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拉勾
拉勾网,专业的互联网领域招聘平台,专注于为互联网从业者提供更好的职业机会。海量诱人职位实时更新,薪资透明,拒绝面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岗位表格】在线文档持续更新:新闻媒体/内容 ...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腾讯:招聘经理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网易:高级/资深校园招聘 ·  昨天  
谷饶生活信息站  ·  【谷饶直聘】2月2号更新,谷饶人才求职招聘平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拉勾

985毕业生竞争不过双普毕业生?你不是没能力,你是没得选

拉勾  · 公众号  · 求职  · 2019-01-14 19:03

正文

理解了机会成本,

才能明白选择的真正意义。

作者 |李刚

来源 |人神共奋

原标题|为什么能力强的人,有时候竞争力反而弱?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认知,能力越强的人竞争力越强。但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事实恰恰相反。同样是辞职去创业开店,年薪12W的人反而比年薪20W的人更赚钱;同样是给人打工,名校名企的人选择反而没有普通学校普通公司的人多。因为你的能力越高,机会成本就越高,可供选择的东西往往就更少。理解了机会成本,你才会明白人生选择的真正意义。


机会成本是你为自由付出的代价


假如你有个朋友要出国,想把他的一家小餐馆转让给你。为了说服你,他给你算了一笔账:


这个餐馆顾客大部分都是回头客,主厨有干股,所以三五年内经营很稳定,也不需要投入改造资金。现在每年的净利润在20万左右,转让价格100万,也就是每年20%的投资收益。


看上去是一笔很划算的投资,但实际上未必如此。


因为你的朋友是参与日常经营的老板,这就意味着你要离职创业。假如你现在的年薪15万,那就意味着20万净利润中还要减去15万你的本来的收入,只剩下了5万,再考虑经营风险,肯定不划算。当然,如果你现在年薪5万,那就值得考虑了。


决定了这项投资是不是划算的,正是你现在的收入。但奇怪的是,不管你现在年薪5万还是15万,你的成本体现在餐馆的会计账目上都是一样——一个餐厅经理的正常工资。


这个15万是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跟我们平时说的会计成本不太一样。我在上上周的《你放弃的每一个机会,其实都没放弃》中将之定义为:你放弃的其他所有选择所带来的收益中,最大的那一个。


这句话比较拗口,我来解释一下:


毕业时,你有三个选择:回家乡当公务员、和同学一起创业、应聘进入大公司做白领。


如果你最终选择了“应聘进入大公司做白领”,那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个选择的成本,并不是“你为了这个工作机会付出的努力(这是会计成本)”,而是你放弃的东西——“如果当初选择公务员,我应该混上科级了”和“如果当初选择创业,我应该身家上亿了”,这两者之中收益更高的那一个。


在上一篇中,我讲了机会成本跟人生选择的关系:只要有了选择,就有机会成本。


举个例子:年会抽奖,你中了一套高级化妆品,你可以说自己得到它没有任何成本,即免费。可如果公司让你在吹风机和高级化妆品之间选择一样,请注意,它们就不是免费的了——得到吹风机的机会成本是失去化妆品,得到化妆品的成本是失去吹风机。


选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你选择的东西,更在于你放弃的东西。你放弃的每一个机会,都没有真正的放弃,而是变成了“机会成本”,作为日后衡量利益得失的基石。


假如你选了化妆品,回头发现自己的肤质不适用,你一定很懊恼,为什么当时不选吹风机。但如果当时只有化妆品可选,你就不会后悔。


所以“自由的代价”就是机会成本的第一个特点有了自由才有选择,有了选择才有“机会成本”。



当然,即使你知道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我猜下一次年会,你还是希望奖品可以二选一。


这就是上一篇关于机会成本的主要内容,之所以我要再写一篇,因这我发现很多人并不理解“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区别,而理解这一点,才能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机会成本,隐形但高昂


“会计成本”的作用是为了计算“净利润”,它是相对于“收入”而言的:营业收入100万,会计成本80万,那么,净利润就是20万。


但这个20万的净利润是高还是低呢?还要看“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目的是计算“某个决策的相对回报”,它是相对于利润而言的


