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傅首尔
《奇葩说》傅首尔情感自媒体,灯红酒绿实录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株洲  ·  中车电动启动春季校招 ·  19 小时前  
湖南日报  ·  价格大跳水,还要继续降! ·  昨天  
株洲交通频道广播电台  ·  涉嫌危险驾驶罪!9座车挤17人,超员88.9%! ·  3 天前  
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满弓发力 全力以“复”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傅首尔

多少婚姻为了孩子苟延残喘?

傅首尔  · 公众号  ·  · 2018-06-15 08:45

正文


“要不是因为有孩子,我早就跟他离了!”


这大概是中国式婚姻抱怨最典型的一句话了。


说的人言之凿凿,扑面而来的全是怨气,除了说不出口的重重积怨还有自我牺牲的哀怨。


听得多了,很多人真的认为孩子不再仅仅是下一代家庭成员,而仿佛成了维系婚姻的最后一根纽带。


同样的话也会出现在孩子耳边: 要不是为了你,我跟你爸早就不过了!


稍大些有承受和分辨能力的子女还好,若是儿童阶段经常听到,难免不会时常陷入莫名其妙的 自责和惶恐里



而我认为,以孩子为借口不离婚的父母,都是耍流氓。


别着急反驳,听我分析。


这个借口的立论基础,是完整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这是成立的。


可问题就在于很多人忽视了一个概念的偷换, 完整家庭 ,标准到底是什么?


在我的理解里,它可不是父母双全凑人数,而必须具备 关爱


并且最关键的是,这种关爱并不是只对孩子而言,更是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互相都赋予和收获的,只有拥有正常稳定流动的关爱关系,家庭才能称其为完整。


而其实很多号称为了孩子不离婚的父母,彼此早已面和心不和,频繁互相斥责谩骂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真心称不上家庭完整,最多是家庭建制完整而已。


让我们来分析分析,到底为什么彼此关爱的家庭才能被称为完整。






1

彼此关爱的家庭让人有安全感。


人们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对安全感的需求,它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你生活的维度里,工作、爱情、财务等等,而最重要和本源的安全感无疑来源于原生家庭。


尤其是在对世界认知还没有完全固定的孩提时期,所有儿童都没有完全与陌生人建立起稳固持续的社会关系,她们占一半以上的安全感需求,全部来自于父母。


其实随着孩子不可避免地因为社会化进程早熟,她们也许不能从宏观上理解很多成人世界的道理,但观察和总结的敏锐度丝毫不亚于成人。


举个例子,现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发现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这一方面是从和别的家庭以及场景作对比得出直接结论,另一方面也从父母对于钱和花销的态度上可以洞察。


同理,关于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父母之间实际的情感联系和亲密度,孩子可以说是最了如指掌的。 任凭两个大人如何费尽心思在她们面前维系(事实上很多翻脸的父母连日常表面都不伪装),她们都能了解实际情况,某种程度上,为了潜意识里不揭穿和配合伪装,孩子都会变得 更加胆怯 ,刻意避免更多暴露父母关系问题的机会。


所以,安全感是没有相互关爱的家庭中明显稀缺的东西。


父母毕竟是成人,可能在家庭内部得不到而通过其他途径和维度索取来弥补亲情,而孩子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感 真空状态 ,相比起成人,他们更耻于以及无法表达这种缺乏对自己造成的 持续恐慌



最重要的是,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在维持很长一阶段直至青春期结束后,会真正成为她们心理的组成部分,造成自卑、极度自大、对情感缺乏信任或者滥情等等外在表现特征。


2

没有关爱还共同生活的父母将会放大彼此的厌恶感。


在没有孩子的阶段,夫妻面对家庭中两人关系的问题其实更单纯一些。


性格、喜好、习惯、事业、责任心、关心程度等等都是可以清楚衡量的。


而在生育后夫妻关系却实际彻底破裂时,以孩子之名继续一起所谓 “搭伙过日子” ,不但并不能让家庭闭环显得没有缺失,反而会恶化原本已经被破坏的关系。


道理很简单,比彼此厌恶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必须忍受彼此的厌恶。



这话听起来拗口,但想想就会明白,就好像职场上你讨厌一个同事,然而因为客观的关系不得不继续保持协作关系,这会让你如坐针毡,更加厌恶对方。


那些看起来为孩子而勉强支撑的父母形象,可能是这类父母初始这么做时的心理动因,但实际上双方的内心日常是更加高频次地彼此埋怨。


这类情况最糟糕的是,在长久无法发泄的背后内心 OS 已经不能满足双方反感输出的时候,最终其中一方或者不约而同地,把无力感背后的怨恨,附着在孩子头上。


就好像前面提到过的那句 “要不是为了你” ,有多少父母敢说这样在孩子面前表达时除了自我麻醉,没有些许秘而不宣对孩子的愤怒?


