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体验一圈之后,我把这仨软件都删了。”
这是我在《同样是共享,这车不好上啊!3款共享出行服务对比体验》这篇文章的结语,这并不是一句气话,而是我的真实感受:他们对大多数用户没有粘性,并不能成为人们的出行刚需。
在体验的过程中我发现,停车难、遭遇收费陷阱以及网点过少等问题,制约着共享汽车的发展,甚至给我一种困扰,这种出行方式到底是给谁用的?说到底,它可能不会像共享单车那么火。
没解决好停车问题,为啥发展共享汽车?
大家之所以愿意骑共享单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随意停放(只要不扔在马路中间),如果还像几年以前那种有桩的公共自行车,估计谁也不愿意骑,因为停车的时候要找桩,而共享汽车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找车位。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别体验了三种共享出行服务的“找车位之苦”,只能说巴歌出行做得还不错,但即便是这样,没有指定停车位的地方,你还是不能去,所以它仍然是一种“有桩公共自行车”的概念,出行之前你必须要看看目的地是不是有共享出行的车位,这种使用体验并不理想。
更坑的是当你上了一辆途歌,很可能收费员过来让你交停车费,理由可能五花八门:比如这里不是途歌的指定车位,或者停车场没那么多途歌车位,你这一辆是额外的,而这个时候十有八九我会下车走人,因为我不愿意为别人埋单。
这些糟糕的停车体验,都会成为用户弃用共享出行软件的最大诱因。
当然这也不能怪共享汽车,他们已经非常不容易并且见缝插针地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的繁华商圈,铺设了几十个停车网点,我同意这是星星之火,但我不认为能够“燎原”。
大家都知道城市里的停车位本来就是稀缺资源,共享汽车挤占了本来就很紧张的停车资源,如果能像Gofun那样开拓出立交桥下的闲置资源,那么这种新的出行方式或许还是有意义的;但如果是与目前的停车资源共分一杯羹,那么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
所以我觉得从一开始,共享汽车就没有解决好停车问题,使它成为了用户的烦恼,在这个凡事讲究体验的年代,用户抛弃糟糕体验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吗?
网点分布,既合理也不合理
打开任何一款共享汽车的软件都能看到,他们的网点分布集中在国贸、中关村、望京、上地等商圈,基本是按照人口流动性和密集度来计算的,稍微偏僻一点的地方都不会有车。而即便是上述繁华地带,每个网点最多也不过3-5部车,毕竟全北京也才投入了几百台车,这就造成了乍看起来车很多,但等你要用的时候发现不是太远就是没车。
把有限的车辆资源分布在人流最密集的地方,这肯定没错,而且这些地方用户优质,车辆流动性大,使用效率高,维护成本低,所以国贸、中关村、望京成了共享汽车的必争之地,甚至较大一点的停车场可以同时看到多家共享汽车排在一起。
由此引发“马太效应”——那些没有车的地方,就更加不会有用车需求,也就更加不会建设网点。
车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北京为例,途歌投放了500辆、Gofun 300辆、巴歌出行200辆,如此少的车辆要分散到遍布京城的几百个网点去,可想而知能满足多少用户需求。而共享汽车还没有像共享单车那样引起资本的足够重视,也不可能像摩拜单车与ofo那样疯狂增加单车数量,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分布不均的状况都不会有所改善。
而汽车的投放数量也是一个悖论:投放数量太少,无法引起人群效应和口碑传播;投放数量太多,就会引发公共资源吃紧,甚至发生上海暂扣共享单车那样的事件。
用户群是谁?公司上班的白领吗?
从网点分布可以看出,共享汽车的最大使用人群应该就是上班族、商务人士,满足他们上下班通勤、商务活动、交通代步等短途出行。我之前采访过一度用车CEO,他们的数据显示主要客户是微小企业的办事员,平均行驶里程30公里。
但是在体验过程中,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承认这类人群是存在的,因为我在租车过程中看到过把途歌后座塞得满满的白领——我相信她不是在搬家,而一个小微企业的业务员要满足以下几种情况才会使用共享汽车:要携带的东西较多、要去好几个目的地、对出行费用比较在意、这些目的地必须有共享汽车停车点,此外自己还要会开车。
如果共享汽车只是为以上这些条件的满足者服务的,那么用户群太狭窄了。但如果想要服务更大的人群,那就槽点满满了。
首先,分布区域决定了它不是合适的上下班通勤工具,除非你家住中关村,上班在国贸,那你为啥不坐10号线……
其次,车辆档次决定了它不适合商务拜访或者接待,我想象不出国贸的Jack和Merry穿着套装坐在奇瑞EQ里是什么囧样。
再次,接送孩子老人、去趟超市这种临时短途出行,由于较少的车辆让你不能总是预约到家门口的车,一次两次不靠谱之后就不会再用了。
那你还能想出什么用途?我觉得给新手练车倒是不错,可惜半年以内驾龄人家审核不通过的。
我在体验过程中遇到一个街边企图拉门就上车的用户,我跑上去问他为啥要租这个车?他说就是图个新鲜,仔细想想也不知道干啥用。
终极问题:共享汽车到底适不适合在大城市用?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很多服务商已经把触角延伸到了二三级城市,在这些城市,人群的出行范围较短,生活半径较小,停车资源相对宽松,而且住宅区和商业区相对固定,面积不大的城市也非常适合纯电动车的续航表现,最重要的是共享汽车的花费比养车便宜,因此这些城市也许才是共享汽车应有的舞台。
至于北京这种一线大城市,恐怕出行主力仍然是公共交通。