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共建,成立于2018年,中心主任为施一公教授,执行主任为王宏伟教授。作为北京市构建高质量发展新范式的新型研发机构,中心致力于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从0到1基础科学难题突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春意绽清华 | 2025膜蛋白结构与药物研发前沿论坛圆满举办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25-04-03 19:1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星标 ,再也不怕错过更新!方法见文末动图。

三月的清华园春意盎然、万物竞荣,值此春和景明之际, 2025膜蛋白结构与药物研发前沿论坛 (Frontiers in Membrane Protein Structural Biology and Drug Discovery Innovation) 于3月28日至30日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拉开了帷幕。三百余位来自全球的结构生物学、药物化学和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膜蛋白结构研究与药物发现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2025膜蛋白结构与药物研发前沿论坛回顾短片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主办,组委会由清华大学 刘翔宇 副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郑三多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毛佳飞 研究员等共同组织。会议紧扣膜蛋白特别是G蛋白偶联受体 (GPCRs) 在信号转导、疾病机制及新药开发中的核心角色,围绕 “膜蛋白结构与药物发现前沿” “GPCR信号机制与功能调控” “膜蛋白动力学与药物方法学创新” “膜蛋白分子药理学” “GPCR药物创新的挑战与机遇” 五大议题展开。


组委会

(从左到右依次为:刘翔宇、郑三多、毛佳飞)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云集了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 布莱恩·科比尔卡 (Brian Kobilka)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哈维·洛迪什 (Harvey Lodish)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主任 施一公 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 颜宁 教授等均在会议中作精彩报告。


报告嘉宾

左: Harvey Lodish,右: 颜宁


会议开幕式由 科比尔卡 教授致辞。他对会议的精心筹备和各方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指出膜蛋白结构不仅为理解生命奥秘提供窗口,更是未来精准药物设计的关键。他强调,跨学科的深入交流是推动科学突破的关键,期待此次会议为相关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Brian Kobilka致开幕词


本次论坛内容精彩纷呈,亮点频出,充分体现了结构生物学与药物研发前沿领域的交叉深度与思想碰撞的活力。颜宁教授以 From sugar transporters to glycoconjugated ion channels (从糖转运蛋白到糖缀合离子通道) 为题,展示了糖转运蛋白到糖缀合离子通道的结构演化路径,提出了对离子通道功能的新认知。洛迪什教授则以其亲身经历讲述如何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药物,报告 Converting laboratory discoveries into human therapeutics (将实验室发现转化为人类治疗手段) 折射出一个科学家的长期坚持与跨界智慧。



报告嘉宾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李毓龙 徐华强、孙金鹏、Daniel Hilger、何国栋、何元政、宿强、闫创业、Aashish Manglik、杜洋


人工智能与膜蛋白研究的交汇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黄牛 研究员报告了结合高性能计算 (HPC) 与AI预测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的全新范式,令人眼前一亮。西湖大学 卢培龙 研究员带来了功能性跨膜蛋白的de novo设计研究,展示了人工构建膜蛋白的新路径。


左:黄牛研究员,右:卢培龙研究员


来自哈佛大学的 安德鲁•克鲁斯 (Andrew Kruse) 教授展示了如何利用单域抗体片段调控GPCR信号,这种策略正在成为药物干预的新工具。东京大学 加藤英明 (Hideaki Kato) 教授通过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成功捕捉神经降压素受体与Gi蛋白复合物的动态构象,为时间维度上的结构捕获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


左: Andrew Kruse,右: Hideaki Kato


围绕膜蛋白动力学与分子设计的新方法也成为会议的重要看点。在GPCR药物开发的未来展望中,科比尔卡教授还围绕GPCR药物开发的未来方向作学术报告,重点讲解了蛋白质动态在信号转导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膜蛋白“活”结构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的核心意义。清华大学 刘翔宇 副教授提出由变构调节因子介导的GPCR–G蛋白–β-arrestin超级复合体模型,为GPCR结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莱比锡大学的 皮特•希尔德布兰德 (Peter Hildebrand) 教授则聚焦于GPCR与G蛋白偶联过程中的动态结构变化,揭示了受体激活与信号转导之间的精细调控机制。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Goran Stjepanovic 教授则解析了自噬过程中膜结构的重塑机制,拓展了对细胞膜动态变化的理解。


左: Peter Hildebrand, 右:Goran Stjepanovic


此外,施一公教授的报告聚焦于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γ-分泌酶,介绍了其团队在该酶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阐明了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潜在靶点价值。清华大学闫创业副教授报告了人类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结构与功能机制,系统阐释其再摄取与抑制过程,为精神类疾病靶点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成均馆大学的 Ka Young Chung 教授则发现Gαs蛋白α螺旋结构域的新型结合因子MAGE D2,拓展了G蛋白调控的新维度。日本东北大学 井上飛鳥 (Asuka Inoue) 教授展示了异源三聚G蛋白的非经典激活路径,为信号传导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左:Ka Young Chung,右: Asuka Inoue


闭幕式上,施一公教授寄语与会学者:“我们正处在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临界点。未来的科研将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深耕,而是跨领域、跨技术的跃迁。” 他鼓励青年学者要勇于拥抱AI,推动结构生物学走向新高度。他还强调,科学无国界,并诚挚邀请与会嘉宾明年再次相聚中国,继续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施一公致闭幕词


从糖转运到神经系统,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转化,从传统结构解析到AI预测设计——这场为期三天的学术盛会不仅呈现了膜蛋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映射出当代结构生物学在交叉融合与技术革新中的澎湃活力。


合影


春日清华,百花争艳,而思想的火花亦在这所悠久与青春的校园中持续绽放。未来,围绕GPCR和膜蛋白的研究仍将继续推动科学与医药前沿的深度融合,而本次大会所激发的思想交流与合作共识,或将成为一段新的启程。







精彩瞬间


特别提示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更改推送机制了,不是星标的订阅号,收到推送内容的时间会有延迟,甚至根本无法收到最新推送! 不想错过FRCBS最新资讯,快来设为 星标 吧!

方法超简单,只需3秒钟!

点击上方卡片

关注我们吧


THE END

我知道你 “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