所以实际上在这样的家庭关系里,大家不但没有相互输出关爱,反而在对每一个人积攒怨恨。


这种完整,难道不比残缺更加可笑吗?


3

没有关爱却说彼此因为爱孩子在一起,这本身就是谎言。


完整,到底对父母意味着什么?


其实是个谬论。


很多父母太清楚勉强的完整不仅仅对孩子没价值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有坏的影响。


但为什么还坚持号称为了孩子在一起呢 ?


我不否认在这类父母中双方或者有一方真的特别爱孩子,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那些看上去极其看重孩子才不离婚的夫妻中,有很多是因为无法承受或者没有做好离婚准备才用孩子当借口的。


简单来说,不是有孩子他们不想离婚,而是他们没法离婚所以用孩子当 挡箭牌


为什么没法离?


原因就比较多样了,比如说:


财产分割问题,双方无法就婚后财产分配达成一致,或者因为共同财产较少分开后一方或者双方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困难。


双方父母反对,多发生在那些经济和精神上无法完全独立的夫妻身上,他们在试图结束婚姻关系时会被双方大家庭用各类道德准则和实际约束制止,要求他们维持下去。


隐秘的情感纠葛,比如很多一方和双方出轨的家庭为了颜面,希望外界并不察觉他们的真实婚姻状况,既能背后各自从他人身上寻找到慰藉又可以看起来夫唱妇随。


而这种意义上的完整,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笑话。



综上所述,以孩子为借口苟且相处的夫妻其实早已都不是完整的家庭,而只是 形式主义婚姻


最讽刺的是,在所有这类形婚的坏处里,最恶劣的影响恰恰发生在他们拿出来当挡箭牌的孩子身上。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她们还在习得阶段。


除了在学校和未来社交中的部分,最重要的习得,尤其是关于爱的行为模式理解,基本都来源于父母关系。


举栗子:

比如丈夫特别强势不礼貌对待妻子的家庭,如果有儿子,那多多少少潜意识对以后的女性伴侣不会过于尊重。


假如反过来,儿子就会在寻找女性伴侣时特别坚持地寻找有母性投射的对象。


而在所有的恶性习得里,最可怕的莫过于孩子不知不觉学习父母面和心不和的相处模式。


事实上,就是学会情感欺骗。


看起来这是在欺骗别人,其实最终会麻痹成 欺骗自己对情感的感受。


一句话,父母的形式主义婚姻会让孩子理解成感情就是一种形式主义。


而这种理解一旦定型,将伴随她们一身,很难被动摇。



为什么西方夫妻有毫不避讳地在儿女面前不避讳对彼此的爱意,比如出门前拥抱亲吻、纪念日表白等等,看起来是表达习惯,其实最关键的是:


他们能分离父母和夫妻不同的人设定位,并且兼顾。


这种分离,丝毫没有影响到孩子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反而能做出表率,让孩子在成长之后传承切换不同角色对伴侣和自己的子女都要承担责任的理解。


而在我们身边,很多恰恰是以孩子为借口的夫妻,甚至生育开始就已经淡薄了 夫妻关系 的存在,直接转化成为 父母关系


这样的变化,等于是篡改了家庭定位,抹去夫妻关系身份的父母关系,必然难以稳定维系,双方没有爱,怎么能传递共同的爱给下一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新闻株洲  ·  中车电动启动春季校招
19 小时前
湖南日报  ·  价格大跳水,还要继续降!
昨天
株洲交通频道广播电台  ·  涉嫌危险驾驶罪!9座车挤17人,超员88.9%!
3 天前
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满弓发力 全力以“复” | 湖南建投建工集团130多个项目全面复工
3 天前
总裁营销兵法  ·  变回一只菜鸟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