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苹果发布会后,有不少朋友吐槽现在 iPhone 只不过是在用 Android 玩剩下的功能。为什么现在 iPhone 和 Android 越来越像呢?下文相信能解答你的疑惑。虽然它早在 2016 年就已在爱范儿上发布,但仍是一篇不过时的好文章。向来以易用而驰名的 iPhone,其实没我们想像中的「易用」。
对,你没看错,
一直以来,关于 iPhone 易用与否的争论,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其恶名昭著的「返回/back」按钮。当 Android 用户弯一下拇指,就能轻轻松松地「返回」上一阶段;但 iPhone 用户却只恨父母不把自己的手指生得长一点,但挣扎到最后往往都要用左手来操作……今天,AppSo(公众号 AppSo)和大家一起按下「返回」按钮,回顾 iOS 人机交互的历程,探讨未来 iOS 的发展路向。正如刚才所说,iPhone 是否易用,永远最多人吐槽的是「返回」按钮:这个按钮位于画面的左上角,正好是我们的拇指最难触碰到的位置。他们当年在推出 iPhone 5 时,曾经就多次宣传自己是一台可以单手操控的手机;而在 iPhone 6 推出时,更设计出「Reachability」的功能,让用户能透过轻击 Home 按钮,把画面拉下来按「返回」。而且,在苹果推出 iOS 7 时,他们加入了新的「屏幕边缘」手势来代替「返回」按钮。明显可见,苹果也知道用户恨极这「返回」按钮。问题是:向来以设计界面和人机交互而驰名的苹果,既然并非不知道「返回」按钮十分反人类,为什么他们就没有打算改善这个问题?我们总不能说是苹果故意想用户都得上关节炎吧。设计师 Abhimanyu Bhosale 在美国的问答网站 Quora 里,就曾基于人机交互设计原则而如此解释:
当某些动作会改变内容画面的动作如「关闭」和「回到主页 」等,其显示必须明确、但必须不容易误触。(注:这里指 iOS 的返回按钮位罝明显、但又不易误触)
相对地,透过硬件或实际按钮来实现的动作,必须是明确而经常使用的功能,例如「音量键」和「主页键」。
最新的趋势是利用手势去表达明确的动作,例如「滑动」(Swipe)或「拉下」(Pull down),但这个动作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经常使用。(注:这里指 iOS 7 以「屏幕边缘」手势触发「返回」)
「人机交互设计」本身,就是为了让人类可以更轻松的使用电脑,但为什么一个「反人类的设计」,反而适合人机交互?关于人机交互的易用性(Usability),专家 Jakob Nielsen 与 Ben Shneiderman 就提出了以下五大原则:
可学习性(Learnability)
效率(Efficiency)
可记忆性(Memorability)
不易犯错(Errors)
满意度(Satisfaction)
Bhosale 提到 iOS 的「返回」的情况,其实是满足了第 4 点「不易犯错」的原则,但却完全违反了第 2 点「效率」原则──把拇指勉强伸到不易点到之处,总不能说是有效率吧。明显地,苹果坚持把「返回」按钮置于左上方,必然是他们觉得有些因素,比起用户使用手机的效率更为重要。根据苹果的「iOS 人机界面指引」(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所指出,iOS 的「返回」按钮有以下的特性:
「返回」按钮「位于导航栏,它使用了暗示来传达其交互性和传达其功能;
「导航栏」(Navigation Bar)是「能实现在不同信息层级结构之间的导航」;
好的「导航」是「简洁、符合预期的导航……让他们可以很容易原路返回的后退按钮」。
换言之,把 iPhone 的「返回」按钮置于左上方,目的就是为了「导航」,让用户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位置,不会谜路,换言之,「返回」按钮置于左上方,是为了「可学习性」和「可记忆性」:
透过从上而下的界面分布,用户判断各个按钮位于那个系统层级(见上图);
透过按钮的系统层级,用户能预测到按钮的作用,以及按钮所影响的范围;
统一不同层级按钮的位置,让用户更容易判断不同应用里,各种按钮可能产生的效果。
假设有「效率」的界面,能让手机更易用的话;那更具「可学习性」和「可记忆性」的界面,就会让用户更「易学」使用手机了。假如苹果为了「可学习性」、「可记忆性」而坚持要把「返回」按钮置于左上方;那就是说苹果把「可学习性」、「可记忆性」的优先等级,置于用户的使用「效率」之前,亦即是说:两者有分吗?有。触控屏十分直观,对吧?但对于经常打字的人来说,再易学的平板电脑,也不及一个实际键盘「易用」。同样地,图形界面很直观吧,但对于经常打字、或是经常用 Photoshop 的人来说,快捷键一定比用鼠标点点点要方便易用。尽管「可学习性」和「效率」两者未必冲突,「易学」的系统未必就不是「易用」;但当两者冲突,苹果就明确的告诉你:同样是 Usability,苹果更重视「易学」多于「易用」,如果在界面上两者有所冲突,苹果会牺牲「效率」来满足「可学习性」。易学、易用,两者并没有优劣之分,而只有轻重权衡的关系。事实上,iPhone 重视「可学习性」多于「效率」,初段能快速上手,但相比之下,不愿牺牲效率来达成「可学习性」的 Android,其用户在熟练后的操作效率,可能会比 iPhone 要高。事实上这一直是苹果的传统:爱范儿先前也提到,著名制片师 Murch 对苹果的 Final Cut Pro X 的「升级」十分不满而决定弃用,但他仍然肯定其人机交互界面的易用性,并指出它能有助学生和新用户学习进阶的剪片能力。