经营餐馆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放弃掉的两样东西的收益:一是白领工作的收益,年薪15万;二是100万投资每年的无风险收益5万,加起来也是20万。


净利润20万,机会成本也是20万,那么我经营餐馆的相对回报就是0。


简单说,如果一件事有两个选项:A和B,那么,选项A的机会成本就是B的收益,选项B的机会成本就是A的收益,一个好的选择就是要让它的机会成本尽可能低。


很多人可能会说:说了半天,到最后不还是要比较A和B哪个收益更高吗?根本不需要知道什么“机会成本”啊。


没错,如果两个选项都处于“待选择状态”,比如两份offer、两个相亲对象、两支自选股、两件衣服……,直接比较就行了。


但如果选项A是你已拥有,面对选项B的机会,比如跳槽换工作、要不要分手、要不要换股票……,很多人都会忘记已有的东西带来的“机会成本”。比如前面的例子中,在决定要不要开餐馆时,忽略自己的成本和资金的成本。


“隐形的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的第二个特点,就像《权力的游戏》里珊莎的一句台词:“那时我只会想自己想要什么,从不想自己拥有什么。”



再举一个职场中的例子,一个团队加了一个晚上的班,完成了一项紧急任务,请问他们加班的成本是什么呢?


在知道“机会成本”之前,你可能会说,每一个人都付出了一个晚上的辛苦,这种说法,好像每个人的付出都差不多似的。


其实上,时间并不能成为成本,加班的成本是这个美好的夜晚,他们本来最想做的事,或者可以获得的最大利益:


小张本来晚上也没什么事,他的成本就是一个晚上的休息;

小李本来要给女朋友过生日,他的成本是一个浪漫的夜晚;

小王本来就打算加班,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所以他的成本是零;

经理原计划请一位外地来的客户吃饭,结果第二天客户就离开了,他的成本就是可能要丢失一个客户……


也许在公司行政部看来,加班给了加班费就算扯平了,但实际上每一个人的成本都不一样,本来就要加班的小王,成本低于加班费,没事可干的小张,成本等于加班费,而大部分人成本都高于加班费。


绝大部分被迫的选择都会产生高昂的、隐性的机会成本,而任何成本都不是白白付出的,代价就是离职、效率下降、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


东西才有成本,行为才有成本


买衣服,标价300元,有人转了一圈发现同款同材质的衣服,最低只要250元,于是这么还价:“这衣服出厂成本顶多50块,再加是房租水电我再加三倍的利润,200块给我吧。”


老板要吐你一口老血:我从批发市场拿货,批发商不是成本吗?运输不要成本吗?房租不是成本吗?税收不是成本吗?店员不是成本吗?我不是成本吗?凭什么只有“东西”才算成本?


角度不同,对成本的理解就不同。消费者无法从“流通成本”中获益,当然不觉得这是成本。 


其实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商品本身是没有成本的,类似“买东西”、“卖东西”这种行为才有成本,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位老板卖东西的成本”,因为还得考虑到了不同人有不同的“机会成本”。


不妨来计算一下老板“卖衣服的成本”:各种进货、房租、人员工资、税收等加起来有150块,但这只是会计成本。


老板想,我投入自有资金100万,这100万虽然不要利息,但如果做理财,那每年5%难道不是成本吗?摊到一件衣服上,就算5块吧。


老板还想,我如果不做这个生意,还是做个白领,每年20万年薪没问题,这难道不是成本吗?摊到一件衣服上得算100块。


这么一来,他“卖衣服”的全部“成本”(会计成本加机会成本)就上升到255,现在别人卖250,那么老板要么放弃这笔生意,要么“亏本”做——之所以加引号,因为这不是会计上的亏本,而是投资上的亏本。


但想一想,可以为什么别人家可以250卖呢?一定是人家的“总成本”低于250,假设他们的会计成本上都是一样的,那么问题一定出在机会成本上。


“机会成本”是你放弃的所有机会中的最大收益,那么可以认为,别的老板在做这个生意之前,如果也是上班族,那么年薪很可能低于20万。


这就是机会成本的第三个特点:“事物”没有成本,“行为”才有成本。同样的东西、同样的卖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本。



所以,商业竞争比的不光是“会计成本”,也要比投资者的“机会成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