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略管理评论
本账号归正略钧策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所有,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行业宏观发展,企业管理案例,管理真知灼见,个人心智提升等相关信息,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wwww.adfaith.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正略管理评论

没有一个经济数据,一文看懂中国经济周期的真相

正略管理评论  · 公众号  · 管理学  · 2019-01-07 21:04

正文

8000字的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极简史。



1

买买买才是经济发展的王道



前几天吃饭,席间有长辈问我:“为什么都说现在经济不景气,但市场还是很繁荣?”


我试图用很多宏观数据证明经济有多么不好,但结果是他们更糊涂了。宏观经济的各种复杂的、自相矛盾的数据指标,常常会把人带到沟里去,


所以这篇讲宏观经济的文章,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 从微观可感知的东西讲宏观,不用任何经济数据,也尽量不用经济术语。


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合起来叫一个“经济周期”。普通人想要理解经济周期,可以从产业这个接触比较多的角度入手。


首先我们把产业分成三大类,不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分法,而是 下游产业、中游产业和上游产业,这才是造成经济周期的微观原因。


下游产业都是大家最熟悉的消费品行业 ,你去买衣服,做衣服的服装厂、卖衣服的店都是下游产业。包括衣(服装)食(食品饮料)住(房地产)行(汽车),还有消费电子、家电家居、餐饮零售、娱乐教育、宾馆旅游等等。


这些衣服是哪儿来的呢?中游行业。产生面料的纺织厂,批发市场、产生缝纫机的纺织设备厂都是中游产业, 中游的产业是指为下游产业提供原材料、机器设备的行业。


中游的产业又需要上游产业提供原料 像面料的上游就是化纤,还包括石油石化、钢铁建材、矿业农业、电力煤炭等等行业。


这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完整的产业链: 消费需求是由下游向上游传递,产品供给从上游向下游传递。


所以说,消费需求是最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买买买才是经济发展的王道 2008年以前,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健康正常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是由真实的下游消费需求推动的。


当时的下游需求有三大块:


第一个是国民收入的提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随着收入提高,整个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也越来越丰富;


第二个是出口,也就是国外的消费需求,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全球产业链,成为产业门类最丰富的国家,没有之一。


第三块是国家在教育医疗文化交通基建方面的投入,可以看成是国家替老百姓“消费”。


此外 还有一个变量:科技发展。 网络新经济,创造出的新需求。


大家可能要问:“需求的增长”从下游传递到上游,看上去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为什么会产生“有时增长、有时衰退”的经济周期呢?


因为 还有一样东西影响着“ 需求信息的传递 ”:人的预期 ——从好的角度讲,叫“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从坏的角度讲,那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2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前面我们都是就事论事,但漏掉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光会总结事实,还会据此推测未来。


王总是一家文具用品公司的CEO,大家知道,文具用品这个东西,消费量很稳定,按理不太会波动。


事实也是如此,下游的消费品行业的特点是需求比较稳定,特别是其中的生活必选消费品,其增长速度只跟人口有关。


但这个稳定性,到了中游就被打破了。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到店里去买文具时,是不是每次货源都很充足,很少出现买不到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王总会提前生产,并要求批发商、经销商备足几个月的货。


那到底要准备多少货呢?这就是预测了 ,因为下游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厂商的经验是按往年的增长速度,比如8%,那今年的产能就要扩大10%,留有一定的余地。


王总回厂里一看,现有的机器设备厂房支持不了这个新增产能,还要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但固定资产不可能年年投资,此时就要提前预测未来三五年的产能,假如需求每年增长8%,那这次投资的产能扩张可能要放大到50%。


大家可能会想,按需生产就行了 ,为什么产能总要比需求“放大一点”呢?因为有竞争。


文具的需求虽然平稳,但时间分布上却不平衡,开学集中采购文具的时候,如果供货不及时,就会被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所以宁可多生产变成库存,也不能断货。


文具公司把下游的需求“放大”传递到中游的文具制造设备商处,中游厂商也以通常的理由再“放大”到上游的钢铁行业。


上游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因为投资巨大,工期也长,产能的增长比较慢,常常来不及生产,结果就是“原材料涨价”。


而且,这个涨价又受到预期影响,而被进一步放大。比如文具设备制造商明明只需要5000吨钢材,可发现价格一直在涨,那就进一万吨,多的囤起来。


每个中游厂商都这么干,上游材料的价格就涨得更厉害了。如果下游是汽车、电子、家电等等本身需求就有变化的可选消费品,那波动就更大了。


(以下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与以上中游为主的第二产业波动对比)


上中下游开足马力生产,整个经济一片繁荣。但实际上,我们知道, 下游文具的需求并没有超速增长,那么这些多生产出来的设备、产品去哪儿了呢?全变成上中下游的固定资产和存货。