可见 Final Cut Pro 也好、iOS 也好,苹果重视「可学习性」多于「效率」。然而,即使苹果以「易学」为优先考虑,也不代表他们完全放弃「易用」:由 iOS 7 开始,iPhone 加入了屏幕边缘手势(Screen Edge Gesture),藉此解决「易学」和「易用」的矛盾,先前我们提及到的设计师 Abhimanyu Bhosale,也十分肯定这种交互方式。不过 iPhone 目前的困境,就在这个全新的屏幕边缘手势上可见一班。尽管 iOS 7 的屏幕边缘手势触发的「返回」功能深得好评,但手掌比较大、坚持使用小屏手机的爱范儿高级编辑李赓,在用了 iPhone 5c 一年之后,仍然使用不少用户嫌弃 iPhone 的「返回」按钮──因为他一直都不知道有这个功能存在。为什么他并不知道这个手势的存在?因为屏幕边缘手势,并没有 iOS 基本操作手势一样的直观。在 2007 年 iPhone 推出以前的所谓「触控」,只是把触控笔取代鼠标。当时的触控屏受 Windows 影响,交互主要由点击(Tap)、拖动(Drag)和长按(Hold)组成,在手机上使用鼠标式的操作,无论是可学习性或是效率,一样不高。后来,iPhone 成为第一台大规模使用触控手势的智能手机,确实把「触控」带进「手势」操作的直观、易用的新时代:滑动(Swipe)、拨动(Flick)和捏压(Pinch)手势等等,完全改变了当时触控屏的交互方式。但不知不觉之间,iOS 已经发展了将近十年,功能也越来越多,交互手法也在一路的完善;但是,iPhone 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全新交互方式,来触发全新的功能和完善不理想的交互手段。下图是历年 iOS 所新增的全新的触控交互方式(不包括 iPad 的新手势),我们可以看到 iPhone 的触控交互手段的变化:随着 iPhone 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交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苹果越需要增加新的交互方式。
但当苹果已经把最简单、最直观的交互方式用于最初的 iPhone 系列,未来苹果可以采用的简单交互手法越来越少,故此只能透过增加复杂性来区分不同的功能:
Home 键的操作由点击(回主页)、双击(多任务画面)、三击(默认 Voice Over)、长按(Siri)、指纹辨识发展至轻点两次(Reachability);
点击(Tap)由一般的一次点击(点选),发展到双击(放大画面)、长按(呼叫选单)、然后到了 3D Touch 的按压动作(快速选单);
屏幕手势由滑动(一般拖动)、拨动(翻页动作)、到更复杂的屏幕边缘手势(通知中心、控制中心和「返回」动作)、然后再加入了 3D Touch 的按压手势(多任务画面);
越来越复杂的功能、越来越复杂的交互,苹果如何处理?在「操作性」和「功能性」越来越难平衡的情况下,苹果仍然是先选「易学」,后选「易用」。当 Google 隔三打五也要给 Android 的操作方式来个大洗牌之际,苹果的操作方式一直坚持着历年来的传统。即使他们在 2013 年的 iOS 7 一样来了一次翻天复地式的大变革,但我们可以留意到:苹果没有改动旧有的交互方式,只是把更复杂的功能、叠加在更复杂的交互方式上,尽可能不让新的功能,影响到旧有的操作性。所以即使你不懂用任何新功能,也照样能懂得用 iPhone…… 的所有旧功能:
iPhone 4s 新添了 Siri 功能,触发它的手势是「长按 Home 键」,但你即使不懂长按 Home 键呼叫 Siri,你也懂得 iPhone 的基本操作。
iOS 5 新添了下拉式通知中心,呼叫时必须使用屏幕边缘手势,从屏幕上缘把通知中心拉出;但是,我家女皇用了 iPhone 多年,一直都不用通知中心、也不懂得用通知中心。
iPhone 6s 新添了 3D Touch 功能,但你不懂用 3D Touch,也不代表你不懂用 iPhone……反正 3D Touch 仍然被不少人视作为噱头。
可是,为了不影响旧有的功能和操作手势,绝大部份 iPhone 的新的操作方式、或是新的功能,都不能如以往的以十分直观的方式交互,导致这些新功能都变得没那么「易用」。以 3D Touch 为例,按压(Press)与长按(Hold)的动作本来就十分接近,而压力感应的反应也不甚完美,本来就不是一个很理想的交互手段,也使 3D Touch 能承载的功能也不太多,结果目前只能成为「噱头」。故此,在人机交互的手段日益复杂下,我们可以见到:
当大家还在期待新一代 iOS 会有什么新功能时,我们可能没有留意到:以「易学」为核心精神的苹果,在人机交互的路途上越来越不好走。苹果在这几年也一直尝试全新而更直观的交互方式:包括在 2011 年的自然语言交互(Siri)、2013 年的生物辨识(Touch ID)、2014 年的 Apple Watch、2015 年的压力感应(3D Touch),苹果甚至在最近取得透过使用者的肌腱及骨骼运动,以读取手势输入的命令。但问题是,Siri 也好、3D Touch 也好、Apple Watch 也好,苹果仍然未能找出一个比触控手势更易学、更易用的交互方式。亦因为如此,iPhone 的发展也一直停滞不前。本文由让手机更好用的 AppSo 精选推荐,关注微信号 AppSo,回复「电子书」获取一本用 iPhone 必备的指南,让你的手机不白用。觉得 3D Touch 没用?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些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