KOH + 0.1 M KNO 3 的电解质中,−0.5 V下进行的连续循环测试。


图4. a) W-CCNs在含和不含0.1 M KNO 3 的0.1 M Na 2 SO 4 电解质中的LSV曲线。W-CCNs在1 M Na 2 SO 4 + 0.1 M KNO 3 中的b) NH 3 产率和c) NH 3 、NO 2 和H 2 的FEs。W-CCNs在1 M Na 2 SO 4 + 0.1 M KNO 3 + 不同浓度H 2 SO 4 中的d) NH 3 的LSV曲线和e) NH 3 产率。f) W-CCNs在1 M Na 2 SO 4 + 0.1 M H 2 SO 4 + 0.1 M KNO 3 电解质条件下NH 3 的产率。g) W-CCNs与最近报道的催化剂在相应pH的电解质中eNO 3 RR性能的比较。


图5. a) 在1.0 M KOH + 0.1 M KNO 3 电解质中不同电位下W-CCNs的原位红外光谱。b) W-CCNs在eNO 3 RR过程中的在线DEMS谱。c) eNO 3 RR的中间产物在W-CCNs上的吸附构型(C:灰色,N:蓝色,O:红色,H:浅白色)。d) 未经pH校正的p-CNTs和W-CCNs上eNO 3 RR生成NH 3 的自由能谱图。e) 在W-CCNs和p-CNTs上进行的eNO 3 RR过程中生成各种中间体的吉布斯自由能图,校正pH为14、7和1。f) W-CCNs和p-CNTs上H 2 生成的反应能,校正pH为14、7和1。




总结与展望
本文成功开发出具有功能分离特性的分级碳基无金属电催化剂——W-CCNs,在全pH范围内对硝酸盐还原为氨展现出卓越性能。理论计算明确了不同位点对反应的促进作用。这种将多种缺陷位点整合到分级结构中的设计策略,为C-MFECs在复杂反应体系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有望基于此进一步优化C-MFECs的设计,拓展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文献信息
Xiaowen Liu, Linjie Zhao, Yuanqing Shen, Weihua Peng, Baoguang Mao, Jianhua Hou, Dan Wang, Xiaochun Chen,* Yao Dai, Canjie Zhang, and Chuangang Hu*, Hierarchical Carbon-Based Electrocatalyst with Functional Separation Properties for E cient pH Universal Nitrate Reduction, Adv. Mater. 2025, 2417623.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17623




作者介绍
胡传刚 教授(通讯作者):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获得者,入选斯坦福大学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2024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长期从事先进碳基电极材料的精确设计、合成与制备,及其在新能源器件中的应用。目前,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参与编著英文书籍3章。论文总被引用17400余次,h-index为66。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NAS、Chem. Soc. Rev.、Nature Commun.、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 Int. Edit. Ed.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1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Top 1%,第一作者6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深化“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担任Frontiers in Materials期刊Carbon-based Materials的专刊主编。Nano research energy、e-science、Int. J. Min. Met. Mater.、物理化学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应邀担任Nature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it. Ed., Adv. Mater.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人


陈晓春 教授(通讯作者)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石油与化工行业教学名师,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级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绿色化学技术与绿色化学工艺开发;化工分离过程强化;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离子液体的构效关系研究及其在共沸物分离、燃料油选择性深度脱硫/氧化脱硫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3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70余篇,出版译著2部,专著3部。


刘小文(第一作者)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胡传刚和陈晓春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碳基电极材料的精确设计、合成与制备,及其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在Advanced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期刊发表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小编删除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