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渐近投研
顺势而为,循序渐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宇树科技携两款机器人亮相2025GDC ·  7 小时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宇树科技携两款机器人亮相2025GDC ·  7 小时前  
中国航务周刊  ·  三大航运巨头MSC、马士基、达飞,抢占这一重 ...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MSC两条远洋干线,在大连港首航!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星亚航运,邀您莅临“2025国际 ... ·  4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中远海控首制,国内首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渐近投研

宏观经济不是你想的那样:越省钱、钱越少?

渐近投研  · 公众号  ·  · 2024-08-23 16:00

正文

很多投资者在面对陌生问题时,非常喜欢从自己的生活环境、历史经验出发去认知、理解陌生的问题。 这种现象放在互联网上,就是不同阶层的人完全无法共情,不同阶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认知鸿沟”。

这种现象放在宏观经济研究的领域中,就是典型的“身边经济学”。很多人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和认知都是基于“我身边人的经历”,“我自己的体会”。但其实微观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的运行规律差距极大。“身边人的经历”和“自己的体会”只能算是管中窥豹,看到宏观经济某个不完整的侧面,并不能完全代表宏观经济的整体情况。

今天我们探讨一下宏观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通过一些案例来理解宏观、微观两个不同维度上思考问题的巨大差异。

宏观和微观思维的第一个差异是“房贷减少,消费会减少而不是增加”。

假设全社会只有居民A、居民B和银行C,此时没有任何的货币。如果居民A需要向居民B买入一套房子,那么居民A需要用自己未来30年的收入作为担保,向银行借贷,于是银行在存款账户中计入100万代表居民有了100万货币,在负债账户中计入100万代表居民对银行存在100万的负债。当居民A把这100万转移给居民B的时候,全社会的货币数量由0变成了100万。

因此货币的实际创造其实主要是由居民、企业的借贷行为所产生的。每一笔贷款的背后都是一个微观主体用未来或长或短的现金流做保证所产生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大家理解的“寅吃卯粮”。央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基础货币数量、存款准备金率、资本金管制等多种手段限制银行发放贷款的规模。

当居民、企业、政府停止加杠杆、开始降杠杆的时候,由于“卯粮”少了,全社会货币就会减少,而全社会的商品还是那么多,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经常说的“通缩”问题。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不贷款买房、偿还房贷”的行为在短期内确实可以增加消费,因为收入在短期内不会变。但从长期角度看,由于经济中所有人都在降杠杆,经济中货币减少,进入通缩状态,全社会的收入水平会同步下降,受此影响消费反而会减少而不是增加。

过去二十年的高通胀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中的居民、企业、政府出于乐观的预期,积极借贷经营生产和投资所创造的,因此央行并不是过去二十年高通胀的核心原因。随着经济增速的下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政府发债在全社会债务中占比越来越高,未来二十年的通胀大概率将像过去二十年的美国一样,由政府所主导。

宏观和微观思维的第二个差异是“收入和支出相等”。

对于个人来说,收入和支出并不总是相等,因此在支出少的时候会产生储蓄,在支出多的时候会新增贷款。但宏观维度来看,全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其实是相等的,一个人的收入一定是另外一个人的支出,我们微观维度上感知到的收入增加和减少,其实只是货币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转移。

我们经常说的“供给过剩”其实是结构性的需求不足。 假设一个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100万元的购物需求。但是因为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有的人可能有1000万现金,有的人可能只有10万现金,因此这两个人合计只能对社会贡献110万的需求。

第一个人在满足100万的需求之后,剩下来的900万在经济上行期就变成了投资,在经济下行期就变成了储蓄。当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富人都有大量的剩余资金变成储蓄停留在居民账户上的时候,总需求中非常大的一部分就变成了“沉淀需求”,最终剩下来的实际需求就会小于总供给,产生“供给过剩”的问题。 所以“产能过剩”的问题本质上是个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

居民存款高增和经济下行不冲突的原因就在于此:有10万现金的人体会到的是收入不足,经济下行。但有1000万现金的人体会到的是信心不足,投资减少,存款增加。

不过这个问题在出口型经济体中会稍显复杂一些。由于国内制造业很大一部分需求来自海外,因此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掺杂了海外经济周期的扰动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