存货到了一定时候,有敏感的商家发现卖不动了,就开始低价“清库存”,那么生产就会停止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问题不对,都不敢生产,更不会扩大产能,这时,就会出现经济衰退。


这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经济过热——经济衰退”的周期。


衰退时人人好像末日将至,但实际上,下游消费能力依旧 ,放在仓库里的文具再过一年也会被卖掉,产能过剩的机器设备早晚都会产能不足,到时候,所有的增长故事都会再来一次,这就是周期。


所以, 高于人口增长速度的“经济高速增长”,其本质只不过是“寅吃卯粮”,把未来的增长提前到现在实现;而经济衰退也不是真的衰退,而是“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为此前的“经济增长”还债。


周期的罪魁祸首是“人的非理性预期”,但话说回来,经济没有周期,说明人没有梦想;人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由预期推动的“经济周期”,幅度也不会太大,本质上还是健康的周期,就像潮水一样,增长是一种“励志”,衰退是一次“洗澡”,而且 每一次试错的过程,每一次周期,都有新的产业出现,新的明星企业诞生。


所以光有预期,问题不大,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有了另一样东西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人会变成“魔鬼”,经济衰退就有可能从“退潮”变成“海啸”。


这个东西叫做“金融”。



3

银行是如何“变钱”的



一般人对银行的理解都是这样的:把储户手里的钱吸收进来,再把这些钱借给企业。不光是老百姓这么认为,就连很多银行的人都这么理解。


这就大错特错了。


最简单的证据:如果银行把你存进来的钱,转手借给企业,那么你存在银行的钱是不是应该减少了?但你去查查银行卡里的余额,一分钱都不会少。


真相是: 银行放贷款的钱,根本不是你存进来的钱。 如果不是金融法规的硬性约束,银行根本不需要你的存款也能放贷款。


那么银行到底哪儿来的钱放贷款呢?答案很魔幻,但却是现代经济高增长的根本原因:钱是银行凭空“变”出来的。


放1千万贷款的过程是这样的: 银行会计先在借款账户上增加1千万,再在企业存款账户增加1千万,Bingo!就这么简单,整个国家的钱就凭空多出1千万,企业把这1千万用于进原料买设备,GDP就增长了1千万。


事出反常必有鬼,钱当然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的,到底是哪里来的呢?答案很简单,贷款都是要还的,这一“还”,一笔存款和一笔贷款变同时消失,财富也就烟消云散了。


金融变出来的钱不是魔术,仍然是“未来的钱”,仍然是“寅吃卯粮”。


你很可能会想,那银行收回贷款的同时再放出来,不就可以一直保留这笔财富了吗?只要银行不停放贷款,企业就能不停地扩大生产,经济不就能不停增长了吗?


但别忘了,前面说过,下游的需求是相对稳定,信贷扩张导致的生产过剩,卖不掉就变成了库存砸在手里,企业不是傻子,才不会乱贷款呢。


正是因为下游消费需求的制约,银行这个魔术师大部分时间都在玩“变兔子”的小把戏,不会轻易“大变活人”。


事实上,在预期这一件事上,银行比企业还要理性,银行家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保守、最悲观的人,甚至老是做“晴天借伞,雨天收伞”的事——没办法,银行的收益也就是存贷差,风险却是无限的。


所以历次经济衰退,都是银行率先反应过来的。


2008年,由次级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银行不再向企业“借伞”,反而纷纷“在暴雨中收伞”,美国企业没钱,就砍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


前面说过,企业的产能都是几年前就投资下去的,原材料也是提前备好的,这订单说没就没了。支持增长的三大需求中的“出口”突然消失,美国的金融危机就这么传导到了中国。


2018的经济不景气,是钝刀子割肉,2008年却是“断崖式的下跌”,今年是困难,十年前是危险。而“危险”历来都会比“困难”更容易让人反应过度。



中国银行家的第一反应当然也是“收伞”,不管你效益好不好,先把贷款收回来再说。因为我不收,别家也要收,这叫“囚徒困境”——哪家银行收得早,就可以减少损失。


但这么一来,引发了债务链,谁都活不了。因为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占的比重太大了,完全靠市场自身的调节,几乎不可能,政府就不得不出手了,全球各国金融主管部门都在干一件事,把银行家拉来,逼他们放贷款。


别以为只有我们这么干,美联储把各大金融大佬叫来开会,商量政府投资各大金融机构,实际上是“做人质”,不答应不让走,哪有什么“ 商量 ”啊。


中国的银行平时吃的都是“存贷差”这种政策饭,到了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自然不能在一旁干看。这就是2008年底,国家撒钱的背景。我们俗称的“四万亿”。


