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大王跟小伙伴们介绍了一下我期待已久的大戏《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结果后台的评论就炸开了锅。
评论的画风基本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舔屏波叔的,另一类则在关注该剧与史实不符的问题。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纠结,大家不妨换个角看待这个三国故事。
毕竟它既没有还原历史课本,也不是单纯讲述魏蜀吴三国的风云争霸,而是活脱脱的一部男版《甄嬛传》。
正版的三国故事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了,尤其是唐国强版的《三国演义》,从刘备卖草鞋讲到桃园三结义,你闭着眼睛都能想起开篇那句正得不能再正的: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以往我们了解的三国剧,无一不是开启上帝视角,事无巨细地对原著娓娓道来。而《军师联盟》,恰恰避开了这种经典叙事逻辑。
它的主角不是曹操、孙权、刘备,而是一班谋士,而且是曹操麾下有头有脸的人物:司马懿、郭嘉、荀彧、杨修、荀攸、程昱
……
为什么要以这群人的第一人称视角去叙事?
大王认为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
借谋士们的故事来凸显乱世三国中最有魅力的地方
——谋略
;
另一方面
也强调了谋略在平定乱世,一统天下中的关键作用。
而这两点正是《军师联盟》最吸引观众的地方。
假设它如以往的三国剧那样,把主公作为主角,那谋士们的妙计只是大局中的一环,而且随用随取,就跟哆啦
A梦的口袋一样,使得观众难以直观感受到谋士们在其中的博弈。
而当军师自己成为主角时,你能更清晰直观地感受到每一个细节、每一种策略背后的缘由,感受到乱世中利用权谋、心计去争夺霸业的魅力。
比如曹操最初请司马懿担任官员时,司马懿是拒绝的,他甚至为了不当官,把自己的双腿压断;
而曹操北伐回来后,再次请司马懿入瓮,这回担任的不过是一个养马官,而司马懿却选择欣然接受。
观众初看可能有些奇怪,但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解读,便能明白他做这样的选择是出于时势需要和对曹操性格的把握和揣度。
从谋士的选择再反观主公的意图,这是攻心谋略的另一种高级呈现。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谋士们审时度势的策略,其实都在主公的掌握之中。
他们只不过是主公统一天下的一颗颗棋子而已,主公要做的,是运用一些手段来让他们更好地为己所用。
乱世收复天下,不在于仁德,在于计谋,更在于驭人之术。这里说的驭人之术,即是如何利用人心去驾驭能人。
这一点,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郭嘉在向曹操献计时,胸有成竹,气定神闲。
荀彧劝说曹操不要时,些许犹豫后的不露声色。
这两位曹操的首席军师,
虽说
都足智多谋,但他们不同的特质决定
了
曹操该在什么时候用他们,以及怎么用。
郭嘉的坦然缘于他一片丹心向着曹操,因此曹操能毫无顾忌地让他坐在身后,听其吟诗歌唱。
也能放心让他躲在屏风之后,听自己与荀彧的对谈。
而荀彧的犹豫是因为他心向汉室,这种正直之人,虽也足智多谋,但多疑的曹操还是会设局来赢得他的完全信任,从而稳固后方,安心去打天下。
当然,
《军师联盟》
并不只是单纯的改变叙事角度
,
而是
抛弃了平铺直叙
,
用一种
“非主流”
方式
讲述历史上
那些
耳熟能详的事件。
比如曹操北伐,它不讲官渡之战,也不讲那场战争制胜的关键,更没有战争中烽火厮杀的画面,仅仅用了一两句话带过。
它着力刻画的,是人。因为人心,才是打天下时最难以捉摸的因素。
它妙在通过展示谋士和领导们平时的小事,来塑造人物的立体感。
比如讲杨修,讲的是他月旦评上言辞慷慨,讲的是他的雄心壮志。
所以观众不难看出,他绝对是曹操的忠实粉丝。
讲曹植,讲的是他喜吟诗词歌赋,才气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