今天 很多人对这件事不以为然,但当时每个国家都在拼命向市场撒钱,任何反对的经济学家如果自己去做总理,也都会这么干。


银行放钱,就是整个经济“加杠杆”的过程,但银行肯放,不代表企业肯要,企业要看到需求,至少也要有预期的需求,出口已经废了,就只剩下居民消费和国家投资了。


既然是国家要求刺激经济,那自然是“你行你先上”,国家投资率先启动。


这就是 加杠杆的第一步,政府加杠杆。



4

钱的唯一出路就是房地产



在一般老百姓的心里,国家投资就是国家出钱。可国家哪儿有钱投资啊,财政收入都是有明确用途的。


所谓国家投资,一般而言是 “国家请客,银行出钱,基建买单” 当时的设想是很好的,这些钱主要投向基础建设。


借来的钱也是钱,也可以用来买东西,银行凭空创造了“消费需求”从基建项目流向上游产业链,而钱的一部分也变成工资收入,创造更多消费需求。


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马力又全开了,开工就要投资,企业投资就要贷款,别忘了,国家的刀还架在银行的脖子上呢。


这就是 加杠杆的第二步,企业加杠杆。



看上去没毛病,从2009年,经济增速又开始往上,好像走出了危机,但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四万亿”是 政府创造 需求 ”刺激经济,但问题在于, 政府的基建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是下游,又是上游。


基建有一定的下游消费产业的属性,比如政府造一个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本质上是政府替市民消费。


但基建又有上游原材料行业的属性,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一个副产品——土地。


基建的结果之一是城市化,城市化的结果是增加土地的价值, 一块荒地,征收价格很便宜,可是“四通一平”,规划了商业、医院、学校、公园等市政项目后,立刻翻十倍、百倍。而土地正是房地产最主要的“原材料”。


所以国家投资并没有真正解决需求的问题,就算房地产开发商把房子造好了,在没有卖出去之前,都是“库存”,问题绕来绕去,又回到了原点——消费需求在哪儿?


所以我前面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只有需求增长支持的经济增长才是健康的,否则不过是空中楼阁。


消费行业是稳健的,撒不进钱怎么办? 可有一个行业除外,正是兼具了消费和投资双重职能的房地产。


而且,2008年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像经济学家预料得那么长期,反而是走了个V字底,从全球到中国,经济恢复比想象的快多了。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钱太多了!


还记得“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吗?任何一个行业稍有机会,热钱就蜂拥而至,又呼啸而去,只留下一地鸡毛。


这些钱,任何一个行业的需求都无法承接,最后归属只有一个可能——买房。


2008年以前的房地产,基本上是正常的,增长的动力来自城市化、居民收入增长,以及房改释放的需求。但2008年以后,为了启动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银行魔术师要开始表演“大变活人”了。



5

“三大杠杆”完美会师



二十年前,曾经流行过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美国老太太年轻时贷款买房,终于在临终前还光了最后一笔贷款;中国老太太存钱买房,终于在临终前存够了钱,拿到了钥匙。


故事的力量是无穷的,比书里的故事更有力量的,是“发生在您身边的故事”。


一套100万的房子,首付三成,贷款70万,你此时的净资产是30万。五年后房价涨一倍到200万,加上还掉的10万,净资产从30万增加到140万。


有人说是房价涨得太快,但你要知道五年涨100%,年化收益15%,并不离谱,但加了杠杆就是366%的收益。


房价涨得再快,发财也还是要依靠银行杠杆来带。 哪怕房价涨幅每年只跑平通胀的3-4%,加了杠杆就是10%以上,也足以让这个财富游戏继续玩下去。


财富效应可提升消费信心,以前给孩子买一个文具盒就行了,现在要升级,豪华别墅装文具盒,家里放一个,学校放一个,这就解决了王总和产业链上游的厂家扩大的“产能问题”。


虽然它只是“纸上财富”,但也足以吸引后来者效仿。 这就样,最后一个杠杆——居民消费杠杆也加上去了, “三大杠杆”完美会师,中国经济终于稳住了。



可凡事要回归常识, 房子最终还是消费品,而消费的长期增长永远是受人口增长制约的。杠杆是“寅吃卯粮”,房贷也是把未来的房地产消费需求提前实现。


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国家不会不懂,所以经济前脚启稳,后脚就开始“去杠杆”,不去不行了,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到了不敢看的地步了。


去杠杆产生的波动,叠加了经济本身的周期性波动,这才是2018年衰退的主因。


“去杠杆”就是逼债,可问题在于,银行变钱时,个个踊跃报名,要收回时,咦, 杨白劳呢?



6

谁都不是“杨白劳”



谁是杨白劳?这是去杠杆的首要问题。


首先,欠了房贷的人不是杨白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